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鲁大立 《技术经济》2005,24(12):61-64
美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信息披露规范约束下的博弈行为,各博弈方在各自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相互博弈,从而达到“纳什均衡”。文章首先分析阐述了美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博弈主体及其行为,然后分析了盈余管理博弈的动机以及博弈过程,得出博弈的均衡解,即“纳什均衡”。文章最后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借鉴美国上市公司管理经验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盈余管理作为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从博弈论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政府监管部门与投资者三方为获取最大利益而分别采取行为,构建三者的混合博弈模型,并对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国际化和会计方法选择空间的日益扩大,上市公司出现了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上市公司适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农业企业筹集资金、获取适度农业补贴,间接的促进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但过度的盈余管理问题会带来诸多隐患。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指出农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对农业上市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科学管理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洋  薄澜 《经济研究导刊》2014,(15):130-131,143
在融资约束条件下,从债权人实施监督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角度,对二者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并进一步就债权人对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效果进行实证检验。以2008—2011年沪深两市非金融业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对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应计会计项目或通过构造真实交易向上调整盈余的行为都减少了其债务融资成本。债权人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债权人对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实际监督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
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较为普遍存在的行为,文章介绍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并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朱庆林 《经济师》2011,(7):87-87,90
当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多的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行为。要解决目前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促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文章在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动因以及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常用手段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措施,希望能对治理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7.
刘雅男 《经济师》2011,(5):90-90
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的关注,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入手,在全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等方面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业绩大幅下降强制预告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监管机构对业绩下降的强制预告要求会诱发上市公司向上调高利润以避免业绩预告的盈余管理行为,表现为具有该类动机的上市公司可操纵性应计显著高于披露了业绩大幅下降预告的上市公司,但是该类公司并没有由此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研究结果表明,强制的业绩预告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同时也会诱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盈余质量;但是市场可以对这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发现与纠正。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于铭阳 《经济师》2009,(12):91-92
文章研究了实施股票期权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实施中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在期权计划公告前一季度,上市公司通过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向下操纵盈余,在期权计划公告后存在盈余的反转;但并没有显著证据表明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了盈余。  相似文献   

10.
为了将稀缺的资本配置到优秀上市公司中,避免恶意融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融资行为进行了限制并直接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虚增报告盈余以达到“配股资格线”的可能性,这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诱因。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完善对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股权结构,加强审计力度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并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适度的盈余管理表明,公司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因此,这种行为已成为上市公司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从我国现实情况判断,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被过度开发,大量上市公司借盈余管理之名行利润操纵之实,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抵消了该行为的正面作用.盈余管理已是一个令全球投资者和政府关注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李亮 《时代经贸》2012,(18):122-122,124
目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并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适度的盈余管理表明,公司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因此,这种行为已成为上市公司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从我国现实情况判断,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被过度开发,大量上市公司借盈余管理之名行利润操纵之实,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抵消了该行为的正面作用。盈余管理已是一个令全球投资者和政府关注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中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偏离了正常的经营管理轨道,某些激进的盈余管理方式导致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受到侵害,文章对国有上市公司常用的几种盈余管理手段进行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以期可以规范国有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4.
资产减值政策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2006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已执行两年,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方式是否发生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沪深市场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关于资产减值的信息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的变化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的资产减值政策的确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方面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上市公司却更多转向通过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新的资产减值政策是否真正地遏制了盈余管理行为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以使报告盈利达到期望水平.近年来,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规范盈余管理行为,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以使报告盈利达到期望水平。近年来,有关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规范盈余管理行为,尽可能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为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利用预售制度和会计政策选择等多种手段影响盈余的行为.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活动的动因及手段进行分析,指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规范房地产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措施,以期达到增强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识别能力,利益相关方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盈余管理是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适度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经营的稳定性,防止股票价格发生波动,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资本市场失灵。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行为,具有普遍性,但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发展提供一些益处。  相似文献   

19.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遏制即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的提升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这一问题做实证研究。采用扩展的琼斯模型计算盈余管理程度,然后将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结论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没有很好的遏制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0~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监督者和压力者两种角色考察了分析师关注度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发现:分析师关注度越高,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越少,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不降反升,这说明分析师关注能有效监督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促使管理者转向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不同产权性质下公司管理者面临的压力不同,分析师关注对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