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邑县是开展农业区划最早的县之一。1978年至1980年完成粗线条综合农业区划和7个部门区划,绘制了农业区划图册一套。通过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初步弄清了全县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农业地域的分异规律,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方案,划分了农业区,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于1979年10月开始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先后完成了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地区的农业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全省土地、气候、水、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情况,提出了省一级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农作物、林业、渔业等农业部门区划;水利、水保、化肥、农业机械化等农业技术改革区划;以及部分县农业区划。在这个基础上,1983年3月由省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区划研究所组织科技人员,开始编写黑龙江省综合农业区划,1984年7月完成初稿,1985年3月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3.
当农业区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不失时机地转到成果应用上来,是区划工作的重要任务。运用区划成果可采取多种形式,我省是建立农业区划(区域开发)模式实验(简称模式实验点),以求探索应用农业区划成果,振兴农村经济的路子。它是按照资源调查—区划—规划—实施(反馈)的科学程序进行的。是依据县级综合农业区划分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实体模型实验研究,进而达到验证修改农业区划,进行区域综合开发,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模式实验研究,是农业区划的继续和深化。 模式实验,是在区域开发综合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摸清家底(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为区域多层次开发农业资源、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提供方向、途经和措施,它的出发点是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专  相似文献   

4.
我区自农业区划开展以来,坚持边区划边应用,将各个阶段工作中所取得的各项农业区划成果,及时提供给各级政府和渔、农业等生产管理部门,作为制订生产规划、计划和指导渔、农业生产的依据,从而使农业区划成果及时地应用于生产,有力地促进了海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积极应用区划成果, 制定区域开发规划 以农业区划为依据,制定有区划特色的农业区划开发规划,就能够把区划成果的应用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的轨道,使农业区划成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领导同志有关指示精神,联系农业区划工作继续深入的需要,我们从1984年11月开始,以县级农业区划数据资料为基础,以地、市级农业区划工作为动力,开展省级农业区划数据汇总工作,编汇《湖南省农业资源区划数据集》。至1985年底提交了成果资料。经有关领导部门审查,认为是一项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区划成果。将为决策管理部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订中长期规划、研究宏观经济等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但由于我们对统计业务知识缺乏,不论在理论上方法上都很生疏,缺点和错误实难避免。本文拟将回顾一年多来的工作。对数据汇总工作谈一点个人肤浅体会,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区划与农业产业化关系十分密切,已完成的各类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成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今后应从三方面深化农业区划工作。  相似文献   

8.
《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展览》,于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北京正式开幕。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万里同志为展览剪彩,王震、廖汉生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万里和王震同志对农业区划工作和区划展览作了重要指示。 万里同志对几年来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他说:搞好农业区划,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不抓这个不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发展农业区划,增强区划成果的转化能力,更好地为领导机关和计划部门提供服务,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于1985年研究和部署了民农业资源与区划数据库的研建任务。辽宁是从1986年开始筹备,1987年按全国统一方案进行了辽宁省农业资源与区划数据库的研究与建立,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0.
农业区划的目的在于应用。搞好农业区划成果应用和提高应用效果,是区划工作中十分重要的课题。要提高区划成果应用效果、必须把握两点: 首先,注意应用农业系统工程方法,根据农业区划成果,搞好农业系统结构调整和运行。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达到一个高水平的农业生态平衡。通过农业区划工作除查清农业自然资源外、都普遍发现农业生态被破坏和当地农业系统或其于系统内的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划成果的应用,其本质应该是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用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算我国粮油虚拟水进出口量,估算粮油虚拟水贸易对农业用水的贡献率,以期为我国实施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战略缓解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方法]文章利用标准彭曼公式估算2001—2017年我国粮油单位质量虚拟水含量,进而计算出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进出口量,进一步计算我国粮油虚拟水贸易对农业用水的贡献率。[结果](1)我国粮油单位质量虚拟水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棉籽、大豆、油菜籽、花生、大米、小麦和玉米;(2) 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贸易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并且净进口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净进口量累计达2.216万亿m3,相当于节约了同等数量粮油生产用水量;(3)我国油料虚拟水净进口量远远高于粮食虚拟水净进口量,大豆和油菜籽是虚拟水净进口最多的油料,并且其进口市场集中度很高;(4) 2001—2017年我国粮油虚拟水贸易对农业用水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由8%增至40%。[结论]虚拟水贸易大大节约了我国农业用水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用水短缺问题,为我国节约水资源和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水足迹视角下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水土资源相对丰富但水土资源配置效率不佳,亟待改善。[方法]运用投入导向型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水足迹视角下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综合有效的地区仅占5%,总体来看,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略好于规模效率;水土资源投入冗余状况分析表明,友谊县、虎林市、宝清县、汤原县、富锦市、同江市等8个县、市辖区的农业水土资源投入合理,其他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现象;分作物来看,水稻生产的水土资源配置技术效率高于其他三大旱作。[结论]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高水土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是提高其规模效率,进而实现综合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算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来评价我国农业生产污染状况,并据此对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提出建议。[方法]利用中国2006、2014年七大农区24省份统计数据,采用过剩氮和水盈余方法测算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及其污染风险。[结果]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能够承载农业生产总量,但其环境警报值不断向污染威胁临界值逼近,并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华南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区的农业生产对环境存在略微的污染风险;甘肃新疆和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生产严重超出环境承载力,污染风险最为严重。[结论]可适当增加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华南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加强汾渭平原和河套灌区的污染物质消减措施;强制实行甘肃新疆和黄淮海平原的生产总量控制与污染消减措施。同时,还可以从节水技术、减排技术、作物耕作制度、农牧循环体系及政策法规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资源诅咒"效应困扰地区的经济增长。针对中国现阶段水资源短缺状况,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参照"资源诅咒"假说,通过初步检验和建立时间效应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以我国29个省份(地区)1993—2012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并通过构建"资源丰度—经济增长率"象限图确定"资源诅咒"困扰省份。结果表明: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短期内客观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趋于减弱。  相似文献   

