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现有的林权评估方法只考虑了林木或林地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天然的生态价值,在价值评估时缺乏完整性和多样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创造了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所以碳汇的经济价值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林业的生态价值。因此,通过创新附碳汇收益的林权价值评估方法,即结合森林蓄积量转换法对收益净现值模型进行改进,既考虑林权的经济价值,又考虑其生态价值,以实现林业产业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碳市有风险     
“碳汇”这一几年前还是陌生的词语,如今正风靡世界,人人拿来赚吆喝。 “海洋碳汇,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浙江东海区渔政局的官员为海洋碳汇试点大作广告。“个人认购碳汇的最低标准为200元,企业碳汇最低标准5000元。”虽然目前海洋牧场正在报批,但前来问询海洋碳汇购买的人已经络绎不绝。在渔政局看来,“碳汇”可以吸引热衷减排的企业和个人,将资金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维护。  相似文献   

3.
林业建设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的碳汇储备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对宁渡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碳汇应作为经济基础性资源进行储备。现阶段有必要通过森林保护、产业升级、积极参与CDM项目、引入市场机制等方式,拓展碳汇市场,建立“碳汇基金”,积极寻找碳汇储备库,实现碳汇的提前储备,为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4.
森林碳汇功能和作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对国家2060碳中和愿景目标将有重要贡献。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区森林面积3.9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6.63亿m3,其碳汇功能和提升潜力巨大。研究认为,应通过全尺度碳汇计量体系研究,摸清碳汇家底,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巩固提升碳汇造林质量与森林碳汇能力;全面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减少碳库损失和提高碳汇增量;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生物减排固碳;做好服务保障措施,助力碳汇能力持续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5.
张亮 《北方经济》2023,(2):31-35
本文分析了当前内蒙古林草碳汇价值实现面临的形势,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在碳汇价值评估、监测与管理、项目开发与交易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结合国家自愿减排机制和相关地方试点经验,探讨了自治区开展区域碳中和交易的政策设计。提出以碳中和产品开发机制、交易机制、核查机制、抵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符合自治区生态碳汇资源大区特点的碳汇交易市场。从“碳汇+金融”“碳汇+公益”“碳汇+生态补偿”“碳汇+储备林”等方面进行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讨论,为推进内蒙古林草生态碳汇价值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从直接经济和碳汇经济两方面双管齐下,依托渔业发展特点升级完善碳汇交易和经济分配机制,助力共同富裕,带动渔民和渔农村集体增收海洋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以海水养殖贝类、藻类等为重点的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提高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农村增收致富等多重作用。浙江海洋渔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具备做大做强海洋碳汇渔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朱跃龙 《首都经济》2008,(12):94-95
随着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碳汇”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北京市高度重视林业碳汇的发展,尽管目前的碳汇造林还没有纳入全球碳交易,但其市场化的机制与方法对完善生态补偿却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业碳汇,必将有力促进北京市的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8.
李珂  史维良 《科技和产业》2023,23(17):92-97
利用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农业和森林碳汇量,研究黄河流域农林碳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农林碳汇量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仍存在;降水、气温、坡度、坡向及人口数量是黄河流域农林碳汇的主导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度增强,且以双因子增强型为主;各因素均与农林碳汇有显著差别,可以得到农林碳汇量达到最大的因子范围。  相似文献   

9.
绿色金融     
《上海国资》2023,(10):99-100
<正>中办、国办:鼓励碳排放企业、大型活动组织者、社会公众等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202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形成林业碳汇核算基准线和方法学。支持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并参与市场交易,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碳汇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森林碳汇独特的优越性决定了增加森林碳汇成为中国既应对气候变化,又推动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文章认为,中国应从构建森林碳汇市场、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完善碳汇计算方法、深化林业产权改革、扩展碳汇资产经营等方面采取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建立健全林业碳汇收储、开发、交易体系,为浙江林业碳汇交易先行先试提供平台基础丽水森林覆盖率达81.7%,约占全省1/3,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2022年,丽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之一。对丽水来说,立足森林生态优势,推动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实现区域性碳中和,是丽水创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全面建设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丽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碳汇市场也是碳交易市场上的新兴市场,潜力很大。本文通过对碳汇政策的研究,借鉴国际上森林碳汇项目和市场的经验,分析我国目前森林碳汇项目和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提出我国在京都规则和非京都规则下发展森林碳汇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建设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区生态功能价值,将碳汇功能区建设作为国家经济总量增长空间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并将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区建设作为我国碳汇经济发展新途径,突出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区的高原价值及效益.  相似文献   

14.
周崴  耿若楠 《科技和产业》2024,24(11):202-210
森林植被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碳汇分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意义。基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林地分布以及气象资料,结合CASA模型,对2022年常州市森林碳汇进行模拟估算,综合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2年常州市森林年度碳汇量总体达29.94万t,4—8月碳汇量较高;不同类型林地碳汇能力不同,乔木林碳汇能力较强,7月碳汇量最高可达80gC/m2;气象因素对于森林碳汇具有相关影响,其中温度的影响要高于降水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得一手数据,在北京市功能区域划分视角下,分析不同功能区域对碳汇林项目融资意愿的异同,构建logist模型分析影响北京市居民碳汇林项目融资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研究结论:北京市居民对碳汇林认知程度和建设意识较差,对北京市碳汇林项目融资意愿较弱;处于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居民对碳汇林项目的认知和融资意愿存在较大差异;碳汇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导致的碳汇林项目盈利性较弱是导致融资意愿低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非京都规则下林业碳汇市场现状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红  陈宣  沈珍珍 《中国经贸》2011,(12):26-27
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健全碳汇交易市场、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林业碳汇项目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上升。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项新工作。当前,在没有明确的国家政策规定下,非京都规则下的林业碳汇市场为主流市场。本文介绍了中国非京都林业碳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发展潜力分析,并探索我国非京都碳汇市场建设与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通过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碳汇交易,既是实现区域碳汇价值和创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更是服务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行动,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的更加亮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构建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强化林业碳汇科技支撑,推动浙江林业碳汇生产与交易。  相似文献   

19.
CDM机制下的碳汇渔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碳汇渔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和碳汇渔业内在关联机制的深入分析,结合CDM在未来碳汇渔业中的广阔前景和潜在风险,提出加强渔业碳汇市场体系建设的设想,为渔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条全新的可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在分析"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问题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的基础之上,文章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运用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过去和现在的碳储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潜力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森林碳储量为409.676×106吨,2020年碳储量为1218.525×106吨,碳汇潜力为808.849×106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