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要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一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数学模型从区域角度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各种变化,对于深入认识生态脆弱区环境变化的原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区为例,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农牧交错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基本特征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完善资源保护支持政策,建立投入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该区域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仅是生态环境人为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土地荒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根据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选择退耕还草、发展苜蓿草业,对该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文结合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提出了该区苜蓿草业产业化开发的基本模式、阶段特征及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工作通讯》2016,(5):14-14
正2015年11月,农业部正式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镰刀弯"是个什么弯?这是我国从东北到华北—西南—西北的一大片区域,包括了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从地形版图上看,这一区域恰成镰刀弯状分布,被形象地称为"镰刀弯"。"镰刀弯"是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这  相似文献   

5.
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从服务功能的价值比例来看,系统的环境服务价值要远远大于其产品服务的价值,表明该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同时也体现了在当地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经营粗放的前提下,系统环境服务价值是维系其不稳定农业生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辽蒙交界带环境脆弱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蒙交界带作为农牧交错区,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由于降水量的不足、土壤质量差、气候干燥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本来就属于半干旱的地区环境更加恶化,逐渐演变成为了环境脆弱区。  相似文献   

7.
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水资源又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以伊金霍洛旗为例对农牧交错地带种植业中天然降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原因,此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存在着粮食单产严重依赖天然降水且产量不高的问题。本文从对降水的利用角度对此问题的作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宏观政策、行业动向、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均发生全新转变的情境下,分析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成为关乎农牧交错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环节。方法 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农牧业资源配比优劣,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分析思路。结果 突出绿色和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态化、集约化、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原则,打造现代种植业产业链和现代养殖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产业链,形成现代健康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基础和“三区三线”约束,打造“两轴”、“五区”和“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论 通过对化德县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发展应走现代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合与循环农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取以城关镇为中心,现代农牧业融合区为外围圈层,农牧业专业化增长极点状相间分布,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程度向外围递减的“类杜能圈”空间结构,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县域农牧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总体看,当前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替代产品进口冲击等因素影响,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亟需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农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轮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是调减玉米,区域是"镰刀弯"地区。这包括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这个  相似文献   

10.
水利部日前提出 ,近期内京津地区治沙防沙 ,关键在于治理沙化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沙化土地 ,扭转过去以沙漠、戈壁为目标的治沙思路。据了解 ,水利部根据京津周边地区的自然特点 ,划分了四大区进行治理 ,包括固沙工程区、沙化草地治理区、农牧交错区水土保持工程区、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区。上述规划区范围包括内蒙古中部、河北省和山西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 ,区域面积49 92万平方公里。规划10年治理水蚀风蚀面积20 69万平方公里。规划实现后 ,平均每年可保土减沙2 37亿吨 ,增加工程蓄水量20 87亿立方米 ,基本遏制住风…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年代际东北玉米冷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作物冷害分析研究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地面气温0.5°×0.5°格点数据集,以各年代东北玉米生长季(5~9月)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之和以及近30年(1981~2010年)各年代月平均气温之和距平等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东北气候变化趋势,根据《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技术规范》(QX/T 167-2012)行业标准,进一步对1980s~2010s各年代各等级东北玉米冷害发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区划,结合有关东北历史冷害记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东北玉米生长季气候趋暖明显,热量增加,近30年东北玉米各等级冷害发生年数、区域及频率都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东北几乎每年都有冷害发生,20世纪90年代为冷害发生转折点,年代后段(1996~2000年)冷害年数较前段(1991~1995年)明显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冷害年数进一步减少,轻度冷害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其发生频率也小(0.1~0.2次/年),中度及重度冷害只在局部发生,冷害的显著减少为东北玉米连续丰产增收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玉米冷害减少,但个别年份还发生重度以上冷害(如2002、2003、2009年),冷害发生仍具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上的差异化,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进程。截止目前,基于空间角度对整个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尚无,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文章对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平均分布密度、核密度估计法,借助GIS101,对2016年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进行测算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1)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呈随机分布类型; (2)其下辖的36个地级市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均处于最低等级,且南部高于北部,极化现象非常明显; (3)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上表现出由边缘地区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规模较高的聚落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长春等市; 规模较低的集中在边缘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鹤岗、延边、白山、盘锦等市。[结论]地理位置、城镇化率高、人口净流出大是引起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且解决人口净流问题是核心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与空间范围进行了界定,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义、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意义;对经济带的空间范围从核心区、扩展区及辐射区等3方面进行了定位。文章仅对丝绸之路核心地区进行分区,即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7个国家,针对7个国家的农业功能依据地域性、比较优势、可操作性等原则将核心区划分为3个功能区,分别是东北粮食区,包括中国、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等3个国家;西南棉花区,包括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等3个国家;东部畜牧区,为吉尔吉斯斯坦。同时,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分区的基础上对经济带上沿线国家的农业经济协作提出了3方面建议,分别是应注重各协作区功能产业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布局上,要将协作区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动发展作为首要因素,实现各协作区的互利共赢;选择与各协作区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相适宜的发展模式,积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分工与协作机制,合作共进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次和因子法的东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两种评价方法的长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方法原则为指引,针对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状况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东北三省、内蒙东部4盟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指标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了东北地区与全国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制度也经历了数次变革,然而当前金融制度仍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要。文章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并分段概述。对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当前以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及合作金融为主要构成的金融制度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数据对其演变路径进行纵向分析,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结构单一、功能发挥不充分、形式单一,创新不足且对农村民间融资的监管和疏导缺失等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缺陷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次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连港和营口港作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几度变迁.本文分析了在区位、政策、腹地和服务职能等各种因素影响下,两大港口的地位变化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如何确定两大港口之间的功能定位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大连港和营口港之间的战略关系是在竞争和合作基础上采取协同发展的战略,共同打造东北亚航...  相似文献   

