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追求。三江源生态移民是为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移民,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迁"的移民目标,从长远来看,构建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举措。为此,就应在把握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生态移民在社会福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加快构建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福利机制的对策,以真正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根本逆转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特殊生态区。该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区内社会稳定及流域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如何选择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是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根据这一特殊贫困地区(藏区)生态移民的生存与发展要求,首次应用PRA方法,提出了目前适合当地的不同类型生态移民可供选择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体系,以期对生态移民及早实现二次创业及产业调整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三江源区孕育了滋养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名、澜沧江总水量的15名来自该地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淡水之源、生命之源和财富之源。多少年来,沿江沿河的人们无尽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回报的问题。在江域河域人类活动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同时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资源环境退化和特定意义上人的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非持续发展危机,直至长江洪水泛滥、黄河间歇性断流,才使人们开始关注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并寻找能使这种保护和治理长效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与当代生态意识刘安诚目前,可持续发展观最关注的莫过于各种经济利益与生态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无法逾越的,更由于人们曾在“人类中心”、“主宰自然”意识的驱动下,无情地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并因此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在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魏启扬 《湖南经济》2000,(10):16-17
一、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区的紧迫性与必然性   三峡库区山大坡陡,地质地貌复杂,地表土层瘠薄,且多为石灰岩、紫色土与红壤土,保土保水能力极差,生态环境先天性脆弱。多年来,由于这一地区人口暴涨和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使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遇到破坏。森林减少,植被下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这一地区有近百万移民需易地另谋生活出路,有 11座县城、 114个集镇需搬迁重建,公路、码头等基础设施需复建重修。这就意味着三峡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需作一次调整,经济社会系统需打乱重建。在这一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6.
孔炜莉 《开发研究》2013,(1):100-103
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夏在新时期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解决贫困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随着农民的迁入,生态移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否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对宁夏同心县生态移民地区留守儿童的阅读现状进行调研,探讨了留守儿童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完善留守儿童的文化权益保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生态保护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长期困扰甘肃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样本,对甘肃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对策性研究,针对生态环境、生态移民和经济与社会发展三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内蒙古生态移民战略的提出及实施 内蒙古生态移民工程,启动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第一期生态移民工程,主要是为减轻阴山北麓生态脆弱区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项目总投资l亿元,计划移民1.5万人,分3年完成,现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移民近6000人.2001年内蒙古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根据<实施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移民试点工程的意见>,以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对荒漠化、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并且提出从2002年开始,内蒙古将在6年时间内,投资上亿元实施生态移民65万人.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推拉力机制与移民规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志良  张涛  张潜 《开发研究》2005,(6):101-103
本文论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恶化危及黄河、长江、澜沧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生态移民是三江源区重建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并运用推拉力原理对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小城镇建设、草原承包制度和政策保障与移民规模的推拉力机制分析,认为三江源区的生态移民应适度控制在50000人以内。防止移民规模过大而带来的择业难,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特殊生态区。该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区内社会稳定及流域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如何选择三江源地区后续产业发展项目,是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根据这一特殊贫困地区(藏区)生态移民的生存与发展要求,首次应用PRA方法,提出了目前适合当地的不同类型生态移民可供选择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体系,以期对生态移民及早实现二次创业及产业调整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最大的内陆成水湖青海湖,居于青藏高原北部一个巨大的断陷盆地里,素以“高原蓝宝石”之喾遐迩闻名。那里有冰封雪盖的冷艳山景。有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湖光水色,还有众多的珍禽异兽……向来是中国高原大陆上一块生态净地和“人间天堂”。但在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断索求面前,大自然的美丽往往是脆弱的。近一二十年来。青海湖地区因为大气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生态状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湖周沙丘越来越多,水面日益缩小,鸟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担心:青海湖的美丽还能保持多久?  相似文献   

12.
生态移民这个概念是美国科学家考尔斯提出的,他首次将群落迁移的概念导人生态学.生态移民是指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实施的移民.只有意识到继续在原地居住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造成严重后果,才会产生生态移民(一迪,2003).在我国,生态移民遍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员组成上涉及全国各个民族,特别是涉及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移民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杨雪 《魅力中国》2014,(15):278-278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强了人类影响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科学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人类未来发展的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对于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牧区生态移民实践、问题与政策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君 《开发研究》2012,(5):111-114
生态移民是中国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区域性贫困而采取的一项政策行动。牧区生态移民是由政府主导的"非自愿性生态移民",其主要目标是为保护某个区域特殊生态或让某个区域生态得以修复,并减少牧民贫困。牧区生态移民并非简单人口流动,也非生态环境和经济行为问题,其包含着传统游牧社会向城镇定居的社会机体演化的浓缩过程,涉及社会和文化传承问题。因此,需审慎做好牧区生态移民各项工作及政策导向,降低其经济、社会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5.
郑苗 《魅力中国》2013,(20):59-59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  相似文献   

16.
扶贫攻坚以来,我国贫困地区已高度集中在西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近些年政府扶贫、退耕、生态移民、水利等的投入不断增加,总体效果却不尽人意。在脱贫与返贫形成拉锯战的同时,国家退耕已经6年,2年后应撤回补助,农牧民生计问题至今难以有效解决,生态建设也面对着“给钱就退,没钱再垦”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如何加快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建设步伐,如何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实现山区农民转移、引导农民致富,如何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转移、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实现生态区域群众转移、保住“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牌子,这一系列问题引发庆元县委、县政府思考生态移民。立足于“生命、安全、生态、致富”,庆元在生态移民上创新理念、破解难题,建成浙江省最大的三类安置小区,提前10年实现城市化建设规划,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走出了一条颇有借鉴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保护建设应统筹协调社会保障工程,整体推进生态保护对人的长远可持续保护和社会保障对人的现实保护。生态移民本身就是一种处在生态敏感度高的区域贫困人口向生态敏感度低的区域迁移活动,在"生态保护—社会保障—人的福利待遇提高—可持续发展"协同路径中,生态移民应是"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户"两个识别标准的结合,生态移民治理措施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移民后应是生态恢复和脱贫致富效果的共同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每个人都要消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会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影响。生态足迹是生产人的消费所需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和水域的总和。生态足迹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称为生态冗余,则该地区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生态环境处于可持续状态。反之,生态承载力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称为生态赤字,区域发展在空间或时间上是不可持续的。具体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O1JB790030)的研究成果之一。文中在探讨生态发展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发展的内涵及实施生态发展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认为,只有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通过生态建设推动生态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生态发展是西部地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之间“累积因果关系”的突破口,通过生态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并就人工生态系统设计和生态管理对促进生态发展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人工生态系统设计和生态管理的原则,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