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这已成为当代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自1961年东盟成立以来,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进程一直比较缓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逐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才能共同抵御风险。本文通过对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展的描述,预测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前景,展望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金融不仅是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而且是区域经济合作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飞跃的主要标志。由于金融体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支持作用,国内各经济区都在积极探索区域金融合作的方式,进而实现区域金融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建立区域金融危机的预警、解救机制,解决CAFTA各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困境,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贸易规模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由于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金融基础,经济基础和贸易基础,应当克服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的障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区域货币合作。  相似文献   

4.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当今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京冀地区为例,探讨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河北省金融业应当积极争取北京在金融政策和金融资源方面给予的支持,加强与北京的金融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借助政策优势,在机构与产品等方面积极创新,促进区域金融融合和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京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5.
后经济危机时代,金融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对各个区域都将产生影响,亚洲要参与全球金融改革,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有效地控制风险,提高银行业信誉.东盟与中日韩(10+3)金融一体化,可以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经济复苏和经济一体化,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东盟与中日韩经济复苏目前面临着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对金融改革作出承诺,对监管体制进行改革;二是把重点放在金融监管方面,特别是在企业法人治理方面要进行调整;三是成立一个新的金融监管机构.  相似文献   

6.
秦杰 《商场现代化》2009,(23):108-109
<正>京津金融合作是京津区域同城化、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无论是京津两地政府还是学界都把京津金融产业合作作为两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以大力关注和研究,有关政府部门也曾明确提出京津金融一体化的概  相似文献   

7.
刘文娟 《品牌》2013,(6):18-19
中日韩三国的货币互换是建立在《清迈倡议》框架下的区域金融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加强中日韩三国的货币互换合作是促进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步骤、协调地开展中日韩三国的货币互换合作,可以保持和扩大东亚经济体互利共赢的局面,这对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博为 《商》2014,(11):173-173
区域货币一体化是区域性经济组织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开展区域性金融协调与合作的必然选择。21世纪以来,亚洲区经济迅速发展要求务必加强亚洲地区的货币合作。日元与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作用和亚洲货币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亚洲区域性货币合作必须考虑的两大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及港澳台相继加入世贸组织,两岸四地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金融合作发展速度加快,对此当前研究较为集中于两岸四地金融合作的基础和条件、收益和成本以及路径与模式等问题。有关研究的基本观点是两岸四地开展金融合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将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两岸四地间金融合作存在制度上的较大障碍,在会计准则、银行监管、资本市场规则等各方面的制度和规则,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对接将是区域金融合作的首要基础;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目前并不适宜组成最优货币区,但随着经济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两岸四地成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正在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梳理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后,分析得出粤港澳经济合作仍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势,合作深度有待加强;然后具体分析粤港澳经济合作历程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的突破困境,进一步加深一体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趋势对东亚货币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东亚国家在金融领域暴露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也要求加强东亚货币合作。在当今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中的两个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的情况下,建立东亚货币区应该成为东亚货币体系改革的长远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进而指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三种区域货币合作模式,最后着重阐述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日显重要。旨在建立货币联盟、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经济区域纷纷建立。虽然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暴露了全球经济失衡,引发了对欧元区的质疑,但注重实质、符合区域发展状况,形式可灵活应变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将无疑是未来全球竞争的主要形式。加快亚洲金融经济合作,以调整经济结构、深化资源有效配置、将未来的亚洲从制造中心向真正的经济中心转换,将是亚洲需要努力探索推进的。  相似文献   

13.
李维新 《商业研究》2006,(5):158-159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提高东北区域经济的合作水平,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既有地区优势又存在障碍,采取“建立政府间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等措施加强东北区域经济的合作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加强东北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实现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东北地区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投资和贸易规模逐渐扩大、相互依存性更强,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地区)更加意识到,加深区域金融合作对于整个东亚经济的长远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各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日益深化,并且已成为影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笔者以下通过对东亚金融体系总体特征的描述,分析了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深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商》2015,(10)
随着世界各国的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便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使得各国加强了了解好合作,但是也将会给各国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发展来阐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上合组织自2001年成立之初,将政治安全、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确定为区域合作的三个支柱。18年来,成员国在三大领域携手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文章在总结上合组织区域金融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瓶颈,并提出了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商》2015,(27)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区域金融成长更是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金融一体化虽有一定发展,但明显相对滞后,各地域金融发展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广东省与四川省区域金融发展迅猛增长,金融运行质量改善明显,在国内金融发展中很有代表性。所以研究广东省与四川省的区域金融发展对国内其他区域金融发展具有一定大参考价值。本文将从广东省与四川省的金融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对比相关的金融发展指标,找出广东省与四川省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并对其共性和差异作出一定的归纳解释,为加强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出一些提议。  相似文献   

18.
都市经济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区域金融合作的良好支撑。本文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都市经济圈金融合作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都市经济圈金融合作的基础,并通过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完善两条路径对金融合作产生影响,但其影响机制不同:前者的提高对金融合作主要产生极化效应,而后者主要产生扩散效应。对此,需要统筹兼顾金融合作的两种效应,搭建良好的金融合作平台,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金融合作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新形势而提出的一种跨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目前沿线各国已经通过各种平台实现了较为深入的合作,但是汇率风险、货币政策风险等内部"缺陷"依然存在,该地区的不稳定状态也成为了重要的制约因素。在这种大背景下,跨区域的金融合作有助于推动这种经济合作模式的成型,同时也有助于构建新型金融主体和交易方式,对于我国的经济战略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多年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中俄经济战略合作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加强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合作,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当前中国对外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了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及深化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农业合作与贸易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