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二季度,PE机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跌至3.5倍,创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7倍,仅一年时间,PE机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率就下跌了一半。全球资本市场的不景气致使PE机构退出渠道收窄是回报率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疲软影响,境内外资本市场遭遇"寒流"。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IPO数量及规模持续低位徘徊,仅有72家中国企业在全球各资本市场完成IPO,合计融资532.4亿元。相比于2011年二季度107家企业IPO完成融资1171.2亿元,无论在数量还是融资规模方面都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2.
郭莉 《首都经济》2013,(1):52-55
在告别了最初的暴利时代后,VC/PE们开始步入洗牌期。全民PE热沸腾了不过两年,形势便盛极而衰。据统计,今年三季度,VC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为6.07倍,相比二季度9.63倍的平均账面回报下降37.0%,而PE机构的IPO退出平均账面回报也仅为3.05倍。与以往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投资回报相比,募资难,退出更难,中国PE步入寒冬已是事实。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以来有PE进驻的上市新股当中,有13家IPO公司分别给其背后的17家PE带来账面投资回报超过20倍以上,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高达55.68倍。  相似文献   

4.
董露茜 《新财经》2013,(3):43-45
市场困难时期,能募到资金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点"关系"。正如一位在机构做直投业务的投资经理所言,"PE基金要做到高层,最后还是要‘拼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IPO(首次公开募股)之路被堵,并购退出不活跃,PE(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账面回报不断下降,这使得PE/VC(风险投资)深陷募资困境。  相似文献   

5.
撤单后多数企业酝酿重新申报,失意企业成为并购头号标的。面对史上最严厉的IPO财务核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退场。截至4月12日,2013年撤销IPO申请的企业已经高达168家,91家机构IPO退出铩羽而归。这标志着自年初开始的"IPO自查风暴"终于显现出效果。尽管前三个月主动退出的企业总数仅为48家,但在3月31日"大限前夜"来临之际,这一数字就激增到了78家,相隔几天后,这一数字就激增了一倍多。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公布的IPO撤材料企业数量可能继续攀升,继  相似文献   

6.
《首都经济》2014,(2):58-60
2013年对整个VC(即风险投资)与PE(即私人股权投资)行业是意义深远的一年。“并购”在这一年里被机构真正揣摩接纳,房地产投资、PIPE等退出独立于IPO的策略受到追捧,海外中国概念股的回暖为摇摆不定的市场环境带来一线曙光。随着境内IPO开闸在即,2014年机构对市场预期普遍转为乐观。  相似文献   

7.
私募股权基金从投资到通过并购或被投资企业IPO等方式退出获得收益一般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投资处于早期、中期的企业时退出周期可能更长风险更大,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至关重要。据统计,美国投资者花在被投资企业的增值服务和管理上的时间是项目的筛选、评估及投资谈判时间的三倍,这足以看出PE基金参与被投资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将主要从股权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安排、日常联络与沟通、危机处理和控制等四个方面分析PE投资以后参与被投资企业管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创投机构突击潜伏于待上市企业,IPO成功后平均获得超30倍投资回报。这一方面靠创投的人脉与背景,一方面是钻了新股发行制度的空子。创投业界暴富神话在国内市场愈演愈烈。记者获得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参股今年5月上市企业的17家VC/PE,平均获利30.74倍。而海外资本市场为投资机构带来的平均投资回报一般均低于3倍。业内人士指出,两者相比,国内市  相似文献   

9.
SMEIF记者获悉,大中华区著名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近期对中国市场中的VC/PE投资机构进行了“2012年中国VC/PE市场发展调研”,邀请活跃于中国大陆地区的VC/PE投资机构就2012年发展趋势募资、投资和退出环节的规划进行点评和了解,发现业内有三大值得门关注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0.
国内PE投资者往往认为,PE是定向募集设立、投资于准备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追求以套取一、二级市场价差为核心获利方式的私募股权投资。正是这种通过PE进入、IPO退出的投资预期驱动,形成了近十年来中国式的PE热。然而,PE涉及募资、投资、管理、退出等各个环节,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评判PE投资的成功与否,不能也不应该把所投资企业是否进入上市通道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当看该PE项目能否以合适的时机和渠道退出并在退出中获利。  相似文献   