17.
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用历史学和生物学的方法论证了花生非中国起源而是起源于南美洲。分析、考证了花生的传入时间、地点、路线,探索了花生在我国传播的主要方向和扩种的原因。通过历史事实,文章还探讨研究了花生在我国农业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分析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内极端降水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利用1961—2014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6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选取年无降雨日数、生长季无降雨日数等7个极端降水指标,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和GIS空间表达方法,分析了水稻生长季内极端降水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东北三省年无降雨日数、生长季内无降雨日数、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和生长季连续无雨日数超过10d出现次数均表现明显的增加趋势; 大雨和暴雨主要出现在水稻的拔节—孕穗—抽穗—乳熟期; 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发生在水稻播种—三叶—移栽—返青期和乳熟—成熟期的比例最高; 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以6~18d出现次数最多; 生长季内无降雨日数(GPTDD)和生长季最长连续无雨日数(GPCDD)在空间上总体均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生长季连续无雨日数超过10d出现次数(TCDD>10)表现为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 黑龙江省的中部地区和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大雨发生频率增加,无降雨日数比例表现为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明确东北三省水稻生长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时段和范围,为极端灾害的防抗避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研究分析了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时空演变特征,为合理制定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的空间信息参考。[方法]综合卫星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重构模型优势,基于交叉信息熵方法,构建了作物空间信息重构模型SPAM China,对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空间分布、时空演变、重心迁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区域小幅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栅格数量从6 703个增加至7 214个,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吉林省中部地区是东北三省的大豆主产区; 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单位栅格面积增加1 000hm2以上的栅格数量增加明显,面积增加区域主要位于北纬47°~50°之间和东经1255°~131°之间; 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迁移10620km,向北迁移20857km,辽宁省、吉林省大豆种植面积重心南移,黑龙江省基本保持不变。[结论]1980—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面积空间分布小幅增加,但时空变化特征显著,种植面积重心向北向东迁移。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农业是与自然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使命所需,也有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创新举措,加以持续推进。[方法]在系统梳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及农业可持续推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面临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传统农业增长模式面临的资源透支、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质量安全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存在5个方面的问题:政府大力推动与农业生产者认知之间的差距、新型应用技术与农民文化素质之间的差距、土地规模效益与当前农户实际经营规模之间的差距、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要求与农业补贴政策之间有矛盾、短期内生产效益下降风险与农民经济人本性之间有矛盾。[结论]运用战略思维,提出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5条对策建议:树立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的补贴政策、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扶持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