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长栓 《魅力中国》2013,(29):91-91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日《秋兴》o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相似文献   

2.
诗礼堂位于孔庙东路的第一个院落内,是孔子故居的纪念性标志建筑。《论语》记载,孔子的儿子孔鲤从庭前走过时被孔子叫住,第一次问他学习《诗经》没有,孔子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第二次问他学习《礼》没有,孔子又告诫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于是回去学《诗》学《礼》。从此以后,学《诗》学《礼》就成为了孔子后裔的相训。  相似文献   

3.
孙贤港 《魅力中国》2013,(8):323-323
民间雅调唱乡俗,渔鼓丝竹品道情,太康道情是我国珍贵的稀有剧种之一。它源于我国的道教,时奉老子为道教之祖,以《五千文》、《道德经》和《和平调极论》为主要论典,至东汉时又制定(道曲音乐)诵戒新法。用诗、词、曲、歌等文学形式编写道教题材并诵唱,“道义、道情”,合二为一,其名日“道情”。  相似文献   

4.
吴玉容 《魅力中国》2010,(32):288-288
“规范”一词在汉语中渊源颇深,在《北史·宇文恺传》、《陆士龙集》中均有记载,这一词的意思是标准、法式、典范。杨玉圣、张保生先生主编的《学术规范导论》是这样定义当代学术研究中所谓的“规范”指规则、标准或尺度,“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根据某种观念所制定的供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法国寓言家拉封丹《寓言集》中寓言的“词场”建立,解析“词场”所包含的补充性隐喻,以及以“词场”为依托重新构建文本对寓意所产生的特殊效应。在对寓言《知了和蚂蚁》的词场进行归纳和划分过程中,直接分析了词场内部的词汇间的对应和对立关系,观察到更多的文本中的隐喻,它们的共同作用使得整篇寓言获得了寓意的扩展和补充,这一现象在拉封丹整部《寓言集》中都有体现。其创新之处不在内容而在文体,它的美学价值主要来自于单词选择的特色。对这些诗歌词汇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寓言中有相同“义素”的词汇所构成的“词场”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寓言中文本和寓意的深层次关系,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寓意世界。  相似文献   

6.
刘禅,三国时期蜀后主,在位41年,在中国历史中,也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君主之一。刘禅乃是先主刘备与甘夫人所生,刘禅出生时,刘备已经人到中年,因而对于此子亦是倍加珍重。从刘备对刘禅的遗诏中可以发现后主刘禅是一个“读书人”。《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后主曰:“可读《汉书》、《礼记》,闲暇而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相似文献   

7.
在汽车界大佬中,李书福是一个爱写诗的人。在李书福的诗里,处处透露着“一个美丽的追求”。 地产界也有一位诗人——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从1992年开始,黄怒波陆续出版了《不要再爱我》、《拒绝忧郁》、《落英集》等多部诗集。黄怒波说:“写诗,就是一次次把伤疤揭开来给人看。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江城子》和哈代的《离去》(TheGoing)以同样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两人的悼亡诗各有千秋。苏轼的悼亡词着重的是一种感伤的思念,哈代的悼亡诗着重的是思,或幻想、或反思。不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造成两人悼亡诗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王小康 《魅力中国》2010,(22):169-169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干,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相似文献   

10.
付冰 《黑河学刊》2010,(9):45-46
从王维《终南别业》独特的抒情视角和写景况味,挖掘其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与禅相互交融的特点,引发出“云”是维系禅诗共同特点的理想中介的判断。继而从唯物主义观点来论证分析“云”与“人”的思想个性、诗人的生活经历、文章的审美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唐宋八大家逸闻趣事谈郭文卿“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位散文诗词大作家。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的说法,始于明初朱右编的《人先生集》,集内文章都是上述八人的作品,后来,明代中叶的“...  相似文献   

