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占伟 《理财》2001,(3):31-31
在现行的有关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对于原材料收发业务比较频繁的企业,可以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简化核算和揭示材料成本差异。但笔者认为,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方法有许多不当之处,现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一、科目设置复杂  采用实际成本计价方法,原材料的实际成本直接记入“原材料”科目,如果原材料还未到达,则记入“在途物资”科目,待原材料到达后,再从“在途物资”科目转入“原材料”科目,这样只需要设置两个主要科目即可。而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方法,则需要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等…  相似文献   

2.
在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的条件下,反映材料收、发和结存计划成本的科目,据新制度规定,关于材料的实际成本,以及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比的节约或超支,应通过“材料采购”科目核算;关于材料差异分配率的计算和差异额的分配,则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两个科目,共同担负起核算材料实际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范倩 《金融纵横》2005,(9):59-59,24
所谓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在计划成本法下.企业取得的原材料先要通过“材料采购”(现“物资采购”)科目进行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贵刊1996年第1期刊登的徐波同志《谈自制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一文(以下简称《徐文》),对企业自制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现商榷如下。《徐文》根据设例认为:当自制材料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时,其成本差异按现行制度规定作(借)生产成本5,000、(贷)材料成本差异5,000的处理,会虚增生产成本,加大其本月合计数和累计数,有违成本核算真实性的原则。笔者认为,自制材料完工按计划成本入库时,应作(借)原材料110,000、(贷)生产成本110,O00的处理;待结转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颁发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第27页规定:“为了及时计算加工材料和产品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也可以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相似文献   

6.
李小军 《会计师》2013,(9X):21-22
所谓计划成本核算,主要指的是按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制度,是我国企业广泛采用的一项存货核算制度。通过计划成本核算方法,需要设置"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两个账户。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的属于超支,相反则是节约。成本差异情况产生于存货取得过程中,随着存货的发出而转销,也就是按差异率将存货成本差异分配到有关成本项目中。本文首先论述了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及其要求、程序,其次,提出了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会计师》2013,(18)
所谓计划成本核算,主要指的是按计划成本核算存货的制度,是我国企业广泛采用的一项存货核算制度。通过计划成本核算方法,需要设置"存货采购"和"存货成本差异"两个账户。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的属于超支,相反则是节约。成本差异情况产生于存货取得过程中,随着存货的发出而转销,也就是按差异率将存货成本差异分配到有关成本项目中。本文首先论述了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及其要求、程序,其次,提出了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阐述了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材料成本差异是指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由于在很多企业中该科目的金额不是很大,企业财会人员往往忽视了它跟应交增值税的联系,在调整材料成本差异时没有相应调整应交增值税,导致税金核算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1986年12月23日财政部(86)财会字第85号文印发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中有下列一段内容: “三、生产费用的汇集和分配…(三)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月终必须将耗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应当按照材料类别或品种进行核算,不能使用一个综合差异率。…”  相似文献   

10.
纪宏奎 《税收征纳》2005,(10):16-16
某县国税稽查局于今年6月对某副食品公司(一般纳税人)2004年度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将生产的月饼以及外购的白糖以福利形式分发给员工,月饼成本为21万元(当月不含税市场平均价为32万元)、白糖实际成本为2万元,公司材料实行计划成本核算,白糖计划成本为2.2万元,其账务处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勇 《财会学习》2012,(11):70-72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规定,工业企业对于货到票未到的存货,若用计划成本核算,则用计划成本作为暂估价值入账;若用实际成本核算,则用暂估价值入账。以笔者就所在钢铁企业为例,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对于已验收入库的购进存货,但发票尚未收到的,应当在月末合理估计存货的入库成本暂估入账。钢铁企业一般存货品种较多、收发较为频繁,使用实际成本法核算一般难以满足存货核算与管理的  相似文献   

12.
卢富昌 《财会学习》2018,(20):80-81
制造企业原材料核算包括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实际成本与原材料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是按计划成本法按原材料成本差异计算的.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核算采购价格法与价格核算法.售价核算法下,商品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核算.材料成本差异与商品进销差价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指出二者的关系,以利于制造企业更好地应用计划成本法,利于商品流通企业更好地应用售价核算法,同时利于初学者理顺二者的关系,触类旁通,更好地对存货的核算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3.
问:企业由于资金紧张,购买了材料,在材料已验收入库,结算凭证也已到达,但无款可付,在此情况下,月终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答:为了全面反映企业材料采购及货款支付情况,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月份终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材料采购”科目,贷记“应付购货款”科目;同时,按计划成本,  相似文献   

14.
资产重估的会计处理武汉大学吴联生《企业会计准则》第19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帐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计价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但这并不排除企业资产在特殊情况下进行重新估计的可...  相似文献   

15.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系指实际成本降低额和计划成本降低额的差(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7月第一版《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实际成本降低额=(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划成本降低额=(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计划产量。所以,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为:  相似文献   

16.
薛季伟 《中国外资》2013,(15):190-191
只有各种定额制定合理准确,定额才能既满足生产需要又使成本最低,企业的成本管理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成本控制才能比较准确。一般大中型企业都采用计划成本核算,那么各种定额、计划价格准确与否就相当重要,定额的动态管理尤为重要。计划成本高低是考核实际成本准确与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企业会计准则>附录规定,"发出商品"科目用来核算企业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但已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该科目可按购货单位或商品类别进行明细核算.对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发出商品,应按发出商品的实际成本(或进价)或计划成本(或售价),借记该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相似文献   

18.
王安 《财会学习》2018,(5):63-65
通常,我国的许多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原材料等存货的收发计量是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的.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企业到月末、季末、年末编制利润表和核算成本的时,最终需要的是存货的实际成本,因为报表上填写必须都是真实的、实际的;在学习考试中我们也经常遇到需要计算一笔存货收发业务中的实际成本.那么我们如何将进行计划成本核算的材料的成本简单快速地转换成实际成本呢?这将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于材料品种和规格多而业务又繁忙的企业,用实际成本进行材料核算,其凭证计价和材料明细帐的登记工作是比较繁重和不便的。因此,这些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核算。材料计划成本是企业内部统一的核算价格,以计划价格编制计划、核算材料收发和生产消耗都比较方便。其优点有四:  相似文献   

20.
企业外购的存货 ,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短缺损毁现象的发生。由于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实际成本计价和计划成本计价两种 ,因此 ,在不同的计价方法下对存货购进短缺损毁的会计处理不尽相同。一、存货在实际成本计价方式下短缺损毁的会计处理存货在购进过程中若属合理损耗 ,如由于自然损耗等原因而发生的短缺 ,会计上的处理原则是将损耗金额计入验收入库存货的实际成本之中 ,并相应提高入库存货的实际单位成本 ,不再另作账务处理。例如 :外购材料1000公斤 ,单价30元 ,运杂费200元 ,途中自然损耗10公斤 ,那么入库材料的单位成本就由原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