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对吉林省的农产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农业文化功能、农业生态功能进行分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省的基本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吉林省农业功能区划分为中部松辽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文化功能区、东部长白山农业生态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功能区、西部松嫩平原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和农业社会功能区3个农业功能区。描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并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了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2.
该文详细地介绍了广西农业功能区划的分区方法和技术路线。广西农业功能区划,根据广西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分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区、生态调节功能区、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区四类一级功能区。在一级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农产品供给就业与生活保障功能区进行二级分区:农产品供给功能区二级区分为4个综合供给区和粮食等13个专项供给区;就业与生活保障二级区分为:生活保障与农产品供给区、生活保障与生态调节区、生活保障与文化休闲区三类二级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互联网+"技术已遍布各行各业。"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与日俱增。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应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让甘肃省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走向世界各地。通过分析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甘肃省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进行分析,并给出战略指导,对促进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在"互联网+农业"背景下"走出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意见》提出,建立"两区"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正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期待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甘肃省粮食局近日与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相关部门达成了合作意向,拟向阿塞拜疆出口甘肃省的马铃薯和橄榄油,从白俄罗斯进口优质小麦。阿塞拜疆农产品供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艾尔沙·阿萨多夫介绍,农业发展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高度关注的问题。阿塞拜疆近年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已经可以实现主要农产品的自给自足。去  相似文献   

6.
<正>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制度性安排。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6月6日,全国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两区"划定和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各地要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坚决守住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用地底线,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两区"划定。  相似文献   

7.
<正>农业"三区"包含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条件下,通过"三区"划定与建设,进一步稳定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做到"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一、闵行区"三区"划定现状目前闵行"三区"总共划定1.96万亩,划定"蔬菜生产保护区"1.1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0.83万亩。蔬菜生产保护片14片,涉及华漕镇、吴泾镇、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农业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结合重庆市基本情况,选取15个指标分别表征重庆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采取K-均值聚类分析和GIS空间叠加的方法,将重庆市农业功能区分为五大区域,即主城近郊休闲与就业保障功能区、渝中渝西农产品供给与就业保障功能区、三峡库区腹心生态调节与就业保障功能区、渝东南武陵山农产品供给与文化传承功能区、渝东北秦巴山生态调节与生活保障功能区。同时,对各分区进行了功能定位,提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制度背景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现实命题,而目前国内学者专门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农业在浙江重点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存在着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水平不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加剧等问题。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优势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但也存在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推广困难的劣势,同时面临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机遇以及资源空间压缩、劳动力资源流失的挑战。应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和"限制"准则出发,发展节约型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培育绿色精品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并实施一系列保障措施,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落实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重要抓手。发展改革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两区"划定和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必须强化部门间沟通合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会同农业部,制定了推动"两区"划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给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增长源泉,探究合作社影响农业绿色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与实效。方法 文章从“规范化水平、服务功能、示范带动效应”三方面建构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合作社如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结果 (1)在作用效果上,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通过农业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双轮驱动农业绿色生产率提高,边际弹性为0.179,且随时间推进,“十三五”时期增至0.309;(2)从作用机理看,合作社规范化水平主要通过推动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示范带动效应通过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和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服务功能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各地应积极支持合作社发展,拓展合作社的绿色生产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出台绿色技术规范,对符合规范的合作社给予绿色补贴支持;同时,借助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力量,完善农产品溢价识别机制,激励合作社用绿增效。  相似文献   

