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有着丰富的时代意义。基于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如何巧妙走出历史上大国零和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对于双方乃至世界局势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中美之间是否可能在朝着构建这种大国关系的道路上进一步深化,以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前景与路径选择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说前些年人们讨论得最多的是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近来随着两国之间贸易战不断恶化,人们思考的问题不再是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这个陷阱到底是怎样的。实际上,多年来,中美两国对"修昔底德陷阱"的认知一直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提出而再度风靡。当前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讨论往往简化了从和平到战争的过程,尤其是缺乏足够的古典史依据。从和平到战争的过程通常是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危机视角下的过程机制研究是有关“修昔底德陷阱”讨论的主要薄弱环节,现有强调“恐惧”和“同盟”的主流解释机制都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逻辑或史实问题。在危机研究的视角下,对于从希波战争后的雅典复兴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间的“五十年危机”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危机背景性因素形成、偶然性危机、派生性危机、敌意合理化危机和边缘政策危机五个阶段。雅典在希波战争中的崛起催生了雅典和斯巴达城邦内部强硬派的先后形成。伊庇丹努事件作为偶然性危机重新激活了被《三十年和约》暂时冻结的两国国内强硬派与温和派的角力,以致危机一再升级导致大战爆发。在危机的各个阶段,雅典和斯巴达内部强硬派与温和派在城邦内外政治互动过程中的势力消长是影响各个时期两强关系走向的主要因素。危机下的国内政治动能是“修昔底德陷阱”过程机制研究的理论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国家发展,可能会面临许多陷阱,如“塔西佗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而中国发展,要克服“文化陷阱”.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是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此外还先后干过保民官、营造官、财务官、行政长官和外省总督等,他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5.
作者分析了修昔底德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的论述,并将修昔底德本人的论述和国际关系学者对修昔底德的解读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修昔底德强调这场战争本身及其起始过程的特殊性,国际关系学者则往往试图从修昔底德的论述中提炼出战争爆发的普遍原因。其次,修昔底德并不寻求现代意义上的"原因"和因果关系,而只是记述他所见之事,即战争的起始过程或预兆;国际关系学者寻找的则是导致战争的一种或多种原因,并想要以此来预防或控制战争。修昔底德与当代学者之间的思想差异促使我们思考:当代国际关系学者应当如何阅读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6.
作者分析了修昔底德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起因的论述,并将修昔底德本人的论述和国际关系学者对修昔底德的解读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修昔底德强调这场战争本身及其起始过程的特殊性,国际关系学者则往往试图从修昔底德的论述中提炼出战争爆发的普遍原因。其次,修昔底德并不寻求现代意义上的"原因"和因果关系,而只是记述他所见之事,即战争的起始过程或预兆;国际关系学者寻找的则是导致战争的一种或多种原因,并想要以此来预防或控制战争。修昔底德与当代学者之间的思想差异促使我们思考:当代国际关系学者应当如何阅读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7.
面临升级的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山 《科学决策》2006,(3):8-10
中美关系在2005年发展比较顺利,中美之间不同层次的密切交流彰显了双边互动的良好氛围。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发表对华政策讲话,提出美希望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审视中美关系,促使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讲话反映了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新调整,这一转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中美关系由此进入一个新的调整、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制于竞争与相互依存两个变量的互动。竞争与相互依存共存于中美关系之中,从而导致中美关系的复合性。从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变化来看,中美竞争的性质在变化,非零和竞争在上升;中美相互依存中的安全依存正在发展。竞争与相互依存既作为中美关系的自变量,也互为因变量。作者认为,中美两国必须避免对立与相互分割的两个极端做法,从竞争与相互依存的复合视角来审视中美关系。竞争与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美竞争性相互依存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的发展受制于竞争与相互依存两个变量的互动。竞争与相互依存共存于中美关系之中,从而导致中美关系的复合性。从冷战后的中美关系变化来看,中美竞争的性质在变化,非零和竞争在上升;中美相互依存中的安全依存正在发展。竞争与相互依存既作为中美关系的自变量,也互为因变量。作者认为,中美两国必须避免对立与相互分割的两个极端做法,从竞争与相互依存的复合视角来审视中美关系。竞争与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内容提要《上海公报》是中美两国战略共同利益的起点。经过30年的发展,中美关系的多种因素发生很大变化,但是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在全球化进程中,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不断深化,需要保持和加强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中美避免冲突和对抗符合两国的最大利益;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国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中美国际制度关系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从相对紧密联系的挂钩阶段滑向全面切断联系的脱钩阶段。理解中美两国复杂的国际制度关系需要超越合作—竞争的二分法。从制度行为的历史发展向度出发,中美国际制度互动可分为制度对抗、制度接触、制度竞合和制度脱钩四个阶段。国际制度脱钩是中美关系复杂深刻变化的重要表现,是制度竞争恶化的产物,从国际制度层面加剧了中美经贸和科技脱钩。中美国际制度脱钩主要表现为政治、规则、观念和功能联结的脱钩,其中,政治联结的脱钩决定了规则联结和功能联结的脱钩,而观念联结的脱钩更具深层意义。制度竞争和对立使得国际制度不仅未能成为中美经济脱钩的对冲力量,反而出现了制度脱钩的可能前景。美国追求国际制度脱钩缘于体系和个体层面的多重因素影响,严重削弱国际制度功能,破坏中美合作平台,引发两极对抗担忧,恶化全球治理前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就国际制度研究本身而言,制度脱钩历史上前所未有,需要挖掘合作型制度互动的合理成分,规范中美日益僵持的竞争型制度互动,用“确定性”的国际制度战略破除中美制度脱钩的“不确定性”,避免朝着全面脱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09-2012年,奥巴马执政第一任期的中美关系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对与中国的合作寄予期望,但中美关系最终失去了"合作共赢"的机遇。随后,中美围绕经贸、汇率、对台军售、达赖与人权、朝核等传统问题的斗争持续不休,安全与军事互信持续恶化。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出台,围绕东海、南海领海争端的斗争成为中美之间新的博弈领域。2012年,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力图超越大国关系的"修昔底德陷阱",然而在两国力量结构发生变化的时期,这一理念要在现实中落实还需要双方付出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3.
