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晓辉 《魅力中国》2014,(20):225-226
孝是基于亲情与理性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双方良性互动的结果,是子女出于内心,对父母的关爱、奉养和尊重。而历史与现实,却将孝赋予了过多的内容,我们要以“修己成人”的襟怀和规范伦理学中的德性论与义务论为哲学根基,力求让孝回归亲情与理性。  相似文献   

2.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老人也将作为一种亲人之间的感情相助相携方式,在未来的时间里,一直继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
子女孝敬父母,自古即被公认为人伦道德的根本。孔子说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德之本也,教(教化)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一言以蔽之,曰“百行孝为先”。“感恩”之心是人类必有的起码良知,无此良知就不是人类,甚至不如禽兽。无父母则无子女,父母恩情如天如地,而子女孝亲实际上就是对父母感恩报恩,这是理所当然的,自然而然的,也就是“天经地义”,毋需证明。那么,为什么说孝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起始点呢?答曰:人类是群体生活的高级动物,无论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群体如何小,他都要面对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问题,因而…  相似文献   

4.
时事漫画     
《西部大开发》2012,(8):22-23
新"24孝":网友说能做到的不多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包含了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时俱进的行动准则,网络上瞬时掀起了一股关于"孝道"的讨论热潮。有人认为,这样的准则很有意义,因为"百善孝为先";更多的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无奈:因与父母不同城,能做到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5.
何晶 《中国报道》2012,(2):70-73
目前全国6-17岁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8000万,其中有2000多万随着父母来到了城市,在生活和教育等方面面临了一系列的困难。我们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真正成为融入社会的“新公民”。  相似文献   

6.
于霏 《中国西部》2012,(12):46-47
从呱呱坠地到18岁考上大学,父母养大一个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钱?外地一所高校最近给每位新生发放了一份《子女培养成本核算表》,从回收统计来看,农村少则5万到7万,城市多则30万以上。养育孩子的成本,当然首先是个经济问题,它正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多数父母养育子女,是无怨无悔地倾力付出。特别对孩子的教育,更愿意大方投入。  相似文献   

7.
继父母子女关系属于姻亲关系,法律上从促进家庭结构的稳定出发,鼓励通过收养来形成养父母子女关系,同时规定彼此闻形成扶养关系的,其法律地位上与父母子女关系相同.但如何确认形成扶养关系,立法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规定,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的界定进行探讨.从有利于鼓励子女孝养父母长辈及有利于亲属间建立和睦、团结、互助、友爱的道德风尚角度出发,应确立在继父母子女间只有尽了扶养义务的一方,才有权继承对方的遗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魏浩浩 《走向世界》2014,(25):62-63
青岛老城区的四方路、黄岛路、潍县路一带新市民多。大多数新市民子女跟随父母来青岛“闯荡”,课外时间很难从父母那里得到悉心的照顾,更别说作业辅导了。看到这种情况,当了一辈子教师的王玉贞再也坐不住了,从1995年退休后,她在自家不到30平米的小房子里,无偿接收辅导周围的新市民子女。辅导班的建立,让这些孩子从此摆脱了“放羊式”的课外生活。18年来,从王玉贞的小屋里走出了近百个孩子。最早辅导的孩子。今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她笑称:“当了一辈子‘孩子王’还没当够,退休还要继续当。”  相似文献   

9.
吴倩 《走向世界》2011,(31):34-36
善事父母是为孝。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近年来,山东各地以弘扬孝文化为主题,纷纷推出了符合自己地域特色的孝文化节,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章晗 《西部人》2004,(4):20
第一条:不论时代怎么变,观念怎么变,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永远不会变;第二条: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参看第一条。——在一个以快捷电子技术为依托的娱乐时代,“代差”问题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快捷而尖锐,在这样的境况下,我们刊登一封父亲给儿子的信,并据此给予所有做儿子的两条忠告。  相似文献   

11.
在社区采访助老大食堂时,一位老人曾拉着记者的手说:“这人上了点年纪,犯懒是难免的,我自己能吃多少,单独做顿饭更不值当的,能凑合就凑合。”一说起日常吃饭,老人一脸愁容。实际上,做饭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是个麻烦事,特别是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更加困难。不得不说,社区助老大食堂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干净的就餐环境、丰富可口的饭菜、低廉的价格,对于老人们来说,这个家门口的“温馨食堂”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温暖,也解除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齐良敏 《魅力中国》2014,(11):302-302
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1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明确规定了部分近亲属的免证权,虽然规定仍存在很多局限性,但在填补免证权立法缺陷上无疑是一大进步。证人免证制度体现了法律温情的一面,可以避免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法与情的尴尬,本文试从伦理视角入手,依托期待可能性和价值冲突理论解读证人免证制度。  相似文献   

13.
魏县,地处冀豫交界处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忽然间成了媒体聚焦的热点。这一切,都缘于县委书记提拔官员时的“不孝否决”,提拔干部必须有夫妻双方父母的德孝意见证明,无德不孝一律不考虑。据悉,目前该县已有3名科级干部由于德孝行为有瑕疵未被重用。此举被称为河北魏县的“德孝治县”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上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为人子女,不可以不知道父母亲的年龄。一方面是因父母增寿而欢喜,一方面是因其衰老、接近死亡而忧惧。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百善孝为先”.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善事父母、尊老养老。中国历朝历代都对老人优礼有加。早在2400多年前,孔子就曾设想过这样的大同社会:“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相似文献   

16.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临夏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在全力抓好“1+17”方案项目落地、产业扶贫、金融支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针对部分贫困家庭中存在思想落后、子女不孝、家庭不睦,个别贫困群众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仅仅依靠政府“输血”而不自己主动“造血”等问题而致贫返贫的现象,市上提出了“以德扶贫”的理念,贫困村党支部和驻村干部瞄准对象、对症下药,帮助贫困户彻底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鼓励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来增加收入,主动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探索出了一条“扶志、扶德、扶能”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天下父母而言,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子女。当子女沾染了打架逃学、沉溺网络、顶撞师长等毛病,成为人们眼中的“坏孩子”时,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在这个问题上,有的父母会棍棒交加,有的父母会苦心劝诱。新疆乌鲁木齐市的程秋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纷纷加入到“打工族”行列,由此产生了大批享受不到父母关爱、得不到学校良好教育的农民工“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不得不接受祖辈的隔代教育,而在这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留守子女,普遍在学习、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针对农村“留守子女”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其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村隔代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她曾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为了对奶奶的一个承诺,不顾众人阻拦建起了滨州市第一家民营敬老院。转眼间,风风雨雨13年。前前后后有1000多位老人亲切地叫过地“闺女”;她亲手为300多位老人洗澡、穿衣、化妆、送终,“替天下人行孝”;还有心怀感激的老人子女,向她下跪以谢“大恩”…… “我活得很踏实,看到老人开心地生活,我就很欣慰。”滨州市颐寿苑老年公寓主任鄂桂珍,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总结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孝道故地溯孝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从老省,从子,字从老也”。在一个自古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行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伦理的国度,“孝”,无疑是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字眼。中国自汉代以来,封建皇朝为维护朝纲和统治,提出了“忠”、“孝”、“义”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