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继承古代乐舞的精神风貌。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初唐时,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领域都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并逐渐走向繁荣,出现了“贞观盛世”。到了盛唐,经济进一步发展,玄宗时又出现了“开元盛世”,达到了繁荣的顶点。空前的国力给唐人以空前的魄力。因此,人们常以“盛唐气象”来论定盛唐文学,同时这种“盛唐气象”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我国盛唐时期的开明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善于以史当鉴,他不仅时时自警。而且力诫群臣不要“以珠弹雀”。他说,明珠没有不贵重的,如果用它去弹雀,岂不可惜?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更宝贵,怎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并指出这种只顾贪图金银财物,不惜危害自己性命的愚蠢作法“实在可笑”。  相似文献   

3.
有一次,太宗李世民把大唐帝国的创业元老房玄龄和职业经理人魏征叫到一起开会“创业和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建国之初,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从古到今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是从非常艰难的处境中取得天下,但又在安逸中失去了天下,所以守成难。”  相似文献   

4.
尽管唐朝已经离我们十分久远了,但“贞观之治”对历史的影响依然那么强烈,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治世。其时,“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出现了“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岑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道”的太平景象。贞观盛世的出现,原因固多,但唐太宗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应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偶尔得暇,翻来《贞观政要》复读,颇有一番新识。唐太宗资政惟求善政,又以省官为善政之首。多年省官善政,以致贞观之治。以史为鉴,今年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不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精简、统一、效能国家机构的善政之举。 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后,面对官僚“名额繁多,莫能遍举”,机构“不胜其滥”,而百姓“不堪重赋”、国库“日渐消罄”的局面,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初,就提出了省官问题。他对宰相房玄龄等大臣说,治理好国家的根本,就在善于择官审人,要“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强调“官在得人,不在人多”。还借古人的生动比喻来说明省官的重要:“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数量多不如质量好。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以其知人善任、以人为镜的领导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7.
谈到汉唐雄风 ,没有不谈到唐太宗的 ;谈到唐太宗 ,没有不谈到他的文治武功的 ;谈到文治武功 ,没有不谈到他的用人之道的。正是由这样一个原因 ,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思想、用人艺术 ,我一直比较留心。今天看到郑振卿同志《李世民用人思想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 ,2 0 0 1年 6月第 1版 )这本专著 ,自然十分高兴。唐太宗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之所以能够得以成功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他在用人问题上的一些谋略思维、过人之举、制度建设确实帮了他的大忙。他的有些想法、做法毫无疑问是超越了当时一般政治人物的 ,至今仍值得我们学…  相似文献   

8.
翻阅历史,历数风流人物,唐太宗李世民无愧为一位名扬千古的伟大政治家,他实施的一整套治国安邦的执政措施,特别是其中的民本思想,对当今的执政实践仍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意思是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如果用错人就难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领导者要深谙选人用人之道,具备识人之智、用人之能、聚人之艺。  相似文献   

10.
历来评说唐太宗李世民其人其事,多要述及“轻徭薄赋”,却又往往数语带过,未予详论。这或许是由于从字面上看,唐太宗所说的“轻徭薄赋”、“薄赋轻徭”不过是承袭儒家传统思想而已,并非标新立异,似无可深究之处。然而,既然我们承认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便一方面要重视“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对那些采取同一表达形式在不同历史时代反复出现的思想观点,作一番细察深究,以判明它们是否具有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11.
彬县大佛     
徐敏  吴刚 《经济改革》2013,(3):66-68
<正>大佛寺,位于陕西省彬县以西10余公里的清凉山。它开凿于北朝,建成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据传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母六十大寿而建,整体落成达200年之久。唐时名为应福寺,北宋更名庆寿寺,明后俗称大佛寺。据考证,大佛寺石窟内造像除寺楼内的大佛为唐代所造,其他石佛多为北朝时期雕琢。寺内有大小洞窟107孔,佛龛268尊,造像1568身,整个架构横陈400米。举目眺望,洞连洞,窟连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规模最大的佛教石刻造像群,它凿岩为室,雕石成  相似文献   

12.
卢俊卿 《经济月刊》2012,(5):170-171
从商近20年来,我考察过的国内外企业应该超过500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最好的企业?我想过“规模”,想过“利润”,想过“技术”,想过“管理”,甚至还想过“中国驰名商标”。然而,遗憾的是,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盛世用重典”的启示刘世伦新加坡政风清廉,为世人称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法严格,“盛世用重典”,对违法者惩处严厉,时至今日仍在沿用的“鞭刑”,更是令不法分子心惊胆寒。目前在我国,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并不是因为没有设置“禁区”或者“禁区”设置得...  相似文献   

14.
王志乐先生你错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乐先生的文章《外资并购与中国经济安全》,我早已拜读,几次想动笔写些东西却中途放弃,因为,我不想与人打口水仗,但因王先生地位特殊、观点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以及其观点有一定代表性,还是忍不住想讨论一番,我想这也是王先生的愿望,因为王先生有“以期引起讨论”之言。  相似文献   

15.
玉石在中国有超过8000年的使用历史,主要为东方民族所使用和接受,是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的饰品。玉石最早是先民的生产工具,进而转化成为原始宗教的“法器”,只有帝王和王公大臣才可使用,称为“帝王之玉”,社会进一步发展,玉石进入世俗化、平民化,平民百姓也可拥有和使用,并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纵观玉石的发展史,其高峰期都出现在经济发展,人民富足的盛世,因此有“盛世佩玉”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韩信之死     
这是我在《新智囊》的“笑谈管理”中“读秦汉,想管理”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在谈了“强者的激励机制”以及“弱者的竞争策略”之后,我想在年初的时候谈谈有关“战略”的话题。一提到“战略”,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客户需求、市场定位、竞争分析等等关键词,可本期我要讲的是“战略”中往往被人们忽略的另一面——利益的分配!而“韩信之死”恰恰给我们在制定战略时提了一个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鲁瑞清 《时代经贸》2006,(11S):54-56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演讲的主旨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我想从以下六点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李萌 《经济纵横》2005,(10):56-57
不久前接到以前同事李琦的电话,尽然感到亲切。而当2004年初我因为他的“逼宫”被迫离开全身心热爱的岗位时,我的头脑中充斥的对他的词汇是“阴谋分子”、“小人”之类。那时候我想,他若失败了,就是报应。  相似文献   

19.
一升一贬意若何电视里播,电台里讲,报纸上登,皆言中国进入“百年盛世”,GDP增了,人民币升了,国际购买力强了,“中国人又一次扬眉吐气了”。果真如此吗?听我慢慢道来。女儿留学澳洲五载,学杂费自然花费外币。几年下来,未见澳大利亚物价有何上涨,可需支出的人民币却日渐增加。一直纳闷,不是总在说“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20.
笔者爱好写作,然而刚开始几年发出去的稿件大多“泥牛入海”。有些编辑在退稿时附言:“由于版面有限,您的稿件不能刊登。”我经过苦苦思索,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之所以“版面有限”,主要是稿件质量差,缺乏竞争力,并不是编辑以人取稿,埋没人才。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种“版面有限”。在“四化”建设中,我们的财力,物力都是有限的,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挤进国内的“版面”,要想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能在世界的“版面”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得不断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精神产品如果粗制滥造,质量不高,就挤不上有限的版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