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业的格局是,少量的规模化农场和大量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并存.在这种格局下,只有增加农民在非农领域的就业机会,让土地收益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土地才可能流转起来.  相似文献   

2.
就业非农业化不稳定制的着土地的流转。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因此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一种利益的驱动。当非农就业机会多时,农民愿意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转移出去。但当非农就业比较难找时,农民就会回流到农业土地上进行劳动。如果土地已经转包出去,他们甚至会违反当初的约定(口头的或成文的)而要收回土地或要求高价补偿。这两年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加剧,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非农就业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安徽省蚌埠市的调研数据,实证研究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土地转出的影响,分析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效用。[方法]文章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调研地区的具体环境因素,提出研究假设,选取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土地资源禀赋等变量,构建回归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因素及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的效用。[结果]直接影响农户土地转出的因素包括非农就业、非农收入、农民离乡进城务工条件和土地资源禀赋等,农民获得的土地流转补贴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非常小,对农户转出土地的意愿起不到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因此,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必须把土地流转补贴等财政扶持资金转移到基本生产设施的建设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转入积极性;通过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增加非农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等措施,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从而增强农民转出土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探索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土地流转模式的生成动因。结果表明:该模式利于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但该模式也面临严格约束条件:地方政府需要具备雄厚的财政实力,土地预期收益较为乐观,农民拥有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检验了农民个体特征因素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干部利益假说在土地调整过程中并不存在;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年龄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其对土地的占有;基于土地的保障功能和"恋土情结",人均土地较少的农民倾向于通过土地调整来获得土地;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在享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后,其土地调整倾向会显著降低。因此,要解决政府稳定土地承包权政策与农民偏好土地调整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一方面要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另一方面要建设和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理论模型的创新性推演的基础上,本文运用Tobit模型对农民非农就业、农村社会保障与土地流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出现将会延伸和深化产业链条,解放出被土地束缚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土地流转成为可能;在不完全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工就业机会和农村社会保障决定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提供了农户最大化使用家庭劳动力的机会;农户的土地流出程度与其劳动力非农就业及地权稳定性成正比;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得依赖于土地的农户更愿意转入土地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很大的制约和困难,最主要的就是农村土地的社保功能难以和土地的生产功能相剥离。  相似文献   

7.
曹昱 《山西农经》2015,(3):26+28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的土地资源需求有增无减,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与配置效率显得至关重要。农村的土地流转现状反映了农民非农就业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情况,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密不可分。深入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有助于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农户家庭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决策的基础是尽可能地利用家庭内部成员的分工优势,使家庭收益最大化。当非农就业机会出现后,农户是否流转土地及其家庭经营特征取决于家庭拥有的初始土地资源、家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农业与非农业的综合比较利益等。结果可能是:尽管存在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但并不发生土地流转,农户经营兼业化。在当今中国,由于农户人均及户均土地资源有限、农户有着足够的农业劳动能力、农业经营有着相对较高的综合比较利益等,基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农户决策的结果是:部分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家庭成员内部分工,农户经营兼业化。  相似文献   

9.
非农就业、保险选择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分析非农就业情景下农民参与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探索促进土地流转的改革对策。研究方法:Logit模型。研究结果:农户从事非农工作、非农就业工资高、就业时间长、就业于大城市均能推动土地流转;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会显著提升土地流转的概率,但该提升作用并不受非农就业的影响而改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利于土地流转,但非农就业下参加新农合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养老保险会促进土地流转。从区域差别上来看,非农就业下,只有东部、中部农户户主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显著。研究结论:要统筹新农合制度和农地流转政策的目标,不能盲目推进土地流转;要为农民兼业化和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东中西部的非农就业农户制定不同保险措施,提供农户兼业化或者农民工适合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合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养老保险,排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0.
<正>台湾的土地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学习典范,它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土地农用制度;一部分是农地转为非农地制度;另一部分是土地非农用制度。农地农用制度土改给台湾农民的土地权利,只是农地农用的权利;农民要出售自己的土地,出售的只能是农地,不能用作非农  相似文献   

11.
均分地权条件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的“集体所有个人使用”农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造成了农地“细碎化”经营的规模劣化。在满足生存基本需求和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的条件下,农产品剩余不断增加,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规模效益,客观上形成了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追求。具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变更土地使用权的模式,将农户的经营行为纳入企业内部管理,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由分散经营的规模效益劣化走向集中经营的规模效益优化。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通过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广大农民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受益权,提高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经营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分散零星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化种植,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二是仅限于人人平均分包土地的格局,造成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对土地粗放经营,而另一部分种地能手要扩大  相似文献   

13.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密集产业农民工失业增多。许多农民工失业后并没有向农业生产领域回流,而是留在城市寻求新的就业机会或者返乡在非农领域创业。金融危机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城镇化需更加健康地发展,并要健全涵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推行积极而稳妥的土地流转机制,有助于农民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危机,但要规避土地流转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并需创建土地流转的良好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不是什么地区都适合搞家庭农场,也不是什么农户都能搞好家庭农场。只有那些非农就业机会高、农民市民化速度快、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才有条件搞家庭农场,也只有那些得到高质量培训的职业农民,才能真正搞活、搞好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发展还必须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与纠纷机制为基础,否则易引发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政治问题是不能分开的.对于一些反对土地流转、反对确定产权、否定通过城市化来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有许多我并不同意,但这些现点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例如,在现在的制度格局下,特别是政治制度格局下,农民有了明确的产权,但有没有充分的能力保护自己的产权.因此,我主张把土地产权还给农民,要研究怎么能让农民确保、实施他的产权.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大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部分农民转为市民,一些农户无力或不愿经营承包土地。土地零星流转的高额租金造成严重的非粮化倾向。成都市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将农户分散的承包地集中起来开发利用,在充分有效利用土地、确保粮油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其双重委托—代理运行模式,在确保农民土地生产经营决策权和收益权、经纪人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合作社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以及各方权益协调平衡等方面探索了一些成功经验。成都市土地股份合作的创建与发展为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完善和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土地流转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农民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参与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近年来,由于农业逐步成为投资的新领域,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再就业职工等纷纷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开发,扩大了对流转土地的需求,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而且这种流转特征非常鲜明:一是土地流转地域扩大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比较稳定的大中城市郊区,欠发达地区农民因就…  相似文献   

18.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政治问题是不能分开的对于一些反对土地流转、反对确定产权、否定通过城市化来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的观点,有许多我并不同意.但这些观点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考虑的例如.在现在的制度格局下.特别是政治制度格局下,农民有了明确的产权.但有没有充分的能力保护自己的产权因此.我主张把土地产权还给农民.要研究怎么能让农民确保、实施他的产权.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村土地的适应性发展情况,对四川省广安市顾县镇、绵阳市芦溪镇进行走访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的重要因素包括地势环境、政策引导、经济发展;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流转难易程度、土地租金价格、农民非农经济来源、政策扶持、土地经营方式等;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对地方的经济产生影响,农业和其他非农业在相互协调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经营方式创新、环境维护程度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承包者增多、农地经营年限延长等是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1年浙江、湖北和陕西三省"中国农村家庭土地经营状况调查"的第一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土地市场契约稳定性与土地市场交易量两个维度对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进行全面衡量,并进一步分析土地市场发育及其质量差异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市场在地权稳定性等质量维度和土地市场交易量等数量维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成熟的土地市场发育与稳定的市场租赁契约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短期的土地租赁契约对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影响不显著,长期的土地租赁契约能够显著地促进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而言,只有旨在促进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的政策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流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流动,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