12.
章佳萍 《新西部(上)》2009,(10):139-139,142
周邦彦是宋代婉约词的集大成者,是北宋晚期承上启下的一代词人。在周邦彦《清真集》中的186首词中有5】首词运用了“追忆”的手法,这类词通过今昔的对比来表现作者的羁旅行役和怀人忆旧的愁绪,由于所作时间不同,这些词在变现的内容,作者的思想和语言风格上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姚合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苦吟诗人,诗作刻意求工,注重技巧。然而其《扬州春词三首》却写得清新自然,色彩明丽,佳句迭出,正可谓“诗中有画”,堪称是其五律诗中的上乘之作,体现了姚合诗歌闲散浅近,拙朴平易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一部词集-晚唐、五代词的总集。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同时由于晚唐、五代又是近代汉语的历史开端,所以《花间集》也有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但目前对这部词集的语言还极少有研究。本文将从词集的词汇角度,对其中出现的联绵词做些研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豪情遂出有何藏,叙直言,未思量。悄过不惑,坎坷记心肠。欲辩金铜烈焰,赴火海,有何妨。老牛奋蹄未鞭扬,不思歇,为人忙。铸留魂魄,纸虎少装强。终放人生一点热,志不惰,慨不慷。” 这是我从《电大通讯报》上看到的一首词,作作者是延安电大校长贺晓东。词中,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雄心报国志,悠悠兴教情”。他是一位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经伦的文人,在诸多报纸、刊物上发表过很多作品。在《延安日报》上发表了《论电大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一文,刊物《中国电大教育》…  相似文献   

16.
推断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所寄之对象当为韩瞻。其理由如次 :一、韩与李为同年、连襟 ,私交甚笃 ,李入东川前把儿女就寄养在了韩家 ,断其二人当有书信来往 ;二、从李商隐的“蜡烛情结”出发 ,可以发现《夜雨寄北》之“何当共剪西窗烛”与《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之“冷灰残烛动离情”有时间、内容、情感上的照应性和契合性。三、从其经历与诗歌看 ,将《夜雨寄北》之愁绪释为政治失意、儿女之思、乡愁多病等所导致之精神苦闷 ,亦与诗境相合  相似文献   

17.
葛燕 《浙江经济》2023,(5):58-60
<正>挖掘诗路文化、打造诗路景观、做优诗路文章,致力于打造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文化之邦”作为钱塘江诗路上的重要文化载体,浦江有着“万年上山、千年孝义、百年书画”的文脉传承,是“中国诗词之乡”“中国书画之乡”,诗词书画文化底蕴尤为深厚。近年来,浦江吹响“上山文化”号角,以“万年上山”为引领,积极推进“文旅富县”战略,着力挖掘诗路文化、打造诗路景观、做优诗路文章,致力于打造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文化之邦”,“诗画浦江”愈发光彩熠熠。  相似文献   

18.
新七十二泉     
刘斌 《走向世界》2005,(1):86-87
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趵突泉”之名是宋熙宁年间时任济南太守的曾巩命名。此泉现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泉池呈长方形,长30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春秋》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公会齐侯于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趵突泉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相似文献   

19.
涂鸦也者,本指无知小儿以墨涂抹诗书之意 也。语源盖出于中唐诗人卢仝。据明代蒋一 葵《尧山堂外纪》:“卢仝举子名添丁,其幼喜涂抹诗书,往往令黑。企戏赋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全唐诗》第三八七卷卢仝《示添丁》诗中有此二句。后遂用涂鸦来形容作文写字、绘画的拙劣,技巧不成熟,多用作谦辞。如李汝珍《镜花缘》第二二回:“今得幸遇当代鸿儒,尚欲勉强涂鸦,以求指教;”柳亚子《寄题黎沙纪念碑及铜象》:“愧我驱车悭下拜,吟成未敢惜涂鸦”。都是如此。“对于那些到处乱涂乱画的行为,人们也往往斥之为涂鸦”。  相似文献   

20.
欧广玮  欧玉莲 《魅力中国》2010,(6):248-248,251
杜甫《醉时歌》,其系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本文在辨析吸取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联系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流露的感情,运用“诗史互证”以及“以杜证杜”之方法,进一步考证,得出此诗系年应为天宝十二载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