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周期视野对我国寿险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寿险业发展的宏观脉络进行了分析,认为寿险业的产品特征具有较强的亲周期性,通过HP滤波进行趋势周期分解后证实寿险业的周期性波动幅度比产险业显著。其次,对寿险业发展的当前态势进行了分析,维持了寿险业长期趋势向好的总体判断,但认为经济周期对寿险业的负面冲击效应较大,短期内寿险业难以恢复高增长态势。最后,对寿险业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认为准确定位、改善监管和优化环境是促进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中国保险》2013,(1):7-7
2012年12月15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黄洪在中国寿险发展与监管高层研讨会上剖析了寿险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指出改革创新是寿险业科学发展的唯一出路,要求行业各方有目标、分步骤地推进改革,真正做到不辱使命、赢得尊严。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近几年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人们对转嫁自身风险来获取保险保障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我国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的面比较狭窄,难以满足我国高收入家庭及中低收入家庭更多保险保障的需求。因此,商业寿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显得越发重要,特别是随着人们对自己生命健康的重视使得商业寿险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促进寿险业的发展,提高寿险保障水平,缩小与国际差距,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俊青 《时代金融》2014,(7X):182-18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近几年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人们对转嫁自身风险来获取保险保障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我国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的面比较狭窄,难以满足我国高收入家庭及中低收入家庭更多保险保障的需求。因此,商业寿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有益补充显得越发重要,特别是随着人们对自己生命健康的重视使得商业寿险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促进寿险业的发展,提高寿险保障水平,缩小与国际差距,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徐静 《浙江金融》2012,(9):69-72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随着寿险营销机制进入中国大陆,中国寿险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然而,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寿险业发展步伐逐渐趋缓,出现了滑坡趋势,特别是进入到2012年,整个寿险行业面临"消负"压力,这与经济的发展是不协调的。分析我国寿险业发展现状,承保规模上升乏力,社会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凸显,其根源在于行业主体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市场的抢占和规模的扩大,而忽略了基础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问题,没有坚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引发了  相似文献   

6.
徐水俊 《中国金融》2005,(17):54-55
2004年,多年高速成长的中国寿险业增长变缓。在北京,上海,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分别下降了7.61%和0.51%。另一方面,寿险业代理人人数从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140多万人的水平上,没有什么增加。  相似文献   

7.
张娜 《上海保险》2014,(6):22-24,39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寿险市场已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寿险市场之一。然而,中国寿险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2008年以前,中国的寿险业一直呈波浪式增长。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年保险投资收益率仅3.38%。此后便进入了连续5年的增长低迷期。寿险业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谋求一条有效的出路是寿险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中国寿险业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发展后呈现出增速趋缓甚至负增长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寿险产品中保障功能的产品少,分红类型的产品占比过高以及近年来资本市场低迷,分红类型产品的收益远远低于保户预期所造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寿险业和部分寿险产品偏离保险保障的功能,过分追求所谓的保费规模和增长速度所带来的后果。寿险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保障功能发挥不充分寿险产品保障功能地发挥主要依靠传统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包括意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造一支优秀的寿险营销队伍,是寿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目前寿险营销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寿险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及营销队伍未来新老交换的需要,从完善寿险营销制度保障、转变寿险公司管理方式和改善用工环境、以及加强监管四方面提出建议,对优化寿险营销队伍做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寿险行业结构调整及科学发展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辉 《保险研究》2009,(12):11-14
一年来,中国寿险业通过强化监管,推进结构调整,防范控制风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明年,寿险业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把行业发展方向调整到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等保障类业务上来,确保保险行业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从源头上防范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同时,寿险公司应坚持开拓创新的文化,大力推进渠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各区域之间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使得全国保险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性,同时也使区域保险监管政策重点存在阶段性差异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青海寿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青海寿险市场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青海寿险业发展正处于一个"爬坡筑阶"的阶段;同时针对该阶段特性,本文提出并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青海寿险监管的目标定...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是我国寿险业发展龙盘虎踞、角逐驰骋的一年.在外资保险业的进军下,民族保险业已经觉醒.有外商将中国的寿险市场比作全球最后一个最大的宝库,那么这个市场96年的形势是怎样的呢,下面的几件大事可大致勾划出96年的中国寿险市场.1.寿险市场增长迅速,寿险业步入大发展期以中保人寿、平保、太保作为主力军的中国寿险市场上,96年全年实现寿险保费收入达330亿元,继续94年来取得年增四成的市场挖掘期后,去年取得了年增近七成的超高速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行,寿险产品特别是传统寿险产品受到了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强烈冲击。预定利率一旦放开,必然对我国寿险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本文阐述了中国寿险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预定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寿险业的影响,提出了中国寿险业应对预定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徐婧姝 《浙江金融》2012,(2):51-54,63
自银保新规出台以来,银保业务规模出现大幅度缩减,银保业务渠道面临重大变局。受此新规影响的直接冲击,我国寿险行业保费规模增速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本文从银行保险业务特点出发,细分说明寿险业发展历程中增速放缓的五个阶段。进而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制度变迁,分析说明国民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定存利率调升、通胀预期强烈、资本市场下挫以及银保新规出台、制度增长要素释放殆尽分别是我国寿险业增速放缓的经济和制度原因。最后提出寿险业增速放缓需警惕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以期实现我国寿险业向下一个健康持续增长阶段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寿险业保费规模从2000年以来的11年间共实现增长11.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1%(见图1)。但是从2011年开始行业持续高增长的趋势终结,高速发展阶段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寿险业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当前,整个寿险行业自上而下都在探索转型,转什么,朝什么方向转,如何转,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转型背景当前,我国寿险业已显现出一系列"病症":  相似文献   

16.
熊鹰 《上海保险》2003,(6):8-10
就在举国上下努力抗击SARS (“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并且在承受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时,同样也在考验着中国保险业。而保险业首先想到的则是社会责任和自身的使命。 保险业直面SARS 近段以来,作为“非典”的高发区,北京市各保险公司的服务热线分外忙碌,不断接到客户的咨询电话,询问“非典”是否属于保险公司的承保责任?已投保的  相似文献   

17.
寿险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经营和管理离不开智力资本。本文从中国寿险业经营的特殊性对智力资本模型(VAIC)进行拓展。在对中国寿险业智力资本探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比较不同公司类型的智力资本管理的不同侧重点,得出中国寿险业智力资本的特点;依据VAIC模型构成,结合中国寿险业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对VAIC模型进行拓展,实现了中国寿险业智力资本从二元论向三元论的转变。研究发现,拓展后的VAIC模型不仅更符合寿险经营主要依靠"人"这一特点,更能科学地量化中国寿险业的智力资本,为后期进行中国寿险业智力资本管理的定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吴飞 《云南金融》2011,(2X):152-152
本文从中国寿险业现存的几种增员方法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其中各自的误区,并试图根据我国的国情,探寻走出误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寿险业现存的几种增员方法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其中各自的误区,并试图根据我国的国情,探寻走出误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自2004年12月11日保监会公布《关于履行入世承诺的公告》拓宽外资寿险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后,中国寿险业步入全面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了评估比较全面开放后中资与外资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外资寿险公司的总体经营效率低于中资寿险公司;中国寿险业的经营效率在样本区间稳定增长;市场规模与经营效率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