12.
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也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基于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农业技术有效供给条件下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户耕地面积、农户的文化程度、农业技术的培训及农业技术的盈利性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行为具有积极影响;然而,订单农业的签订,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行为具有消极影响。研究分析表明,现阶段要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效率,应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提升农业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市州农业科技进步是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从微观层面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分析市州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及形成差异的原因,不仅可为各市州客观认识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供依据,而且对明确未来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运用增长速率方程法(Solow余值法),对"十二五"时期甘肃14市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各市州间差异显著,呈明显的不均衡性。"低投入、低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型2个市、"适度投入、适度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型5个市、"高投入、高消耗、科技进步贡献率有限"型5个市、"投入有限、消耗有限、科技进步贡献率低"2个市,表明提高市州农业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结论]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及应用效益,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意识及水平,以及发展市州特色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是甘肃省市州未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文章调查“两区”内作物实际种植情况,探索遥感技术在“两区”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两区”数据更新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8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研究区范围内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识别3种作物并提取地块边界,形成作物空间分布矢量图,与“两区”划定成果图叠加对比,分析“两区”划定情况与实际种植情况的一致性。结果 (1)富锦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内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占比88.2%,玉米生产功能区内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比例为17.8%,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占大豆生产功能区的68.8%。(2)富锦市实际种植情况与“两区”划定成果要求种植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大小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结论 鉴于遥感技术可以在“两区”作物种植监测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农业农村部门采用遥感技术对“两区”范围内作物种品种和种植面积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实际种植情况并更新“两区”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为决策部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是国务院建立全国首个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能充分利用试验区内耕地资源富饶、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较高及农垦系统示范等优势。文章通过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按组织属性分为大型企业运作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型经营主体等4种类型。通过海亮有机畜牧养殖公司、望奎县北极雪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绥棱大力家庭农场等案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定位与产业效应。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现存的制约因素与约束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促进两大平原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以期为农业生产力快速提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带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各级政府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产村相融和产业脱贫方面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数量和规模增加迅速,对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园区盲目扩张问题也比较突出。而目前针对园区发展战略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因此应用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极具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四川省平昌县为案例,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SWOT-AHP分析法,首先筛选出对园区发展影响较高的12个因素进行SWOT定性分析、并通过AHP分析对各影响因素赋予系数,进而以总优势、总劣势、总机遇、总挑战值为4个顶点绘制园区发展战略四边形,以重心P所在象限和区域判定园区发展战略。[结果]四边形重心位于第一象限开拓战略区的[0,π/4]实力型方位域,平昌县农业科技园区应采取开拓型发展的战略。[结论]建议平昌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应充分把握园区资源环境优势、产地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优势,明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总体定位,形成茶叶、中药材优势产区,推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驱动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创新日渐倚重的背景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01—2016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测算了各省市的农业技术进步率,接着通过动态面板模型系统性地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结果]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两种对立效应,其中人口老龄化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劳动效率效应"显著地提升了农业技术进步,但通过"老龄负担效应"挤占农业生产资源,却阻碍了农业技术进步。[结论](1)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技术进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该进一步发挥老年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开展相应的生产培训班,聘请高水平老年人传授生产经验;(2)发展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以制度红利及专业化经营来弥补农村"两化"背景下劳动效率的损失;(3)统筹规划平衡好养老金账户和农业研发资金账户,加快实现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经济学中经常出现这一现象,在生产要素替代关系相对微弱的情况下,经济总量水平与资源配置效果并非由最优的要素资源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最劣的要素资源。为揭示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是否存在"木桶效应",[方法]利用1990—2014年国有农场相关数据,通过对CES生产函数的拓展与改良,分析了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要素资源配置问题。[结果]"木桶效应"存在于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短板"要素;[结论]虽然新型农业生产要素对粮食增量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土地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存在边界,使得农业适度规模中的资源配置效果最终由土地和劳动力决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非是追求单一生产要素的扩张,而是实现土地、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机械、农资、农业科技等全要素的高效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科技支撑是生产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按照“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有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方法]文章以批准创建的200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园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结果]截至2021年底,20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组建主导产业专家团队约2 000多个、平均每个产业园约10个;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平均值达到80%以上;50多个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实现生产技术服务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仍存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农业科技资源集聚不足、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结论]提出应强化农业科技研发和投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加大引进农业科技人才等五个方面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2007—2018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方法]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并设置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农业技术进步分解为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结果](1)中国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有利于缩小当地城乡收入差距,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3)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对当地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农业技术效率则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农业技术进步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同时加强省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区域间农业技术的创新、转化与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