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泉润佳茗     
古时齐鲁不产茶,正如唐代茶圣陆羽说得那样:"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但<晏子春秋>中表露,春秋时以国相晏婴为代表的齐国人已开始用茶树鲜叶做菜.茶在齐国一带开始只是用作食物,而不是饮料,而陆羽在<茶经>中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皆饮焉",在他看来,齐鲁的先民们已开始饮茶了.不管是吃还是饮,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春秋时茶就与齐鲁结缘,这自然包括地处齐地,又与鲁国接壤的济南.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2012,(7):51
民以食为天。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在美食之外,茗茶成为了饮食新宠。中国是茶之故乡。唐代伊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促进了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变化,在酒之外开始重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改荼为茶,开宗立派,把茶的饮用提升为一种独立的饮料和文化活动。几千年中,中国人把茶喝出了文化。对于饮茶,不在于止渴消食,而在乎饮茶中体会超凡脱俗的境界,在闲情雅兴中悟出点风雅。  相似文献   

3.
禅茶一味     
佛教于公元前5、6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燃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相似文献   

4.
《汉书》上说:“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固若金汤”这一成语正出于此。而如今用这一成语描述上海世博会的安保措施可谓十分贴切。  相似文献   

5.
《汉书》上说:“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固若金汤”这一成语正出于此。而如今用这一成语描述上海世博会的安保措施可谓十分贴切。  相似文献   

6.
《愚公移山》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据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愚公移山》一文大意是太行、王屋二山挡住愚公通行,愚公决定率子孙将山挖掉,智叟认为愚公太不聪明,难以实现目的,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相似文献   

7.
秦长栓 《魅力中国》2013,(29):91-91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日《秋兴》o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相似文献   

8.
读茶     
一直都很欣赏中国的茶文化,时时感受到茶的魅力所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当时的“荼”便是今日的“茶”。茶叶用煮沸的清水冲之,入口时先微苦后甘甜,顺乎自然,清饮雅尝。  相似文献   

9.
王小康 《魅力中国》2010,(22):169-169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干,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相似文献   

10.
8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的经典著作——《茶经》在茶叶的故乡中国问世。《茶经》出现在唐代是有深刻原因的。据史书记载,茶叶在我国汉代就已经被药用,到唐代茶叶被高度重视且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朝茶叶的生产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唐德宗建中〈780-783年〉年间开始有了茶税,  相似文献   

11.
《春秋》与孔子而言,其着眼点在于“义”。《孟子.离娄下》云“其义则丘窃取之”有两层含义:其一,鲁《春秋》等各诸侯国的史册文本本身有的就有“义”,这些“义”因得到了孔子的认同与赞赏,所以就保存在《春秋》中;其二,鲁《春秋》等各诸侯国史册文本本身有的没有“义”,或者虽有“义”,但并不一定有什么“深义”,而对于这些无“义”或“浅义”的各诸侯国史册文本,孔子则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阐释发挥,从而也加进了自己的“义”。  相似文献   

12.
刘禅,三国时期蜀后主,在位41年,在中国历史中,也是在位时间比较长的君主之一。刘禅乃是先主刘备与甘夫人所生,刘禅出生时,刘备已经人到中年,因而对于此子亦是倍加珍重。从刘备对刘禅的遗诏中可以发现后主刘禅是一个“读书人”。《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后主曰:“可读《汉书》、《礼记》,闲暇而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相似文献   

13.
10月7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哈大高铁全线试运行。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到辽宁省大连市,全程921公咀只需3.5小时。东三省开始进入“高铁时代”。《哈尔滨日报》甚至激动地说:哈尔滨已沉浸在百年复兴的梦想和期待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正>"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陆羽在《茶经》煎茶篇中如是说。水,无色无香无味,与睡着的树叶子相遇,用适度的热烈激发出茶的本性,随之又改变自己,变成有色有味有香的茶水。茶,本是树叶子之一种,貌不惊人,色不出众,然与水结合之后,片片平凡演绎出篇篇传奇。平凡与平淡的结合,互相改变,互相唤醒,互相成就,结成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合体——茶水,造物本身已足够神奇,而比神奇的造物更神奇的是刹那因缘。  相似文献   

15.
王国宁 《东北之窗》2011,(2):101-101
新一期内容不错,有很多独家的稿子,特别是毛颖那篇《给萎昆书法挑错字》既砭时弊,又讲知识.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但美中不足的是此文说姜昆书法中的“依有”应为“犹有”,而同一个版面上引用的陆游《咏梅》原诗却是“只有”。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记载:夸父立志要追赶太阳,赶上太阳后,热得焦渴难耐,于是饮于黄河、渭河。但喝干黄、渭两河的水,仍不能解渴,又欲北饮大泽水,结果尚未到达大泽就渴死了。  相似文献   

17.
去年,在成都云计算中心成立的时候,一位老师说,现在IT的发展趋势大有“三国演义”的味道,对此我非常赞同。 《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IT发展就是这样:从几十年前“大型主机+小型终端”的集中模式,到后来变为以PC个人电脑为主的分散模式,再到今天又开始向“后台集中而终端分散”的方向发展。这种最新趋势正是云计算的核心。也是未来IT应用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管理心得     
《首都经济》2010,(11):54-55
不要“吓”我 《庄子》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惠施在魏国当相国,庄周跑去要与他会面。惠施听人说,庄周这次来魏国的目的,是想取他相国之位而代之,所以十分紧张,命令官兵在都城搜捕了三天三夜,但还没抓到庄周。正当惠施坐立不安而又无可奈何之时,庄周却自己找上门来了,  相似文献   

19.
“易”产生在文字出现之前,用符号“--”表示阴爻,用“-”表示阳爻,叉用阴爻与阳爻的不同组合而构成八卦(经卦),两卦相重又构成六十四卦(别卦),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自古以来《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汉代班固在《汉书》中称易学是“天道之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台湾学者周鼎衍先生说:“易在文学之先,即已揭示人天大道之体系,故凡我国一切学术思想,不分儒道墨法阴阳兵刑各家,胥肇于此。几千年来,垂为立国之最高宝典。”《易经》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构成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模式、伦理观念、价值系统、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国风     
茶饮人之一生,概而言之,饮食二字罢了。其中食,实也;饮,虚也。偏巧饮在前,食在后,可见饮比食讲究,虚比实排场。比如酒,比如茶,不享用它断不至于要命,但却活得没面子。这人世间,唯“面子”二字最费钱。故而半盅佳酿,一杯仙茗,足可换几斗米面。所以客人来了,纵是没留他酒饭,让他吃杯好茶而去,也算是盛情款待过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