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由于日本历史条件的特殊性,日本的资产阶级政党在明治维新后七年才开始出现萌芽,五十年后正式形成政党政治,而在经历了一个为期不长的执政时期后政党政治又被法西斯军国主义政权所取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政党才真正掌握了政权。这种现象在世界近代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探讨战前日本政党政治崩溃的原因,对于认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政治的特点无不裨益。  相似文献   

2.
幸宇 《现代日本经济》1990,(5):55-57,38
一众所周知,当今的日本早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然而,日本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文明发达得很晚。当中国已有三千多年使用青铜器和农耕文化的历史时,日本才刚刚从中国学会了制作青铜器,出现了农耕文化的幼芽,在这之前,日本社会还处在原始的落后状态。1853年,当日本人以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装备着蒸汽机和大炮的美国军舰开进东京湾时,日本社会还处于封建幕府统治下的自我封闭的“锁国”状态中。然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到本世纪初,就由一个被迫“门  相似文献   

3.
宫晓丽  叶樱 《魅力中国》2011,(20):329-329
中日佛教之渊源,前期中国向日本输出佛教,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盛,日本佛教则反输出中国,近代以来随着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的不断加剧,日本佛教在东北地区大力扩张,本文拟就对近代以来日本佛教在东北的布教机构的分布数量、布教人数、信徒人数及宣教方式做介绍,以求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展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竞争力更多的与社会因素有关,而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从历史上看,掌握了先进思想化、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要比政治体制落后的国家有竞争力。当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不追随改革潮流的清王朝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国近20多年的历史看,制度改革走在前边的城市其竞争力要高于转制慢的城市。因此,制度要素大于技术要素,政治要素重  相似文献   

5.
读书     
《宁波通讯》2014,(24):90-90
<正>《明治维新的国度》作者搜集整理日本所藏的数据文件,通过展示上千幅古写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明治维新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本书不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明治维新和近代日本,而且可与中国同时期的"洋务运动"对比,使读者深刻认识和冷静反思中日在近代化历程中所存在诸多差异和巨大差距。(作者:宗泽亚,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相似文献   

6.
一1868年的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它结束了日本一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统治,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然而,具有真正意义的近代日本文学,却不是伴随着国家制度的变革而诞生,而是在明治维新过了20年之后方始出现,中间经历了一个启蒙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这段启蒙期文学,我们不妨先对欧洲18世纪的启蒙主义文学,作一简要回顾。启蒙运动在欧洲是发生在18世纪,是继文艺复兴运动后的又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其任务主要是为资产阶级推翻封  相似文献   

7.
日本专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战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技术革命的深入,其专利制度也日益完善,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能适应国内外要求的专利制度,为推动日本经济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日本专利制度概况日本的专利制度始建于明治维新时期。1885年日本在学习欧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日  相似文献   

8.
三、日本的能源管理 (一)日本能源管理几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日本的能源管理,从明治维新产业革命时期就开始重视。在各个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逐渐从政府、财团到株式会社(公司)、企业,形成了一套能源管理、能源科学技术研究、能源经济技术研究体系。尤其在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建立起了一套很有实效的节能管理体系。并且在全国培养建立了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能源管理队伍。从日本能源管理的历史发展情况看,先是燃料管理,继而热能管理,进而到热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和采用;由能源利用合理化,进而逐步发展到全面的技术经济管理和对新能源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后,生产关系的解放带来生产力的膨胀,迫切需要更大的原料供给地与商品市场,而日本列岛贫乏的自然资源与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使它从一开始就迅速向海外侵略扩张,主要目标对准朝鲜和中国。1871年,日本效仿西方列强,与中国缔结了《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决定在日本实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政策。为根除战争祸源,在经济领域实行了民主化改革。劳动改革即其主要措施之一。本文拟就劳动改革的原因、经过和内容及历史作用等做一初步探讨。一众所周知,明治维新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方资本列强的炮舰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早产,遂使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资本主义残留着许多封建遗迹,其在劳动方面的表现也非常明显和突出。  相似文献   

11.
日本战败投降以后,在美国占领军的主导下,实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措施。这一改革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同历史上出现的所有重大社会改革一样。其发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是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我们认为,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终身雇佣形成的历史背景 从终身雇佣形成历史看,它既是日本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极大推动了日本经济发展。终身雇佣的最初形态为江户时期商家奉公人制度,在明治维新后近代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初步发展的背景下,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积累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统计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之一。研究日本问题的学者,要想认识日本社会,不可不利用统计这个工具。而要利用这个工具,又不能不对它有所了解。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而对日本统计工作进行的一个简单介绍。一、日本统计的发展日本的统计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明治维新初期的1870年,就对29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进行了所谓“物产调查”。1871年,太政官正院正式设立了“政表课”(日本内阁统计局的前身)。从此,日本的统计工作有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全面统计的  相似文献   

14.
一日本开始行政学的研究,有着较早的历史,但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明治维新之后,在“文明开化”、全面学习西方的口号下,经过文化人的传播,行政学输入日本。1882年东京大学文学部以讲座形式开设行政学,率先将行政学纳入大学课程。其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都处于东亚,由于地理、气候、人种上的相似和相近,两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密切交往,两国的法律文化彼此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世纪中叶以来,两国在面临着几乎相同的国际环境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差别呢?两者有何异同呢?这给我们有何种启示呢?在这个疑问下,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综叙法和比较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两者的异同,并从中找出一些值得我国在当今法制建设中一些可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学生"、直到19世纪中叶、日本仍然奉行着与中国同样的闭关锁国政策。但是从明治维新开始,这个同中国相比、无论从幅员、人口、资源和文化哪一方面看都是一个小国的日本,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以应对外界的冲击,才发生了与中国决然不同的变化呢?让我们用比较的方法展示如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政府、财界、经济学界以及科技界,就今后一、二十年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出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逐步形成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日本宣称从明治维新以来,要“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使命已基本完成”,八十年代将是“日本选择今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日本的历史比我国要短得多。当公元3世纪至4世纪上半叶日本开始形成一个统一国家——大和国家时,我国已经到了晋代。但其后日本的历史发展比较迅速,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的封建社会业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并为维新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那么,日本古代社会何以能够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呢?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日本人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主要是我国古代文化。日本人学习和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显著特点有二:一是积极热心,即不畏艰难险阻,只要他们认为好的,就努力去学习;二是加  相似文献   

19.
根据所处国际体系的不同 ,日本自立国以来的外交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朝贡体制时期 ,二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时期 ,三是冷战时期。在不同时期 ,日本针对国际体系的变化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但是其中又存在着共性。这些共性既源于日本的地缘政治地位 ,也源于它的历史、文化背景 ,更受到国际体系强有力的制约。同时它也为我们分析当今日本外交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邵忠 《中国高新区》2013,(12):174-179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的日本工业化技术发展路线,引导日本率先在亚洲跨入了先进国家行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技术立国”战略通过建立官民一体的技术创新体制,确立了日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并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