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治区五届六次全委会议提出:发挥比较优势,使特色经济在速度、规模、效益上迈出重大步伐,在加快发展中实现优化调整。结合我区的实际,我们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关键是要立足特色,大力发展轻工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走有西藏特色的发展之路。一、西藏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2.
西藏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久艳 《特区经济》2010,(9):199-201
产业结构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Shift-Share模型把西藏产业结构效益与全国进行对比分析,从整体看,西藏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效益较差,产业结构长期阻碍经济发展;从演化趋势看,西藏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分析原因,提出加快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魏小文 《北方经济》2012,(14):46-48
近年来,西藏产业结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显示出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依然存在。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机遇,西藏要通过税收政策的改革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式增长,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是功不可没的。而财政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和主要的政策工具,在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合理利用财政政策,制定产业财政支持政策原则就很有必要了。财政政策在三次产业当中的使用就必须重新规划。  相似文献   

5.
西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及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就业结构一直呈现"一、三、二"的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稳定性和滞后性.产业结构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就业结构则对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西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迁并衡量了二者的关联性,表明西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促进各产业之间劳动力转移,形成各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3年以来,西藏产业结构由"三一二"型转变为"三二一"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西藏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来,产业结构更是不断优化,但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工业,而工业一直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薄弱产业,因此本文分析了西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文章基于2011-2020年西藏七地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西藏七地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平稳上升,但内部差异较大;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则表现为遮掩效应。鉴于此,提出政府在借助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需注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质效果和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西藏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初显端倪。本文结合西藏的文化资源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西藏文化产业现状作了一个分析,进而针对西藏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根据西藏旅游业的相关统计数据,对西藏旅游业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展现出了近年来西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当然在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也显露出了西藏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从政府政策供给方面对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吴玮 《中国经贸》2010,(20):74-75
西藏正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山南等地的产业结构正从“三二一”型向“二三一”型转变。第二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工业,而工业一直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薄弱产业,因此本文只针对西藏工业的新型工业发展的现状、任务及途径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玉昌  宋建 《南方经济》2018,37(9):86-106
文章构造了理论模型分析政府主导的发展战略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从而影响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并利用1984-2015年省际数据实证检验了发展战略对于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了各产业的资本深化程度,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产业发展战略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对第二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最大,并且产业的发展存在内部滞后效应;发展战略可以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是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有效产业结构存在负向作用,即不利于资本-劳动在产业中的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2.
健康服务业是全球下一个兆亿明星产业,它的发展对于推动创新型经济、优化产业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健康服务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对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动力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基于反馈回路的分析提出我们应该从政府引导、技术创新、医疗改革以及人才管理等四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东北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结构方面.从1993年到2002年黑龙江省工业结构的演变中可以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有所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有所下降;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总体不具备竞争优势.为此,应制定适合省情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战略;整合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扶持重点产业;加强与扶持制造业的发展;加强与辽宁、吉林的合作,搞好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14.
张志娟 《特区经济》2011,(10):173-175
产业结构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通过选取1978~2009年历史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产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现状,发现现阶段尽管河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仍存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发展滞后、能源消耗偏高等问题。因此河南省应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向合理化发展,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新英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47-150
乌昌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乌昌工业化。乌昌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初级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具有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区位、资源、产业、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等条件,但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同构化、资源环境瓶颈、体制障碍等主要问题,进一步促使乌昌地区工业化进行区域产业定位以及产业调整,并建立相应的体制、规划和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区际产业转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群燕  李婉丹 《南方经济》2011,29(12):70-78
摘要: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广东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则仍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广东开始进行产业转移,以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利用广东省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作为产业转移转出地的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明显,而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东西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结构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优化,但效果没有珠三角地区明显;从就业效应看,东、中、西翼均有扩大。同时,产业转移缩小了四个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7.
回顾珠海经济3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良好快速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但仍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的问题。为此应以创新为原则,优化调整珠海产业结构,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服务业在广州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广州经济发展进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从分析广州产业结构特征出发,认为广州正在逐步走向"服务经济时代",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广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提高广州的社会生产效率,有助于提升广州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有助于实现广州出口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后,文章在分析广州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县域是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联系纽带。基于产业结构视角,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广东省57个县(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9年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水平层面,广东省县域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产业结构层面,广东省县域三次产业增长量以“三一二”型为主,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空间结构层面,广东省县域第一产业发展呈“西高东低”,第二产业发展呈“中间高四周低”,第三产业发展呈“沿海高内陆低”,三次产业空间发展不均衡。建议尊重客观规律,明确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立足不同区位,实现差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