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的格局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制造业的转移规律来看,国内的产业转移其实就是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延伸。因此,必须对产业区际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做出明确判断。  相似文献   

2.
定量测度产业转移是评估产业转移政策效应的基础,也是一个学术难点问题。使用改进后的相对净流量指标测度方法,在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的空间层次上,对2009—2020年广东省“双转移”和产业共建两个阶段的省内制造业空间转移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以来,广东省内制造业区际转移始终存在,但“双转移”阶段的转移规模明显高于产业共建阶段。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区际转移在方向、规模、演化路径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均未呈现出持续、稳定的演化趋势。3种制造业产业类型中,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规模最大,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规模最小,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居中。在四大区域中,粤北产业转移效应最为明显,是接受珠三角、粤东和粤西制造业转移规模最大的区域。建议通过完善产业链跨区域布局的利益激励机制避免政策效应衰减,并通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形成全省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产业区际转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要实现产业的区际转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二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我国具备这两个条件,并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的主要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像浙江这样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产业区域转移和梯度推进作为一种产业经济现象已初见端倪,并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下,产业转移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作的重点。国家也非常明确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11月,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相似文献   

5.
一、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东部产业转移,有必要先探讨一下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区际转移的一些特点和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似乎并不能完全运用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梯度理论和产业区位论)来进行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子红 《改革与战略》2009,25(6):140-142
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际产业转移往往受到生产要素、区位、市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区际产业转移,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下,产业转移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作的重点.国家也非常明确提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2007年11月,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壁垒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五七  曹治将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03-105,132
受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东部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加速迁移,我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着新的调整与选择。中部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东部产业向中部转移仍存在诸多壁垒,制约了东中部产业深度分工和要素优化配置,阻碍了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迁移。东部和中部地区政府应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推动区际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叶生新 《改革与战略》2011,27(6):126-128,138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南宁市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带来的国际市场和合作机遇,南宁高新区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赋予了南宁高新区发展制造业的良好机遇并提供了良好条件。文章认为,南宁高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必须转变职能、加强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市场和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煤炭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其煤炭产业区际转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但是,区际转移目标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众多。采用LIKERT5点积分量表设计的问卷对山东省的15家煤炭企业区际转移目标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然后使用EXCEL软件对各种因素进行测算,并根据平均得分排序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山东煤炭产业在进行区际转移的目标区位选择时受不同层面的因素影响,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煤炭资源要素、法制与政策因素、生产因素、区位因素、产业发展因素、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相对净流量视角研究分析了2005~2012年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动态演变趋势、规模以及特征。研究发现:安徽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全面铺开;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制造业转移交互发生。文章最后就安徽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现状提出如下建议:安徽地区应加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注重提高安徽地区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政策;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与承接机遇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国家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趋势下,东部的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东部急需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东中西部产业转移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3.
江苏区际产业转移引力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炜  高彦彦 《山东经济》2010,26(5):139-146
本文在万有引力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江苏区际产业转移的模型。通过计算产业竞争力和产业融合度,得出十三个市之间的产业引力,发现江苏省区际产业转移的引力,与各地级市本身的产业发展竞争力以及两地之间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成正比。同时,苏南与苏北地区之间的产业引力大于苏南内部引力,苏中与苏北地区之间的产业引力大于苏北与苏南之间,而苏北地区内部的引力最大。因此,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合理江苏省内的产业布局,提高各市的产业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江苏省区际产业转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区际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现象。我国东部地区在经过20多年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阶段,西部地区应当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创造争件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和区位抉择,不仅受到转出区产业结构和区位特点的影响,还受到转入区产业结构和区位特点的影响。本文对上海及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上海和西部地区的区位商判断上海最适宜转移的行业及转向的地区。结果表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上海集聚,而其他制造业正从上海转移出去;上海未来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更有可能是转向重庆、四川和内蒙古三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5-2013年全国29个省区面板数据,从支出和收入分权角度,对财政分权(政府纵向竞争)、地方政府竞争(横向竞争)与区域城镇化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对影响城镇化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竞争综合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财政支出分权度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收入分权;分权度与地方政府竞争的综合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东西部地区尤其显著。认为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应加快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减轻地方政府负担,同时加强对于东中西部区际产业转移的鼓励和引导,实现三大区域利用外资比例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何龙斌 《改革》2012,(8):75-81
通过对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我国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区区际产业转移的一些基本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四大地区产业转移表现为除东北地区单向转出外,其余地区均为相互转移,汽车、纺织、电子、钢铁产业向东部转入,能源、化工及资源型产业从东部转出;化工、家电、饮料向中部地区转入,纺织、能源、电子产业从中部转出;化工、能源、建材及资源类产业向西部转入,纺织、家电、钢铁产业从西部转出。从净流量来看,表现为其他地区向西部转移。这些规律并不完全遵循经典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而且在产业转移中还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统筹管理。  相似文献   

19.
从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出发找到产业转移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对苏沪浙之间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长三角地区内部具备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条件,上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将会向江苏、浙江转移。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外部资金引进方面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规模小,吸引和集中功能不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善安徽省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不仅使制造业产业集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进而优化了产业结构.在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集群内产业配套、加快集群产业升级等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