15.
韩雪  刘玉玉 《水利经济》2012,30(2):17-21
虚拟水研究已成为水科学的研究热点,在解决水资源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虚拟水及其相关概念、虚拟水的量化研究、虚拟水战略、水足迹、虚拟水贸易及虚拟水流动、虚拟水与水资源和粮食资源的关系、虚拟水生态补偿领域7个方面综述了虚拟水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做了展望:虚拟水研究应按照特征 结构 格局 机理的研究范式,进一步加强虚拟水的系统性研究;应加强基于虚拟水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将虚拟水思想与水权理论相结合,创新水权理论;根据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虚拟水在绿水中的地位与作用,可适当减少绿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既维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6.
虚拟水理论和虚拟水贸易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虚拟水贸易量的估算是难点。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陕西省的直接耗水强度系数、完全耗水强度系数、耗水乘数、产业间的水转移系数及虚拟水贸易及消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陕西省农业是耗水强度最大,但绝大部分是在农业生产环节直接耗水;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直接耗水较小,绝大部分是间接耗水,尤以服务业较大。而虚拟水贸易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是虚拟水的净输出省,但是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议陕西省强化虚拟水管理,通过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来减少本地水资源消耗,实现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约束或促进作用,进而为国家正确制定和执行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农业经济增长中隐含的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模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7省、市为例进行实证对比分析,并尝试探索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结果]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相关,虚拟耕地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加速了浙江、上海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对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约束程度变化不一;虚拟耕地资源增长率、虚拟耕地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是虚拟耕地资源"尾效"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尾效"整体差异明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nexus between milk production and water use in India. The nexus is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extended consumptive water use (CWU) of milk production beyond drinking water. It includes the real CWU (evapotranspiration (ETa) that occurs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green fodder and feed grains) and the virtual CWU (ETa embedded in by-products for animal feed). The real CWU appears as large as that of sugarcane, and the real and virtual CWU combined is as large as that of rice. However, milk production generates more value than the outputs of rice and sugarcane combined. Sustainable water use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major milk-producing areas require a drastic reduction in groundwater CWU, which, at present, exceeds natural recharge. It is suggested that diversifying to a mix of milk and high-value (but low water consuming) crops can reduce groundwater CWU while ensuring higher total output.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合区划是进行盐碱地分类改良与利用的基础,对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支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河套平原地貌类型(山地、冲洪积平原、沙漠等),考虑盐碱土形成特点、灌区水利现状及改良方向等,并参考区域内7.2万hm~2耕地(共采集5 399个土壤样品)土壤背景值,根据科学性、适用性、可推广性、可操作性等相关原则进行了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综合改良分区和相应改良对策制定。[结果]将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划分为6个一级区和13个亚区。一级区包括河套倾斜平原灌淤土土壤盐碱化改良区、黄河—引黄总干(二黄河)两河间平地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加河排水总干沟北侧黄灌盐碱化土壤改良区、河套平原北部狼山南侧洪积冲积平原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拉山—黄河之间三湖河盐碱化土壤改良区、乌兰布和沙漠东边缘绿洲盐碱化土壤改良区。[结论]将河套平原盐碱地改良治理与利用有机结合,科学划定了分区,并在综合考虑区域水盐平衡基础上,明确了各亚区黄河水和井水配合利用、地下水位调控、改良措施组合的综合改良对策和利用方向,为河套平原盐碱化土壤分区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是国务院建立全国首个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能充分利用试验区内耕地资源富饶、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较高及农垦系统示范等优势。文章通过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按组织属性分为大型企业运作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型经营主体等4种类型。通过海亮有机畜牧养殖公司、望奎县北极雪速冻食品有限公司、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绥棱大力家庭农场等案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定位与产业效应。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现存的制约因素与约束条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促进两大平原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农业结构调整、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以期为农业生产力快速提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带动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