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奕岑 《时代经贸》2013,(16):127-127
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工作绩效以及企业发展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充分重视员工的情绪管理,并从多方面培养员工情绪管理能力、营造起积极进取、协作互助的企业氛围,为企业发展注入正能量,促进员工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有效的适应当今时代的企业管理变化,进行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多个手段的企业管理模块的应用,从而保证其整体应用效益的提升,更好的保证企业绩效体系的健全,在目前来说,企业发展过程中,公司的绩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具备良好的技巧,企业才更有可能进行生存并且发展。这就需要企业进行绩效水平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保证员工具备良好的个人工作水平,这就需要进行员工的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好的进行员工的个人能力的提供。保证企业的效益完好性,这也需要进行员工个人素质体系,保证工作环境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主体下,企业能否注重员工个人素质的提升以及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等方面就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而人才激励机制的出现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进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故本文将对人才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引起企业的重视,为构建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工作效率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10)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员工关系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员工关系处理得不好,对企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在管理员工关系时,离职员工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文章以山西快递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企业员工离职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山西快递物流行业服务的建议,该研究为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薪酬管理直接关系到了企业员工的利益,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有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就目前来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薪酬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这个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广大企业必须在积极重视自身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予以应对,从而保障企业实现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伦理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之后,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企业要对利益相关者开展伦理管理,以德治企.以"双赢"策略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对内赢得员工的忠诚,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对外赢得公众支持、顾客满意、投资者青睐和供应者信任.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5,(10)
文章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探讨了企业核心员工的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心理契约理论,促使核心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稳定核心员工队伍,开发核心员工潜力,实现核心员工贡献最大化,保证企业长久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贯彻"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安全生产"员工健康"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实施企业HSE管理对企业的意义不可小视,正确良好的HSE管理与企业的效益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对企业HSE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浅显的分析,明确了实施企业HSE管理对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的管理成为核心问题。知识员工有别于企业中一般员工,对于其管理应当更多地从关系、情感和心理层面人手,通过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达到企业与知识员工的双赢。分析了心理契约的含义和特点,并从知识员工的特征人手,分析了建立心理契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企业新员工培训的著述中,大多是从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按照培训流程来安排及构建培训体系,但不能体现培训与企业发展及员工发展的关联性。本文以企业新进员工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培训体系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研究新员工培训与其职业生涯管理的互促关系,以期给国内企业的新员工培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激励机制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绩效。 企业有了良好的绩效才能生存,而企业的绩效往往来自于员工所具有的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在一些企业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良好的绩效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的个人能力。从“绩效函数”(如下)我们可以看出,除个人能力外,员工的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美国企业界的巨人艾柯卡说:“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正是管理激励的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12.
企业员工频繁跳槽所导致的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研究的热点,以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即"以人为本"的员工关系管理,构建网络环境中的员工业绩模型以及员工业绩与企业利润的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研究,提出企业应如何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并维护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提高员工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失,并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不顾历史事实挑起的争端造成了中国民众抵制日货和反日的浪潮,在华日资企业遭受重创,企业员工关系极其敏感。文章基于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对管理的不同影响,提出了中日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员工关系管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管理企业当中的人与事、人与事的关系,达到对组织中的人监督、控制的目的,同时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重点放在管理员工的绩效方面,希望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研究当前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美企业管理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瀛 《经济管理》2001,(6):69-74
日本管理思想的核心为团队精神,而美国管理思想的核心为个人主义。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日本企业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时会首先考虑社会效益,美国企业则是以自身的经济效益为先;第二,日本的企业与职工是一种稳定的家庭式关系,企业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实施“软”管理,实行终身雇佣制,员工的发展以年功育列制为主,美国企业与员工之间只是一纸合同确定了双方权利与责任的契约关系,其员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公司对员工的管理倾向于“硬”管理,员工的发展不是论资排辈,全凭个人的能力。最后,日本企业处处以“和”为贵,注重团体内部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对外竞争力增强的目的,美国企业则重视企业中单个成员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信任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无形资本,它关系着企业与员工是否可以融洽发展的源头,也是一家企业能否发展强大的根基,信任与执行力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员工信任企业,认为在企业里发展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那员工的执行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基于对人的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企业必须珍视人、用好人、发展人,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和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两者有着互相依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关系入手,着重论述两者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对象是知识型员工,必须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管理和激励。如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激励知识型员工,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民营企业迅速切入世界新经济发展轨道、把握良好发展机遇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成为广大经营者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参照国内外对于员工忠诚度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的实证分析找出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忠诚度问题之所在,从而提出培养民营企业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个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获取、维护、激励、运用与发展的全部管理过程与活动。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观念。因此,应以企业文化为灵魂,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将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贯穿于企业用人标准之中,将企业文化的内容要求贯穿于企业员工培训之中,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融入员工的考核与评价之中,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员工。  相似文献   

20.
劳资关系是产业关系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主要研究员工、员工组织、企业在产业关系中的角色以及政府机构在建立和管理企业与员工关系方面所担当的角色.劳资和谐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政通人和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是企业实现安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有力保证.为此,笔者就劳资关系中的冲突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实现劳资和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