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兆坤 《黑河学刊》2011,(3):20+68-20,68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个政府所拥有的重大资源和无形财富,也是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相似文献   

2.
问博 《魅力中国》2014,(8):269-269
在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利益”这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利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正像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总的说来,利益的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深层动因。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利益矛盾。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利益矛盾及其不断解决.才构成了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利益及其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利益矛盾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公平与效率问题和纵向、横向矛盾交织在一起。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政府要通过干预,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①准确把握经济社会运行的阶段和各阶层的相对情况;②合理把握纵向利益矛盾的限度③科学把握横向利益矛盾的限度。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收入再分配的经验,主要就是合理利用和发挥社会成员的横向利益矛盾,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同时善于运用纵向利益矛盾,发挥政府的作用,保证社会的基本公平。  相似文献   

4.
无论依照经济学、管理学,还是依照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原则,利益共融、利益共享都是社会和谐、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性保障,安徽省构建和谐社会,也必须遵循此种规律.在“和谐安徽”建设中,需要确定利益共享机制,遵从发展优先、公平公正、统筹兼顾、利益保障和利益补偿等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落实“和谐安徽”的利益共享机制中,可以从五个“实施”和“积极”、三个“坚持”和“着力”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社会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力保障机制。”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消除各种利益冲突、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均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整合功能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面对社会群体分化、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增加的现实,执政党只有不断地加强社会整合功能,才能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程营丹 《魅力中国》2014,(26):226-226
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各种制度的首要美德,如同真理是思想体系中的首要美德一样。”在在罗尔斯看来,正义是一切社会制度得以有效实行的先行条件,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人们遵从正义原则,社会才能朝着更加稳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卫阿利 《魅力中国》2011,(8):255-255
罗尔斯的《正义论》主要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念,并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本文试图对罗尔斯的《正义论》的主要理论思想,两个正义原则及其内在关系加以阐述,从而理清此理论与我国现实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该文从“经济人”具有的经济人性入手,探讨了如何实现国际经济秩序的和谐。经济人性正义化是对“经济人”的经济人性品性发挥的规范,其价值诉求在于经济人性发挥要符合公平、正义理念。经济人性正义化需要社会主体实现观念认同、制度认同和人性平等认同,还需要社会主体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提升道德资本含量。  相似文献   

10.
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实质就是对人们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任何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部门法都是维护着公共利益的某一方面,经济法实质上调整着公共利益中的社会利益和公共经济利益。据此,经济法形成了以社会公共经济利益为本位的利益观。社会公共经济利益是个体经济利益、团体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相互调和的产物。社会经济公共利益更加体现了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社会正义的追求和维护。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点调整五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即劳资利益关系、城乡利益关系、区域利益关系、行业利益关系及阶层利益关系。当前社会利益关系矛盾突出的原因,既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更与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政策不合理有关。为此需要六个方面的制度安排,即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的利益调节制度、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及时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社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新老问题交织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建设和谐社会。正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的: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叉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所指的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公共秩序稳定、人们和睦相处的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具体说,就是使各种社会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进行合理有效配最,使生产力可持续地发展。所有社会成员公平分配、占有和享用社会财富的社会。换言之,在和谐社会中,既要保持经济有效、可持续的增长,又能较好地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和睦相处,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党和政府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利益不够协调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解决分配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主张之后,我国进入了一段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永恒的公平”标准是不存在,我们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去把握公平的问题,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进行新的定位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王娟 《魅力中国》2009,(1):60-6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和人们价值观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由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演变成了灵活的市场经济,原来集中于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整合和统一的社会合意形成机制面临着日益凸显的多元化利益表达的冲击。当社会越来越倡导和谐的同时,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了解社会公共事务的渴望逐渐增强,知情权需要被尊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表达渴望顺畅而公平的通道。为适应社会变化,新闻媒体也由“文革”前的阶级斗争工具逐步转向社会舆论的工具,向提供公共利益表达平台的“新闻本位”思想靠拢,这些在近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被生动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公平与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教育的公平与正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构成之一, 解决与发展教育的公平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关键环节. 而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从多角度分析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论述了两个公平正义原则.本文结合罗尔斯的观点对我国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之间任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症结在于官民矛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不公平的普遍蔓延和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滥用是造成目前社会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主要来源于官民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不但漠视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且自恃垄断的政治社会资源,与民争利,成了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型”政府。  相似文献   

18.
“原初状态”的设置是为了确保社会各群体在缔结社会制度和原则之初有一个公平的起点,它意味着一种无任何个人偏私性的视角。而通过“无知之幕”的假设所构成的“原初状态”是一种必要的前提假设,并不具备实质性的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在政治哲学视野里,基于推导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的需要,“原初状态”有其预设的合理理由。而在伦理学视野里,因为任何观点都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原初状态”所存在的问题便不容回避。  相似文献   

19.
徐金菊  李颖 《特区经济》2006,213(10):195-196
社会公平不仅仅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代价的分配是否公平也决定了社会公平程度。土地资源因其巨大的增值效应,征地中代价分配的公平性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没有一件个案会与另一案件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能通过单凭涵摄的方法解决所有的法律问题。这就意味着法律与个案之间有时会存在着差异(或不适用性),从而导致法的秩序价值(或规范作用)与个案的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我们认为:追求法律稳定与个案正义的平衡是我们法律人的永恒主题和终级目标。因此,借"利益衡量"协调利益冲突,达到利益平衡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