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邹力行 《科学决策》2013,(12):55-69
文章在深入分析中国县域治理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加强县域治理能力建设的新途径。深化县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县(市)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创新以乡镇为枢纽的农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建设具有旺盛活力的村级自治组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彭水县委书记浦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彭水电站的区域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彭水最大的优势就是原生态.  相似文献   

3.
周琳  简文相 《中国西部》2014,(19):154-155
<正>5月24日,第三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2014年中国摩托艇联赛第二站"太极水杯"大奖赛在重庆彭水拉开帷幕。这场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摩托艇运动协会打造的赛事,是国内竞技水平最高,最具专业性和观赏性的全国一级水上运动赛事。这一节一赛,成为彭水走出去的一个载体,为彭水走向外界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一直作为彭水县的一个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本届县委政府提出了"旅游兴县"新举措,把彭水的旅游建设上升至全县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它充分体现了打造彭水国家级旅游品牌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彭水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一座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对未来彭水的发展,彭水县委常委周毅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5.
我国未来城镇化的潜力在县域,而资金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县域城镇化、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城镇化的"瓶颈"。财政、信贷、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建设小城镇的机制尚未建立,而传统公私合作的收益形式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几乎无法实现。本文阐释了新型互换机制是化解县域城镇化,强资本约束的新尝试,揭示了新型互换机制成功运转的三维治理结构,并提出了促进其良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师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3):28-30,40
县域政府治理在追求自身利益和人民利益之间、执行中央决策与现实基础之间、完成经济目标和维稳目标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一旦治理出现失误,就很容易成为各种冲突与矛盾的爆发处、"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目前,县级地方政府一方面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治理困境,导致我国县域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另一方面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又导致县域政府治理的进一步弱化。正是由于县域政府治理和群体性事件的紧密关系,使我们试图从解决县域政府治理困境这一角度入手,来寻找解决县域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7.
重构县域金融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松 《浙江经济》2003,(13):52-5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中国最广阔的市场,“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域乡经济一体化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县域经济如何,对全局增长至关重要,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则是县域金融。必须从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认真研究并切实加强县域金融工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总结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并从善治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乡村治理的一些构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乡村治理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字社会是全省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架构的六个系统之一,也是统筹运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技术,加快社会形态重塑,率先在浙江大地展现富裕、均衡、文明、幸福的社会建设图景的重要抓手。县域数字社会作为全省数字社会系统的关键一环,不同于市级数字社会系统,既是全省数字化改革的关键赛道,又是省市各级重大应用、重大改革贯穿落地的重要节点。加快县域数字社会建设对“十四五”时期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填平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数字社会成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的鲜明标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突破城镇管理困境,提升城镇综合治理水平,都兰县结合县域实际,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综合借鉴先进经验,创新优化管理模式,按照"全覆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思路,积极构建"1325"治理框架,全面推行"街长制"治理体系,全力打造城镇精细化治理"新样板",着力推动城镇美化、绿化、亮化、文化.本文对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全面推行"街长制"的具体实践进行阶段总结和客观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构建城镇精细化治理的相关经验启示,为高原地区城镇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县域"和"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情条件下特有的概念,本文在简单分析了县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关系后,阐述了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作用。然后,提出了推动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旅游"发展观念——强调旅游业与当地其他产业的交汇融合,谋求整个旅游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最后,对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县级政府是西藏自治区地方政权的基础,肩负着治理西藏地方基层社会,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地方政权,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加快西藏县级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不断追求高效率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将会有效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实现西藏基层社会跨越式发展,为维护西藏社会长期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常熟、海安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为例,总结两地在县域科技创新治理的具体举措,总结其形成的"常熟模式"和"海安模式",剖析两地在创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凝练,提供可复制可参考的经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导语: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等已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量的"社会人"日益增多地生活、居住于各种城乡社区中,变成了"社区人"。城乡社区越来越成为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社区人"对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与新难题。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于"社会人"上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理论,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江北区社区治理模式将为你精彩展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我们党走过了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社会治理这样一个认识升华、提升的过程。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西藏同全国一道由社会管理走向全面的社会治理新时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历届中央治藏思想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在西藏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得到了全面贯彻和创造性的运用,取得了中央领导和西藏干部群众公认的成就,极大促进了西藏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和谐社会的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对五年来西藏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同时,运用"三圈理论"对相关社会治理政策之所以能够得到落实、执行等情况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是宁波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宁波建设的一年。一年来,宁波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载体,以推进创新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不断完善"创新管理、综合治理、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新载体、新机制,努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会治理变迁过程中的模式取舍尽管充满曲折,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遵循了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路径方式.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转折关头,农民自发的"治理"探索"倒逼"党和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择取的新策略. 多元共治的体制一旦选定, 又会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政策的推行上持续深化发展下去. 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择取,显然受制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这一政策变化,具有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特色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字化与物业管理场景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有效提升县域物业管理水平物业管理是事关百姓生活品质、基层治理水平、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民生行业,也是落实“城市三分建七分管”理念的重要领域。与大中城市较为完善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相比,县域小城市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普遍不高、服务收费不透明、业主对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缺乏了解、诉求解决机制不健全、社会管理责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管友桥 《特区经济》2009,(2):180-181
县域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尽管湖南的县域经济仍然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已经开始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行政区划中县这一级是辐射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中心区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固本强国之要,发展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只有富民强县,国家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进步。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费补贴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