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问政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推动公民行使法律赋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相比,网络问政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平等性、公开性等突出特点,且参与成本较低,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行使政治权利。有鉴于此,加强网络信息、网络节点以及网络热点事件监管,维护网络问政秩序,将有利于推进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2.
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民意表达渠道。网络民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帮助政府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监督政府决策的实施,提高政府执行力。另一方面,网络民意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会阻碍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本文结合网民民意的特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政府要高度重视,善于甄别、引导网络民意,趋利避害,使网络民意最大程度为政府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4.
5.
“微博问政”与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1):78-79
"微博问政"是通过微博的形式进行政治参与,是"网络问政"的一种新形式。"微博问政"有力地夯实了"网络问政"的平台基础,促使政府、官员重视广泛吸纳民意,促进科学的民主决策;充分借力网络环境,有效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为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提供有力保障,开创出了网络时代公众参政、议政的新形式,有力的推动了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是世界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孙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102-103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问政方式正日渐改变着政府和民众的政治生活。在网络问政队伍中,大学生作为网络问政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却制约着其问政的水平。因此,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及参政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民众意识的提高,网络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的媒介阵地。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见解、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同时还可以对政府的执政方式、过程、效果进行“全天候”的网络舆论监督。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问政,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成为考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智慧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民众意识的提高,网络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的媒介阵地。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个人见解、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同时还可以对政府的执政方式、过程、效果进行"全天候"的网络舆论监督。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问政,提高政府执政能力,成为考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智慧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9.
李岚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5):41-44
当今社会,网络成为新兴的媒体形式,网络舆论日益渗透和影响着司法领域。正确处理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在民主法治社会的良性互动意义重大。应当在准确定位网络舆论和司法公正的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推进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规制俘虏理论和放松规制理论的影响下,为了提高政府规制效力,降低政府规制成本,激励性规制理论应运而生。激励性规制侧重于研究如何设计激励机制和手段,从而以最小成本获得规制信息和激励企业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激励性规制的具体措施主要有特许投标竞争、区域间比较竞争、价格上限规制、社会契约规制等。我国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行业在政企分开和放松行政管制的同时。有必要引入激励性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公共预算是通过分配有限资源来实现人类各种不同目的的公共行政活动,目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所在。为解决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美国公共预算领域产生并发展了多种预算研究途径,戴维.H.罗森布鲁姆将它们归纳为管理途径、政治途径与法律途径。本文试图从该视角入手,以此对美国公共预算改革进行历史的回顾,探析公共预算改革的发展趋势,从而阐明在实践中运用各种预算理论解决不同预算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丁文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5-78
社会舆论对司法活动给予了充分关注。在监督司法活动的同时,社会舆论也对司法独立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借鉴美国谢泼德案件意义的基础上,着力探讨缓解社会舆论对审判活动造成冲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突发性、广泛性、匿名性等特点。近年来,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仍然存在处理方式单一、舆情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应建立新型的舆论引导机制、及时有效地回应网上舆论、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机制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学者多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企业家政府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政府再造以及职能设置的理论依托.但是这二者又存在一定的抵触。针对我国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设置的现状,从多元公共行政观的视角出发,从政治、管理和法律这三个领域来重塑乡镇政府职能,目的是把我国的乡镇政府打造为兼具“小而能”特征的有效政府。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29(3):76-82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先天性缺陷,取消农业税,一方面使这一体制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也为体制的重构提供了契机。河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重构,核心是重新划分各级政府在不同种类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职责,并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财力保证制度、激励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6.
徐德信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5):35-39,152
“委托人问题”是指面对多任务委托的巨大考核费用,委托人的无所作为损害了代理人利益。在“公有关系合约”中,委托人有信息使得代理人私人信息对于多任务委托合约不具有绝对优势;由于委托人团体成员的搭便车与利益差别,代理人替代了委托人主动地进行多任务委托考核,据此获得一定的谈判控制权作为受害的补偿。委托代理双方损害具有相互性。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产品农户自愿供给的理论与现实解释——社会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锋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7-52
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同时借鉴Franz Van Dijk和Franz Van Winden等构建的关于社群关系与地方性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模型,对社会关系是影响农户自愿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的关键因素进行理论解释。并通过中国农村公共道路供给的典型案例解析,说明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初始禀赋的农村社会关系是农户克服集体非理性,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郑茂雄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6(4):56-59
供给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拓展了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增加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但是,由于多元供给主体缺乏培育与激励,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供给缺乏整体效能。在中国诸多供给主体中,政府有着特殊的责任定位。培育和激励供给主体多元有效供给,保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积极性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为分析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 ,存在着量少、质低以及地区性、结构性失衡等方面的问题 ,阻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合理。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提高农村的公共管理水平 ,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文章就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的缺陷、弊端及其改进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