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在中国,具有这种意义的城市经济圈,主要有三个: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经济圈。就其发展前景来看,未来5-7年中国三大经济圈都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它们对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大。同时,三大经济圈之间也将展开以资本和人才为重点的新一轮争夺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省会城市因为拥有省会资源优势,大多已在省域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形成了省会经济圈,并具有向省会都市圈战略升级的趋势,升级的方向与路径,既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也需要学界深入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规律做出学理性概括。以安徽省会合肥市为对象,对省会经济圈向省会都市圈战略升级进行案例研究,结论是:中国省会城市由经济圈向都市圈战略升级的方向是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战略升级的路径是深化区域合作,共建共享,以有效的区域合作推进向"三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外学者关于对城市经营概念的论述,我们大概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这就是说国外所说的城市经营主要是指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管理,也就是政府的战略性干预。其目的是确保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提高。而中国的城市经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转型时期诞生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经营是在计  相似文献   

4.
保定市位于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后,京津冀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京津冀经济圈,长期以来主要以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共同推进经济圈的发展,可以称为中国的"双子星座"式的经济圈.  相似文献   

5.
邓水兰  刘雪斌 《企业经济》2012,(12):131-136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纷纷借助城市经济实现区域的快速协调发展。中国也不例外,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经济圈的实践,已表明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为此,根据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应采取打破体制障碍、加强立法保障、深化产业分工、强化地区协作、拓展对外合作、完善城市体系、培育副级城市等措施来整合"汉昌沙"城市群经济圈,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统筹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华中金三角: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称之为“大”的城市,一个是大上海,再就是大武汉。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自古就是地区经济的中心。然而,在改革开放若干年后的今天,武汉总体吸聚能力呈下降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三大经济圈形体日渐丰满,并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中央又提出振兴东北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已陷入政策低谷。 有学者指出,所谓中心城市,是指有周边而言,如果没有了周边,也就没有了中心。传统的特大中心城市武汉,正面临着失去周边的危机。在3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这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全国人大代表,当着温家宝总理的面连问三声“武汉在哪里”,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武汉市长找武汉、反映了一个城市发展中的思考——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武汉的作用应体现在哪里?武汉的定位应是怎样的?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武汉定位的思考,也使“武汉经济圈”这一话题再度趋热。  相似文献   

7.
论上海经济圈核幔空间联系网络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周建中 《企业经济》2003,(10):83-84
在上海经济圈中,我们把除核心上海之外,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定义为幔带区。这些城市包括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常州、镇江、扬州、泰州等九个城市。在21世纪前一二十年内,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究竟将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模式?本文认为在上海经济圈核幔区域实行网络化发展,以带动经济圈其他地区地发展是促进上海经济圈进一步发展的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1上海经济圈核幔网络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1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体的上海经济圈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目前,这一地区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8.
区域     
《山东企业管理》2012,(12):24-24
首都经济圈酝酿扩至河北多地明年1月底上报 据报道,包括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保定及北京到石家庄沿线各其他县市等都在争取纳入首都经济圈范围之内:不仅如此.河北还构想出一个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包括14个围绕北京的县市,其中兴隆县为新加入的县。  相似文献   

9.
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在中国,具有这种意义的城市经济圈,主要有三个: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城市经济圈,就其发展前景来看,未来5-7年中国三大经济圈都进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它们对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贡献将会进一步增大。同时,三大经济圈之间也将展开以资本和人才为重点的新一轮争夺战。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经济重心区是由北向南变迁,那么,以后的20年将可能逆转为由南向北的波浪式演进。可以预  相似文献   

10.
钦州市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域,是北部湾新兴港口工业城市,也是面向东盟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桥头堡,在建设中国东盟海上通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1.
合理的城市经济圈无论对核心城市还是周边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各城市之间制度的障碍,我国城市经济圈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加强城市经济圈的“软件”、“硬件”建设,是构建城市经济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发展专家朱铁臻说: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就是做好城市定位,边贸小城绥芬河多年的快速发展正得益于此。[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世界上首都城市发展的路径进行总结、分析,把各国首都城市的发展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单功能首都城市发展模式,即首都城市的发展以政治、文化中心为目标,重点建设成为单一功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为国家提供政治上的保证和文化上的支持;另一类是多功能首都城市发展模式,即首都城市的发展以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为目标,重点建设成综合性大都市,成为首都经济圈甚至是全国发展的经济核心城市。论文系统地分析了这两种首都城市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从发展重心、发展特征、形成因素三个方面对两种首都城市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并得出对我国首都城市———北京选择何种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第六大都市圈。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协作,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作为长三角城市之一的衢州市,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是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黄木 《中外企业家》2012,(1):166-167
当今世界,城市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文化越来越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的城市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形的城市只是一个躯体,无形的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战略。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迫切需要,是破解城市"特色危机"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宜居城市与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6.
《住宅与房地产》2014,(6):31-31
地标性建筑可以看作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代表了一座城市各个阶段发展的特征与潮流,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方向,传统地标性建筑往往诞生在城市繁华地段。通常来说,地标可以参考的标准主要有:一是高度,超高层建筑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地标性质明显;二是规模,  相似文献   

17.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  相似文献   

18.
“宁乡,作为一代伟人刘少奇的故乡,需依托省会卫星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建筑改变城市,经营城市理念为契机,发挥一小时经济圈的辐射作用,用‘无限商机在运作,思路深处有黄金’的运作思路,实施大战略、大品牌、大发展推动宁乡经济的发展”宁乡县房屋产权管理局局长姜运良近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相似文献   

19.
邹毅  刘力 《北京房地产》2008,(12):104-105
京津高速铁路连接了我国东部沿海的3个区域: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圈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共经过7个省市的20个城市。  相似文献   

20.
成都城市经济圈的区域特征及其带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城市经济圈发展战略,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成都城市经济圈,推动成都与周边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带动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对成都城市经济圈的范围界定、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成都城市经济圈对卫星城镇建设和外圈城镇区域经济建设的带动效应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由点到面"和"由面及点"的带动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