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商》2014,(5)
正9月23日,第二届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塑造论坛在京举行,并首次发布《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2014亚太版)》。中国银行荣登"2014年度中国企业海外形象50强(亚太地区)"榜单,并荣获"2014年度最具海外知名度的金融企业(亚太地区)"称号,是唯一获得上述两项荣誉的金融机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塑造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主办。《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2014亚太版)》  相似文献   

2.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即CIS离不开视觉、行为。理念三部分。有人比喻:视觉形象是企业的“脸”,行为形象是企业的“手”,理念形象是企业的“心”,企业形象塑造便是企业“脸\手\。”形象的整体有机组合。人的脸千变万化,手中本事各有千秋,。心态更是变化无穷,那么,企业的形象和风来也应是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脸”——视觉形象。“太阳神”、“桑塔纳”、“可口可乐”的个性特征早已为公众认可,决不会混淆。肯德基的红白相间色、桑塔纳轿车维修,点的天蓝色、柯达的深黄色,都已成为特定的公司语言符号,印进公众心里。但是,如果…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最根本实力,而诚信的形象又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关键在于诚信的形象需要诚信的文化,诚信的文化才塑造诚信的形象。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凡是具有诚信形象和诚信文化的企业必胜,反之则必败。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每个企业都应该在诚信问题上正本清源,下功夫走出相关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拨乱反正”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是企业对于客观事物的基本信仰.是关于好坏.善恶、美丑的判断.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愿景、使命、价值观是企业理念很重要的三个要素.而价值观塑造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会反映在企业经营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价值观也可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随之改变.比如:企业小的时候讲求“做事”.但是做大了之后就更重视“做人“。那么,到底有没有不变的价值观或者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呢?有!那就是核心价值观.它是企业相对不变.始终恪守的价值观念。比如索尼公司在创立之初就确定了”创新、永为先驱”的核心价值观。但企业在提炼和塑造核心价值观时,往往走入很多误区.如何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呢?  相似文献   

5.
当前,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和建设诚信企业是国有企业塑造良好形象、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两年来,我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全局范围内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将"五优形象"(优秀的领导形象、优等的员工形象、优质的工程形象、优良的服务形象、优美的环境形象)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有机地将企业诚信建设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初步形成了富有四航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现代企业形象不仅是企业、也是行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杨亲民等同志研制的“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与打好‘三大战役’的环状结构关系图”,形象地揭示了两个文明与“三大战役”、推进“两个转变”与塑造“四个形象”、深化改革与以人为本加强管理的内在联系,内容丰富,有所创新,值得一阅。  相似文献   

7.
产品形象设计是为了实现企业总体形象的提升,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而展开的系统形象设计,是对产品设计、设计观念、技术、材料、造型、色彩、加工工艺、包装、运输、展示、营销手段、广告策略等活动进行统一策划、统一设计的过程,以起到提升、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的作用。产品形象是向消费者展示其内在品质与企业信息的最佳契机和最佳窗口。产品形象的系统设计作为品牌战略的一大工程,是企业经营中形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当今,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加剧了某些企业的竞争,在这之中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最根本实力,诚信的形象又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但问题关键在于诚信的形象需要诚信的文化.诚信的文化才可以塑造诚信的形象。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凡是具有诚信文化的企业必胜,反之则必败。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每个企业都应该在诚信问题上正本清源,下工夫走出相关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许多企业都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士气、塑造了形象、促进了发展,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成效。然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就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由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和《企业文明》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上柴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征文活动已于今年5期结束,经评委的认真评比,结果已于日前揭晓。这次征文活动得到了专家、学者和众多读者的积极响应。来稿对 CI 战略概况,企业如何塑形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不少作者针对塑形的误区,提出了矫正方法。征文期间,一些文章被有影响的媒介转载,广大读者对征文评价甚高。本刊将继续关注企业塑造形  相似文献   

11.
宣传教育●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舆论工具(如厂报、闭路电视、广播、宣传栏、橱窗、黑板报等),大力宣传塑造产品形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员工真正懂得;企业的生产在于产品,产品的生命在于质量;产品是企业形象的物质载体,是企业  相似文献   

12.
经济竞争展示着每一个参加者的形象。激烈化、多样化、专精化的三轴,科学、技术、管理的三翼,无疑经过转化和拼接组成一个"人"字。企业必须塑造新的"人格",展示新的精神,建立新的形象,才能给社会以新的感觉,才能赢得争胜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十八大"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以及国家旅游局把"美丽中国之旅"确定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所有旅游企业都面临着提升自身形象的共同任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提起形象塑造,人们首先会想到CI,但是CI不是万能的,它并不完全代表企业形象。CI体系中的理念识别,容易陷入片面追求个性化的误区。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一种价值共识,从本质上讲不必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是什么?它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形象,是一种习惯,总体上说,就是企业的灵魂。我们进行的文化建设,就是塑造企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运用公益营销进行宣传和塑造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跨国公司早已是技艺娴熟。但是,对于大部分本土企业而言,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公益营销”这张牌进行企业品牌的提升,成为时下不少本土企业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塑形之首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综合显现,是社会公众和用户对企业在市场经济和社会活动中表现的总体现象和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形象、管理形象和员工形象。其中,员工素质是基础前提。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员工的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精神风貌都直接影响着企业形象。而企业的整体形象,则是由每一位员工的个体形象来显现的。因此,天津林业机械厂一直注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塑造员工的良好形象是塑造企业形象工程的坚实基础。塑造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是塑造员工队伍形象的前提。在塑造员工形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抓了领导干部自身形象的塑造。领导干部的形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的形象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领导干部的形象表现在多方面,如政治坚定,经营精明、作风民主、决策果敢、求真务实等。这些形象的塑造都是靠在长期的工作实践、持之以恒的党性锻炼、扎实的工作作风的培养中逐步形成的。果敢、务实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企业形象,是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自己的产品特色、服务水准、经营风格、企业信誉、职工素质、厂容厂貌及专用标识,在社会上形成的总体形象,是企业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塑造企业形象,是企业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结合点,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扩大企业知名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塑造企业形象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坚持继承上海纺织光荣的历史传统,又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19.
误区之一:形象建设与己无关 企业形象战略的设计与建设确实离不开形象设计专业人员。因为它们能较好注意企业条件、富有创造性地设计企业的个性、把企业形象战略环节较好地相互衔接并能随时明了形象战略中的问题而及时加以修正和完善。但有一个好的形象设计仅仅是企业形象塑造的第一步,更多的还必须依赖企业全体员工规范、合理地按形象战略设计要求展现出企业形象。然而当前很多企业家把企业形象战略的设计和实施全权交由形象设计公司管理运作,对企业员工并不作更多的要求,甚至连经营者也认为这不过是设计人员或企业职能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其他人员的行为、心理  相似文献   

20.
张勇  林晓冰 《价值工程》2012,31(24):292-293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是企业为了塑造或提升自身形象,运用统一的传达识别系统,将企业理念或文化传达给企业的内外公众,并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一种战略性活动和职能。本文从探讨CIS(Corporate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的理论渊源入手,分析了高校校园开展CIS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院校校园CIS建设策略和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