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保险欺诈日益成为侵蚀我国保险业肌体的毒瘤,保险欺诈行为越来越频繁,欺诈手段越来越高明。一场欺诈与反欺诈的“魔道之争”因而也变得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2.
班文芳 《魅力中国》2014,(3):348-34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保险行业获得长足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反保险欺诈工作提出了更严要求,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着力完善公民诚信体系,建构“四位一体”的保险监管机制,大力强化保险代理人队伍建设,促进反保险欺诈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叶明华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84-86
保险欺诈影响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严重的保险欺诈甚至会导致保险市场失效。文章基于江、浙、沪车险调研采集的机动车保险索赔经验数据,通过Logistic分布下二元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到关于我国机动车保险欺诈识别的因子特征及相关解释;同时指出目前我国保险欺诈识别体系中尚存的不足之处,并就保险诚信的构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银行代理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保险的基本模式.目前,在银行代理保险中存在比较普遍的欺诈现象.银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保险销售人员的利益偏好,以及消费者自身理财知识缺乏等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银监会和保监会应进一步加强管理,消费者也需树立理性投资意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在不断增强,保险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保险欺诈行为也随之增加,保险欺诈行为一旦得逞,保险公司将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威胁着保险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扰乱我国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为此,本文拟从保险欺诈活动的危害入手,分析保险欺诈发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保险欺诈的建议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保险欺诈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欺诈是商业保险企业面临的十大风险之一 ,它不仅给保险企业造成经济危害 ,而且阻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探讨对保险欺诈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的对策 ,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商业欺诈花样翻新,危害甚广。国务院自2007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商业欺诈的专项行动,取得了明显效果。我们既要对骗钱害人的行为坚决打击,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法分子坚决惩处,也要通过新闻媒体对行骗方式和手段进行充分曝光、揭露,提示商业欺诈风险,提高人民群众的识假防骗的能力。一年来,通过中国反商业欺诈网的监测,我们发现以下商业欺诈的高发领域,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8.
李立 《北方经济》2009,(12):26-28
本文研究了影响消费者对保险欺诈态度的因素。文章回顾了国外相关研究并结合国内保险市场设计了调查问卷。研究结论显示,国外研究结论中主要影响因子,如对保险公司的认知、保险消费因素,环境因素等在本研究中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消费者的道德、收入和对控制欺诈的态度成为主要影响因子。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与国外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保险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保险人与服务提供商的关联模式与共谋型保险欺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保险人和服务提供商共谋型保险欺诈是保险人面临的重要课题。过往的研究一般是通过优化保险人的审计战略和设计最优保险合同来解决。由于维修或者保健服务具有软信息的特征,保险合同往往难以实现次优。本文通过构造保险人和服务提供商的关联模型,分别从静态框架下保险合同的特征和动态框架关联模式的演化及排他性关联对共谋型保险欺诈的阻止作用,提出保险人实行上游垂直一体化能够部分缓解共谋型保险欺诈问题。文章最后针对中国保险市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立 《北方经济》2009,(6):26-28
本文研究了影响消费者对保险欺诈态度的因素.文章回顾了国外相关研究并结合国内保险市场设计了调查问卷.研究结论显示,国外研究结论中主要影响因子,如对保险公司的认知、保险消费因素,环境因素等在本研究中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消费者的道德、收入和对控制欺诈的态度成为主要影响因子.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与国外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保险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17日,全国整规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共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国反商业欺诈网公众投诉举报查办工作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着手建立中国反商业欺诈网统一受理、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进行查处的商业欺诈投诉举报受理查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民法上的反欺诈制度的意义在于保护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并不在于惩罚欺诈者。经营者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固然具有欺诈性,但知假买假者并非因其导致错误意思表示,因而知假买假者不能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价格欺诈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竞争氛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碍诚信经济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分析商业领域价格欺诈行为成因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价格欺诈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晋咏 《环球财经》2004,(12):40-41
美国纽约州司法部长新皮策控告Marsh & McLennan和AIG两太公司存在保险欺诈行为。尽管这事发生在大洋彼岸,但因这两家公司与中国保险市场关系密切,因此玄妙丛生。  相似文献   

15.
徐红日 《中国经贸》2008,(20):36-38
欺诈例外规则对信用证的三项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在欧美等国家,由于信用证交易的频发性及判例法制度的灵活性,“实质性”欺诈的认定标准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信用证交易的实践时间较短,应对信用证欺诈案件不仅经验少,而且由于成文法的局限性使得立法往往滞后于现实的需要。本文以国际惯例及国内相关立法、司法案例为基础,浅析信用证受益人欺诈,并借鉴判例法思维检视我国的实质性标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制建设尚未健全,社会经济生活中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坑蒙拐骗等失信行为有所存在。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金融、保险、电信服务、社保等高风险行业,以及商务活动、消费信贷等领域,对信用服务的需求已大量存在,商业信用风险防范的问题日渐突出。所以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同时解决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和商业信用风险防范两个层面的问题。从社会需求看,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违规失信行为对社会经济和公众造成的伤害,建立联防机制更具普遍性和紧迫性,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银行内部欺诈日益猖獗,对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分析本质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银行内部的欺诈行为主要有银行过度扩张、信息系统不健全、业务流程的不合理、内控的忽视以及管理制度形式化。因此,解决银行内部欺诈,应该强化内部欺诈风险认识、构建欺诈风险预警系统、完善考核机制等,在银行的扩张过程中,正确认识欺诈风险,预防和处理欺诈行为。最终使得银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经济体,有中国内地这样放纵而理直气壮的公开商业欺诈.地沟油、毒奶粉、问题疫苗、假酒泛滥让举世皆惊,这些还只是时不时发生的个案,而全行业普遍的公开的愈演愈烈的欺诈当属房地产、烟草等"支柱行业".  相似文献   

19.
韩蓓 《新西部(上)》2007,(7X):132-133
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既包括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还包括合同对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在实践中应当如何区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只有在确定行为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客观行为和客体的性质。因此,只有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区别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范青 《魅力中国》2010,(6):349-349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支付结算业务面临的外部欺诈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文章对支付结算业务外部欺诈风险欺诈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支付结算领域面临的外部欺诈风险,提出具体的防范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