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市公司盈余预告信息与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信息都属于预测性财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以评估企业未来盈利前景的信息,帮助其做出投资决策,在证券市场中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盈余预告与盈利预测的定量信息、定性信息、信息供给竞争和信息质量互相监督等相关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证券分析师预测信息的披露行为会形成一种互动,这种互相影响、互相监督的局面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资本市场上预测信息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年~200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业绩预告误差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实际盈余低于业绩预告值,那么管理层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使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与之前披露的业绩预告值一致.研究还发现,自愿披露业绩预告、在会计年度结束后披露业绩预告和预告乐观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迎合"业绩预告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为提高业绩预告信息的可靠性,应完善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制度,并加强监管部门和交易所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谈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为根本目的,迫于相关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准。我国许多公司实行管理者报酬与会计净 相似文献
4.
5.
IPO公司盈余预测精确性之实证研究--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与香港本地企业的一个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一系列误差衡量标准,比较H股、红筹股上市公司与香港本地企业之间盈余预测的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H股和红筹股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比香港本地企业的预测预测更为精确。在用横截面模型解释精确性变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统计回归结果的解释力较强。本文的偏见和理性检验表明,对于增长模型而言,IPO公司的盈余预测是无偏的,并且其制定过程也是显得比较理性,盈余预测与IPO公司的价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7.
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看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连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97-100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以仅仅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除ST、PT公司之外)1999年度盈余管理的数据为研究基础,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为了在来年顺利实现盈利,亏损公司存在明显地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高收益避免亏损的现象,亏损年度的非经常性损益显著表现为负。1999年度的数据支持公司通过调控非经常性损益获取配股资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Qian Huang Shuzhuo Li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5,4(9):73-75
This paper overviews earnings management incentive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finds the incentives of cost in transactions with stockholders, a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advantage and a rational response to that market behavior which is anticipated. This paper tells us that even if there were no agency problems, earnings management should exist all the time. 相似文献
9.
Hongjun Zhang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6,5(5):59-62
This paper collect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for 698 listed companies on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and the purpose is to test whether Chinese companies use real activities such as asset sales, purchase, exchange and equity sales or purchase to manage earnings to meet or exceed CSRC regulatory thresholds. But we do not obser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requenc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However, with weak evidence, these firms report larger income-increasing contributions to current year earnings from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to meet or exceed important thresholds.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2009-2019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并利用回归模型,以规范研究法梳理相关理论并阐释研究假设,并就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 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仍然有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上市企业中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对此,文章提出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和规范市场应用环境、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加强上市企业的内外部监管力度等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对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健康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近30年的历史。近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盈余管理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干扰盈余信息使用者,也会损害投资人等企业外部相关人的利益.甚至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管理,而且可以通过问题的发现找到原因并提出科学可行的内外部综合防范措施,提高中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以粉饰或掩盖公司真实经济业绩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以往研究缺乏对中国上市公司分类转移行为的关注,文章选取2007-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考察了管理层利用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调整公司盈余结构的行为.研究发现:(1)管理层会将经营费用向下转移至营业外支出或将营业外收入向上转移至营业收入,以调增公司的核心盈余;(2)管理层会利用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实现营业利润增长和避免营业利润为负;(3)管理层利用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之间的分类转移调增核心盈余的程度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大而减少,随着审计质量的提高而增加,并且大股东和独立董事对分类转移操纵的抑制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得以体现,而机构投资者对分类转移操纵的抑制作用仅在国有企业中得以体现.文章为会计准则制定者、公司治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审计师审查分类转移操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以200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6—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作为估计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变量的基础,研究发现:可疑公司运营年度会表现出较低的经营现金流量和较低的可操控性费用,并有调高利润的趋势;公司规模过大容易引发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国家股、法人股、高管持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正相关;流通股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业绩预告修正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2007~2009年业绩预告修正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7~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修正数据,实证检验了业绩预告修正信息的可靠性。研究发现,预告修正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原预告坏消息的公司会在预告之后主动修正预告,盈余管理与业绩修正方向相同,而原预告好消息的公司进行的预告修正是被动的,盈余管理的方向与预告修正的方向相反。另外,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是业绩预告修正公司常用的调高盈余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象越来越成为证券市场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控股方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进而侵犯广大中小股东、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着眼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原因和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委派董事长、控股股东的性质是影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实证结果从法制、公司治理、市场监管等角度给出了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联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从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之间关系这一视角出发,来说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归纳和分析,构建了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设计实证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论证.研究发现了在中国证券市场当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时抑制盈余管理,机构持股比例低时加剧盈余管理,即倒U型的关系。研究应用截面数据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单变量分析等方法,从2005年和2007年的数据验证出倒U型的拐点在机构持股6%,说明机构持股6%以后,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抑制操纵盈余的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利用2004~2007年的数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随着近年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机构投资者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强,在公司治理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