从三个层面分析和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是当代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其发展状况和走向对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中美两国对中美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总体而言 ,中国视中美关系为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而美国只是把中美关系看做美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中的摩擦和冲突通常是由美国挑起的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差异和两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引起的。中美关系到底处于怎样一种状态 ,未来走势如何 ,不能只从两国领导人和外交官的讲话中去得出结论 ,不能简单地、笼统地做好与坏的判…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由对抗走向对话,最终确定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周恩来为中美“破冰”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走向。继承周总理的外交智慧,必将对新时代的中美关系和外交工作带来助益。  相似文献   

15.
彭晓光 《环球财经》2010,(10):48-56
如何定位中美关系,在中美两国学术界都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本文仅是一家之言,谨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之所以判断中美关系“走向质变”,是基于:一,未来的10~15年,全球只有中国存在经济总规模超过美国的可能(虽然届时中国仍将是发展中国家且综合国力弱于美国),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东亚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新现象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和美国的霸权护持;但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之间并未重现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局面。中美制度均势可以合理地解释中美互动关系和该地区出现的制度化安全发展趋势。中美制度均势的含义是,中美两国在经济相互依存加深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制度对彼此实施的机制化制衡。在中美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共同参与大量国际机制的背景下,中美两国都采取了制度均势行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实力仍无法与美国抗衡,在国际体系中无法挑战美国。在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避免重蹈日本和德国当年的覆辙,慎言中美对抗。中美制度均势对中美关系发展和中国和平发展的启示在于:中国要继续实施和完善对美制度均势战略;中美都应继续鼓励对方参与东亚地区的国际制度;中美都要继续加深两国间的经济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7.
东亚多边合作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亚地区多边合作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多边方式处理这一地区国际问题的趋势日益明显。作为协调东亚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东亚多边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美两国相互之间的看法和政策,并为两国打破僵局、消除敌意、增进互信提供了机会,也为两国之间的协商合作提供了平台。然而中美在东亚多边合作机制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以及在东亚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的重叠性也增加了中美双边关系的复杂性。作者认为,在东亚多边合作中,中国既要利用合作的平台获取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又要使多边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发挥更多的协调作用,避免使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美国对华战略是“合作加遏制”,合作是主要方面。未来较长时间内美国对华战略及中美关系如何转变,美国的战略专家有四种不同的答案。结合美国战略专家的看法,文章对美国对华战略走势做出两点评估:美国对华战略中的遏制成分将趋于增长,但是中美关系不会倒退到截然对抗的程度,因为促使中美两国合作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当今美国对华战略是“合作加遏制”,合作是主要方面。未来较长时间内美国对华战略及中美关系如何转变,美国的战略专家有四种不同的答案。结合美国战略专家的看法,文章对美国对华战略走势做出两点评估:美国对华战略中的遏制成分将趋于增长,但是中美关系不会倒退到截然对抗的程度,因为促使中美两国合作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时政关键词     
胡布峰会应美国总统布什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4月18日至21日访问美国。这是胡锦涛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美。当月,中国国家领导人相继出访。胡锦涛访问美国、沙特、摩洛哥、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温家宝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柬埔寨并出席“中国——太平洋经济发展合作论坛”;贾庆林访问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定位新时期新条件下中美关系大局的关键性访问。这次访问必将深刻影响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两国关系的大局,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一块新的里程碑。2006年4月2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白宫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谈。双方进行了务实、建设性的会谈,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中美是利益攸关方共识。胡锦涛与布什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的小范围会谈后共同会见媒体记者。布什首先表示,美中关系非常重要。他同胡锦涛本着友好合作和坦率的精神讨论了双方的分歧。“我们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了”。胡锦涛积极评价中美关系的发展势头。胡锦涛指出,中美关系已超越双边关系的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影响和战略意义。中美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拥有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