11.
张盈 《新财经》2014,(3):20-20
过去五六年来,银行板块成为A股投资者的伤心地,在香港挂牌的内地银行给国际投资者带来的也只有痛苦。账面上银行赚得盆满钵满,A股上市银行创造的利润占去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但在股票市场却成为吞噬财富的黑洞。在2013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银行股都在连绵下跌。  相似文献   

12.
PE新方向     
王铮 《上海国资》2013,(2):42-43
PE投资退出的渠道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IPO退出,另一种就是对赌协议 PE行业的冬天来了。 2012年,对于国内的VC/PE行业来说,可能是一个转折的年份。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PE市场活跃度持续下滑。据投中集团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披露募资完成的基金数量,分别为18支、22支和23支;募资完成规模分别为73.4亿美元、18.4亿美元和33.3亿美元。募资基金数量同比下降85%,募资规模则亦下降了70%左右。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末,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布全球首次公开募股(IPO)最新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全球IPO下跌一半有余。2008年前11个月,全球IPO交易共745宗,融资额953亿美元;上年同期IPO交易则为1790宗,融资额2569亿美元。2008年度,亚洲区IPO项目的融资金额居全球之首,达2974亿美元,其中香港和中国大陆融资额达1794亿美元,占亚洲区融资总额的60%。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份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加动荡,各家机构对2012年的宏观经济增长预测均出现下调。在这个背景下,11月以来国内股票市场出现大幅度的下跌,而二级市场的下滑也影响到了一级市场IPO发行。珠三角上市公司2011年11-12月的IPO融资额环比下降了53%。  相似文献   

15.
周凡 《新财经》2012,(12):19-19
在对赌协议并未完全得到社会承认和法律认可的情况下,PE们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精心设计对赌条款,尽可能堵住与融资方签署协议时可能出现的漏洞。A股持续低迷,11月下旬的数据显示,有800家企业在排队IPO(首次公开募股),竞争十分激烈。2012年对PE(私募股权投资)来说,仍是退出艰难的一年。PE进入企业时,有  相似文献   

16.
郭莉 《首都经济》2012,(7):48-49
创投业正面临着阶段性的调整。 某外资PE欲募资成立一支人民币基金,从去年年底开始,进展却一直不顺。原本很积极的国企LP变得比较犹豫,始于去年的IPO回报突然降低,他们对未来几年的投资没有信心;民营LP就更不用说了,IPO的低回报和投资周期前移,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取和以前一样的暴利,在这样的心态下,这家外资PE自然很难筹到适宜的资金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信息》2008,(8):54-55
今年前3个月,香港已有8家公司取消或推迟了IPO计划。而此前5年中,这个数字也只有14家。 源计划3月28日香港上市的恒大地产集团,其IPO申购期延长一天,仍然难免最后一刻“流产”的噩运。而就在半年前,另一家房地产公司中国SOHO向散户公开发售的股票则获得了169倍超额认购。 半年时间,曾经被称之为“摇钱树”的IPO,境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二季度,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再度加剧,希腊、西班牙等国债务利率持续走高,导致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全球股票市场普遍下跌,中国A股指数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IPO方而,5-6月期间,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IPO数量平均发行市盈率有小幅提升,而平均募集资金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19.
周冠年  孙寅 《中国经贸》2010,(22):114-116
2009年6月IPO重启,随之出现一系列“IPO乱象”,其中“创投”业界的暴富神话在国内市场愈演愈烈,新股发行高PE的原因引人深思。本文以IPO重启以来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上市的193家(截止到2010年6月28日)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其以一定标准区分为创投企业和非创投企业,相对于非创投企业,创投入股企业的新股发行PE水平更高,即创投对于抬高新股PE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创新性地把“创投”因素纳入对新股发行高PE原因的思考,深刻分析了中国具有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的这类愈演愈烈的IPO乱象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0.
《首都经济》2009,(2):48-51
2008年,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我国股权投资、并购及IPO市场进入了调整阶段。近日.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大中华地区著名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对2008年中国VC、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