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浙江省温州市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合理使用手机,但仍有部分同学存在手机依赖。借助访谈,进一步了解形成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高校管理及家庭,针对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总之,该地区学生手机依赖应引起足够重视并积极引导和监督学生,帮助学生减轻对手机的依赖,促使其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2.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影响课堂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以青岛市某大学为调查案例,对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发现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学生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度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方面的原因,改变这种状态,学生应主动提高自制力,不轻易被手机诱惑,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明确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提高上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应加强课堂监督与管理;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制定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3.
李静娴 《重庆与世界》2016,(26):130-134
采用自编手机依赖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粤西地区260名大学生进行测查,考察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特征、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及二者的关系。结论:(1)手机依赖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心理反应和功能依赖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功能依赖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3)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更多表现在交际交友方面,男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308,p<0.05),男生在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方面的困扰程度显著高于女生;(4)大学生手机依赖总体水平与人际交往困扰中的与人交谈、交际交往、待人接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手机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个领域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学校应高度重视手机依赖造成的危害,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让大学生消除孤独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教师要养成进教室之前关机或调为静音状态的良好习惯,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减少对手机的情感依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不仅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破坏课堂学习气氛、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增加教师课堂管理难度,阻碍教学质量有效提升。面对问题,需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亚秋 《魅力中国》2014,(7):165-165
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益多样化,手机依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广泛存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并探讨了“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理论分析法和调研分析法,以湖南城市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广泛展开随机调查,根据手机依赖相关理论及文献,编制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调查表,研究内容包括大学生手机依赖理论分析,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调查研究,手机依赖的影响分析,以及手机依赖的干预机制研究,试图通过针对性研究分析本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特点,发掘本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并建立起相关的手机干预政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芳 《黑河学刊》2014,(1):171-173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普遍,不仅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破坏课堂学习气氛、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增加教师课堂管理难度,阻碍教学质量有效提升。面对问题,需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课堂教学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65名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手机依赖倾向、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手机依赖倾向与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对于普遍存在的手机依赖现象,社会、学校、家庭都要高度关注,要疏而不堵,引导青少年健康、正确使用手机,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苗雨茂 《黑河学刊》2012,(12):109-109,112
当代大学生荣辱观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以及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要解决大学生存在的这些荣辱观问题应以实践作为基础、以制度作为保障,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由于手机普及带来的利与弊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重视它所带来的弊端就尤为重要。就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的手机依赖问题为论述点,从理论研究层面出发,进行了相关的文献阅读,并从现阶段手机依赖集中研究的领域和问题进行分析,以手机依赖的概念、现状、原因、不利影响以及对策研究五方面为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被手机控制生活,手机取代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要与手机为伴。这种"手机控"的现象愈发泛滥,科技进步至今,手机能使用程度早已经超越了它最初最基本的功能,也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开展对在读大学生使用手机网络大致情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使用手机网络的态度,特别是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并就此阐述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手机网络,提高个人素养和学识水平。结合当前高校实施信息化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高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升课程教学素养新模式,以模式创新推动新时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方法,利用实测数据(N=830)验证理论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RMSEA=0.052)。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沉迷意向"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直接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很大(影响系数为0.8)。"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大学生手机上网主观规范"通过"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意向"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的间接影响因素。其中,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态度的间接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沉迷及救助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是社会心理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2008、2009、2010年级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大学生电脑使用、上网情况、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等进行调查。根据调查问卷计分、筛选,从中发现学生对网络依赖的现象整体呈现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点。研究表明,在网络依赖方面,中年级大学生整体发生率偏高,低年级到中年级是呈现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高年级有所降低;在网络依赖发生率和依赖程度上,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学生对手机功能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手机通讯隐形消费现象也随之滋生。如何尽早地让更多大学生意识到手机隐形消费的存在,掌握更多手机运营商收取隐形费用的手段,通过透明合理的方式在运营商和大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大学生手机通讯隐形消费及业务满意度进行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手机运营商规范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90后大学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网络的使用率极高,网络正在逐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以及娱乐方式,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为学习、生活、就业等提供便利,但是网络也对学生们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如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导致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许多学生痴迷于网络身心受到损害等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加强服务业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1)出台《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5),未来几年我市将聚焦现代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3大优势产业,文化创意、信息软件、旅游休闲、商务服务4大支柱产业,科技服务、健康服务、会议展览、教育培训、家庭服务等5大新兴服务业,形成以“345”为重点的服务经济体系,建立起“246”先进制造业+“345”现代服务业联动融合新格局。制定印发年度工作要点,研究制订《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促进行动方案落地落实。(2)争取明年上半年召开全市服务业大会,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合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3)启动“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开展重点领域规划编制,形成“1+N”服务业发展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毕业时如何把自己“推销”出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是摆在大学生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商品”,应从市场细分和定位、产品设计、定价、渠道和促销五个方面,研究和采取相应的营销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