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农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文章阐述了农地流转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护,认为农地流转中一定要让利于民,遵循平等保护和确保收益的价值理念,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规范政府职责是核心,构建市场机制是关键,完善社保体系是保障。  相似文献   

2.
从巴泽尔产权保护理论的视角对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损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解释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保护存在的本质问题。产权不完全是农民权益受损的根源所在。进入公共领域内的价值较高以及他人攫取公共领域的价值是农民权益受损问题的主要来源。追求经济权利价值最大化,是他人攫取行为和农民保护行为的根本原因。农民个人与政府保护农民权益的途径是减少公共领域内留存的价值或降低被他人攫取的价值,并通过产权限制避免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地使用权价格的低廉直接抑制农地使用权供给,间接抑制对农地使用权需求.地租实体的萎缩是农地使用权流转价格低廉的决定性因素,破解此难题的关键在于引入农民定价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和健全农民社保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地使用权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农地流转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仍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因此,深入、系统地分析农地流转模式及如何合理地选择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形成农民土地流转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陕西农地流转的特点、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极不活跃而且很不平衡。陕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总体上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且地区问有较大差异。农地使用权流转不仅有赖于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更有赖于农业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前在欠发达地区并不具备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更为重要的是要在确实保证农户拥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权基础上,通过市场规则建立确保农户独享收益权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农业经营模式变革与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前提和推动力;同时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要求又是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转变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其次回顾二者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合作化、分散化、再到产业化的变革过程,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二者的相互作用;再次,对郫县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直观地验证了二者的内在相关性;最后得出加快农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目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尚存问题,应着力建立和谐农地使用权流转关系,建立健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机制,健全农地社保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规模也呈现出日益加快和扩大的趋势.在土地流转中,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土地流转制度化水平低下以及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知情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遭受了直接、间接或隐性的损失.农民权益受损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土地流转中维护农民权益,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8.
贵州农地流转模式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占应 《现代经济》2009,8(2):32-3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一家一户的传统耕作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立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生产组织形式,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农民面向市场发展生产,才能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文章考察了贵州现行土地制度发展的困境,并以农地地流转实践中的几种农地流转模式为实证对象,试图分析我省农地流转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9.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地使用权的资本化运作。通过农地使用权资本化,农地使用权具有的价值、财产、融资和资本等新功能可以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发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也会相应地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而确保农民增收的制度化和持续性,相关制度和机制设计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与农民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合理配置和流转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也存在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虚位、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土地产权权益被侵犯等新的制度问题,需要采取明确土地产权主体、稳定集体土地承包权并辅以定期微调、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等措施,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2003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标志着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期、这部法律强化稳定了现行的土地制度,但并没有对土地制度变革中的现存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本文认为,现存问题的难点在于,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围绕着土地剩余索取权的争议,甚至严重的冲突,归根结底是利益之争;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的有关农村土地制度中“农民集体所有”的产权安排存在着“产权残缺”等障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合理借鉴历史上的佃主和佃户双重产权主体的土地产权制(田面权和田底权相分离),剥离介于国家和农民之间的集体产权主体地位,明确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并实现切实的立法和制度保护。  相似文献   

12.
七彩红土地     
天空是云南最美的景色之一,最先冲撞视觉的就是那透明如洗的蓝色,一直渗透到心底。而红土则像原野上燃烧的火焰,绿色的农田相间其中,反而成了点缀。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法的颁发与实施是为了赋予农户安全稳定的农地产权,以加快农地市场流转,促进农地有效、可持续利用。但由于农村土地政策在实施上长期过度依赖于农村集体,因而出现偏差。以农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为初始形式的农地登记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国家对农民合法土地权利的保护力度。农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或发证在使农民获得完整的合法土地产权、增强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了解与信心、对抗农村集体干预、降低土地交易成本等方面创造了有利于农地市场流转的条件。江苏南通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农地承包经营权发证率较高的地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越发达,农户对农地产权稳定性信心越高,农地交易费用越低。中国有必要按照规范土地登记制度要求,继续农地登记制度建设。以彻底实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土地流转是农民实现对承包土地经济权利的重要方式之一。土地流转必须保证农地用途不改变,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底线不突破,必须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落实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制度,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注重维护耕地保护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考察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和影响因素,利用1992-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各种实体投入因素和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再加入农村土地制度变量,利用GLS方法分析了科研投入和土地制度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促进农业增长的各种要素中,科研投入是最主要的因素,土地制度是前期的一个重要因素,化肥投入是一个显著的影响因素,研究还提出了农业的发展除了实现持续的技术进步外,更应该从制度创新上寻找提高生产绩效的新路径,那么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不仅要明确农村土地现有分布和占有经营情况,还要对农村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所需要的所有、承包、经营、流转、抵押、转让和收益等权利进行界定,消除阻碍农村土地不合理配置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因素,促进农村土地从产权模糊向权能清晰行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出让的收益分配与土地市场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城市国有土地出让的收益分配和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建立土地开发的社会决策模型,对土地出让时的七种不同收益分配模式的市场效率分别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过去的协议出让模式,还是现行的基于成本或者现状价值对原土地使用者进行补偿的出让模式,土地市场都缺乏效率,而以土地开发净收益进行分成的模式能够最大化土地市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土地一级市场上,租赁供地模式是出让供地模式的补充,也被界定为土地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就其实质而言,依租赁方式所取得的利用土地的权利在性质上仍属于一种债权,无法与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利用土地的权利——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相比拟。建设用地使用权之设立仍应维系《物权法》上有偿(出让)与无偿(划拨)两种类型化上的区分,租赁不能作为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方式。但在土地管理法修改时,土地出让制度相关规则仍应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19.
灌区水价提升过高 ,农民收入放缓 ,许多农民不得不退还水浇地改种旱地 ,致使西电工程遇到了困难和挑战 ,有些农民生活也出现了返贫现象。造成水价过高 ,农民退水浇地改为种旱地的原因主要是电价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用水量减少等 ,解决水价过高的问题的办法 :一是出台配套政策 ,大力扶持“小康工程” ;二是加大改革力度 ,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提水成本 ;三是建立电价调整论证制度 ,保证提水电价的相对稳定 ;四是进一步调动提水工程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李炜光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4(6):F0002-F0002
近年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步伐明显加快,用于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增长了4倍。并实施了废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费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随着改革的引入,“耕者有其田”的问题又一次迫人深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