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野草》内涵的分析可以理解,鲁迅的生命意志有两大思想支柱,一是人道主义,二是个性自我精神。这两种思想之间以及二者同其外部之间的尖锐冲突在《野草》中的融目表现,使读者深切体味到鲁迅强烈的生命体验以及由此而分裂出的生命意志的不同层面。《野草》确实真切地表达了鲁迅的人生哲学,但仅仅以《野草》来理解鲁迅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也容易把这种人生哲学理解为没有文化与思想依据的、仅仅由人格力量与生存意志支撑起来的东西。鲁迅的杂文,正是他的反抗绝望人生哲学的实践,批示着他如何超越《野草》所展示的绝境。  相似文献   

2.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和鲁迅戏剧化散文《过客》中的过客在生存背景、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折射出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却又大相径庭。《等待戈多》荒诞的背后,深刻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表现了人在荒诞世界里束手无策的悲哀和绝望。从某种程度上看,《过客》更多的是鲁迅自我处境的形象写照,甚至可以说是自画像,过客是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3.
鲁迅写作《希望》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年轻而野蛮的新世界、早朽而黯淡的旧精神,交织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和绝望的矛盾成为此后鲁迅作品的中心命题之一,《希望》中二者的对立结构贯穿全文,这是对于希望与绝望的双向否定和推倒,是毁灭后的重建,将一切回归混沌的“无物之阵”,再从终极的迷惑和挫败中找寻不死。短短八百二十字,既是二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又是一个重生式的求索历程,这恰恰展现了作者精神上的深刻矛盾及其强烈的质疑意识,自有其不凡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朝花夕拾》是1921年鲁迅先生在编完《野草)后创作的,属回忆性散文,共收录十篇散文(小引与后记除外),或是回忆童年、童趣、童真,或是回忆故乡的人,或是描写故乡的风俗。但他并非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回忆的时候他往往借古讽今或喻今。由此整部集子的审美风格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5.
针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战线上“全盘否定”和“全面继承”文化遗产的两种极端错误论调,鲁迅写了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这是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思想的精炼概括。纵观这以前鲁迅关于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思想历程,我们发现,体现着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原则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是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感为基点来观察汉以前的中国文学的著述。在鲁迅的文学史叙事中,形式文采与思想内容的区分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在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表现出鲁迅反传统的思想微言以及对文士在场感的论述,同时所采用的文言表述,也透示出鲁迅强烈的克服“被描写”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是以自己独特的现实感为基点来观察汉以前的中国文学的著述。在鲁迅的文学史叙事中,形式文采与思想内容的区分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在一种历史主义的视角下,表现出鲁迅反传统的思想微言以及对文士在场感的论述,同时所采用的文言表述,也透示出鲁迅强烈的克服“被描写”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重塑了一段让人恐惧、不安甚至绝望的历史,透视了在新的时代下人们对欲望的追求与挥霍。作家对欲望的叙述同时与其自身叙述的欲望结合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失控而不失真的图卷。  相似文献   

9.
《野草》与《朝花夕拾》均是鲁迅独特的创作,前者以其深切表现灵魂于黑暗中的搏斗与挣扎揭示出"灵魂炼狱"的主题,后者则以其清新自然,充满童真的"闲话风"展示了鲁迅灵魂中温情的一面。二者虽看起来截然不同,但都体现了作为战士的鲁迅的精神实质——对现实的批判,这批判又源自对现实黑暗的憎恶与对民众的大爱。  相似文献   

10.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荒原狼》发表于1927年,作者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了"荒原狼"哈里.哈勒尔的痛苦绝望,体现了二十世纪整整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文章从荣格"原型"的角度包括狼原型、阿尼玛原型、日神和酒神原型来解读《荒原狼》中的现代意识——绝望与拯救。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前期,西方文论的视角开始从“作者中心”逐渐向“读者中心”转换,尝试着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而中国早在春秋列国时期,在文论中就已经出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倾向,对《诗经》“断章取义”的接受观念就是这一倾向的集中体现。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断章取义”这一文艺接受观念的起因及特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诸如简洁而传神的肖像描写、画眼睛以显示人物的灵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重复的艺术手法、“看/被看”的情节结构模式等鲁迅小说典型的创作艺术在《祝福》中都有体现。《祝福》可以作为考察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3.
鲁迅金庸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试图从“鲁迅现象”与“金庸现象”、“鲁迅精神”与“金庸精神”、鲁迅的《铸剑》与金庸的武侠小说、鲁迅的阿Q与金庸的韦小宝、鲁迅的杂文与金庸的政论、鲁迅的写实手法与金庸的虚幻写法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位世界级大作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不朽,金庸不倒。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谓“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对战争有特殊的理解,尤其关注战争及战争中人类的命运,特别是军人的命运;同时,他对战争所造成的人们心底的绝望感受深切,并对不屈不挠的精神、人的尊严以及英雄主义行为推崇备至;他反对战争,崇尚和平。这些思想,在他的《永别了,武器》一书中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题记:采访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先生的目的是配合《金融言行》2014年第12期“言论”栏目的主题:“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经济金融”。而要写出一个在特定时代背景与企业成长背景下的企业家之真实风采,则离不开他的主要活动平台,也就是他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位具有原创性的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鲁迅的思想包括他早期的进化论、尼采个人主义、改造国民性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抨击等等。论文力图通过分析鲁迅《随感录四十一》这篇杂文来探讨鲁迅的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大众商务》2006,(9S):46-46
一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带着父母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来广州创业。然而,3个月后,与他合伙的同乡却卷款而逃了。后悔、愤怒、无奈、绝望一起在他心底交织着,他想到了死。  相似文献   

18.
一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带着父母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来广州创业。然而,三个月后。与他合伙的同乡却卷款而逃了。后悔、愤懑、无奈、绝望一起在他心底交织着,他想到了死。  相似文献   

19.
越南造城记     
18年前,这里是美国电影《越战猎鹿人》绝佳的天然场景:沼泽没有尽头,日复一日的闷热,让人绝望得想投降。那一年,还在哈佛大学念书的丁广钦,被父亲丁善理叫来越南“体验生活”。他搭舢舨在茂密的莲花池勘查基地,到满街游民的贫民窟体验苦难,还挤进铁皮屋,在叮叮咚咚的大雨里,和父亲公司的员工一起扯开喉咙嘶吼着开会。  相似文献   

20.
嘉兴名人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F0002-F0002
黄源(1906-2003),嘉兴海盐人,文学家,翻译家。1920年就读于嘉兴秀州中学,与朱生豪、茅盾是前后同学,后转入上虞春晖中学。1925年到上海,后就职于劳动大学编译室。1933年,到进步文学月刊《文学》担任杂志的唯一专职编辑。《文学》月刊实际由茅盾主持,得到鲁迅、巴金、郁达夫等许多著名作家的积极支持,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销路最广的进步文学月刊。鲁迅在《文学》上先后发表的25篇译著,大多经黄源之手;而黄源自己也翻译了多部译著,如《屠格涅夫的生平和作品》《将军病死在床上》《高尔基代表作》等。1934年起帮助鲁迅创办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