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购买力水平,就成为反映消费水平高低的指标。近年来,青海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大幅提高,但伴随的二元结构也正在逐步加强,使得由城乡收入差距导致消费水平差距拉大,进而导致城乡购买力失衡,农村消费低迷,这不仅对农牧业和农村产生了消极影响,也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形成阻碍。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促进城乡购买力平衡,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体制变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科学技术进步促使经济结构急剧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温饱问题解决、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社会需求升级并且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4.
1.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实施了地区均衡发展战略,尽管如此,改革之初,东中西差距依然严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调整了地区发展战略,地区差距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图1可见,1978年到1990年,人均GDP的差距快速减小,由1978年的0.3494减小到0.2658,而进入90年代以后先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大时期,然后增长速度开始变缓。进入21世纪以来地区差距表现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逐渐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对中国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展开理论分析并提出理论假说,然后运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基于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发展的规模不平衡和效率不平衡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差异很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有些方面还进一步趋向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国民经济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在各方面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中部地区也不例外,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快增长,并逐年递增(见图1)。  相似文献   

8.
韩秋  李岩  郑乃仁 《中国经贸》2009,(22):142-142
本文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数据进行协整分析,说明收入差距和教育差距之间存在着一个由短期向长期调整的机制。由此得出结论:城乡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是有显著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人们发表了许多看法,提出了不少对策。这些看法对策使我感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恐怕不是如何缩小地区差距,而是如何看待地区差距,即需要对地区差距这个现象有一个正确认识。这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策略思想。 一、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有悖于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但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重大进步 首先,地区差距扩大的背后是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1978年以前的很长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地区差距的确不大,发展比较均衡。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和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1978-2007年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时间序列数据和影响因素数据为依据,运用Eviews软件,分析了其内在规律性,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短期预测,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潘强敏 《浙江经济》2005,(21):36-37
环杭州湾地区,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6市。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度中国综合实力地级以上百强城市报告》中,6市均列入百强城市行列。2004年,6市实现生产总值7840亿元,比1978年的86亿元增加775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66%;人均GDP达到33795元(折约4082美元),比1978年的443元增加33352元,是全国水平(10561元)的3.2倍,是浙江全省水平(23924元)的1.4倍;  相似文献   

12.
基于消费函数理论,在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前提下,文章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经济发展对城乡消费差异的直接效应,再利用非参数局部线性回归估计法通过验证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否符合库兹涅茨假说考察了经济发展对于城乡消费差异的间接效应,最后通过直接研究经济发展与城乡消费差异的函数关系形态考察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前者对于后者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作用结果。实证分析显示无论是对于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城乡消费差异,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就如何处理发展与公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20世纪末我国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支持能力、东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导致东西部地区对高等学校毕业生安置能力的差距,国家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导致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的地区差距等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东西部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状况,并先后对此问题进行了收入的结构性分析和因素分析,发现工资性收入差距已日益成为造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地区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而非农产业发展、人口素质等因素也发挥了显著影响。本文还发现城乡差距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间也存在相关关系,从这个角度,本文探索出我国存在着城乡联动和城乡独立两种显著不同的城乡关系模式,并认为对过于落后的乡村地区,应当首先解决好其与城镇地区经济互动的基本桥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许多省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并且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依据1990-2010年北京市城乡收入数据,运用SPSS回归分析法,对北京市未来几十年的城乡收入状况进行了预测,然后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1990-2010年相关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并在回归结果基础上,给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红宇 《科技和产业》2012,12(6):131-136,14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我国许多省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并且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依据1990-2010年北京市城乡收入数据,运用SPSS回归分析法,对北京市未来几十年的城乡收入状况进行了预测,然后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1990-2010年相关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并在回归结果基础上,给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城乡差距也随之出现。本文客观剖析全省城乡差距的现状,着力从路径依赖、技术改进、制度完善等方面分析造成当前城乡差距状况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旗晨亮  张波 《北方经济》2012,(Z1):120-121
正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地区之间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经济意识差别、区域经济政策倾斜、行政区经济导向、地方政府能力以及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发展差距是正常的。但是,中国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及其差距,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在同等发展阶段上的正常状况。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表现为地区间差距较大且不断扩大,地区内省际间存在一定差距,呈现出不平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江正发 《特区经济》2006,213(10):124-125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且呈继续加大的趋势,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基本稳定的。因此,我国目前过大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差异和对不同群体收入调节不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周文超  付伟 《北方经济》2011,(13):76-77
一、引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了30多年。经济总量下一步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将突破3000美元大关,部分经济指标甚至位居世界第1。但是,我们看到这些成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