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公司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资源配置是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法则。但在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中,资源配置可能转化为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收益的一种比较隐蔽的手段,控股股东通过不同的资源配置行为,影响公司的价值,并造成对其他股东的利益剥夺。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控股股东转移上市公司资源、占用公司资金等不良现象,本文从理论上对此做出了经济解释。本文认为,控股股东的资源支配行为是控股股东对公司控制的一种重要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2.
一、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资金借贷之限制 在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常可见到公司控股大股东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导致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状况恶化的情况。有的控股股东甚至成了上市公司的最大债务人。由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控股股东手里,控股股东动用上市公司的钱只是一句话的事这严重损害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控制在控股股东手里,控股股江动用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权益,也违反了相关法规及《上市公司章程引导》规定。《公司法》第60条第1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挪用公司资金或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第214条第2款规定:董事、经理挪用公司资金或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的,责令退还公司的资金,由公司给予处分,将其所得收入归公司所有,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上市公司章程导引》也作了相似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论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融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控股股东持股性质及其持股比例对企业进行分类,分析了在具有不同性质和控制力的控股股东控制下企业资本结构的特征表现及其形成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的利益导向下,资本结构因控股股东控制力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市场的融资政策和环境,以及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股权流动性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控股股东在资本结构决策中自身利益目标的实现。从中得到我国现有融资规范及上市政策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股独大”是我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主要现状,由于股权集中在控股股东手中,保护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控股股东有足够的权力控制上市公司,通过多种利益输送行为来掏空上市公司,攫取控制权收益,侵害小股东利益。本文以上市公司科苑造假案为例,剖析控股股东接力掏空上市公司的多种利益输送行为,包括资金占用、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指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输送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质量,严重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及妨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静 《现代企业》2012,(6):32-33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危害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Morck et a1.(2000)对股票价格信息含量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大股东的“侵占”行为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证据。在我国,由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而陷入困境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如猴王股份、三九医药、幸福实业、济南轻骑等都是鲜明的例证。因此,如何防范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一、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非理性融资行为的表现 由于控股股东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控股股东大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控制上市公司、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为自身提供担保以及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行为动机。  相似文献   

7.
邓泉瑛  陈宁  秦帅 《会计之友》2021,(20):102-108
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现象在资本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因其业务办理流程简单,故颇受上市控股股东的青睐.虽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是其自身的融资行为,但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会给上市公司乃至资本市场都带来较大的影响.文章以万丰奥威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上市公司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回购股份的动机及该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万丰奥威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背景下,试图通过股份回购向市场释放一些积极信号,但因其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不足以支撑股份回购的事实,而导致被市场识破其回购的真实目的仅仅在于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风险,最终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文章丰富了中国情境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动因和效果的研究,有助于投资者辨别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真实动机,对于监管部门化解股权质押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结构来看主要呈字塔形,在金字塔形控股结构下的利益侵占问题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上市公司利益侵占形式主要表现为:关联方交易、担保、资金占用、股利分配政策调整等方式,而现金股利分配是股利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从现金股利政策来分析上市公司利益侵占问题,为规范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行为提出建议,并希望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9.
蔡先强 《企业研究》2011,(12):143-144
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结构来看主要呈字塔形,在金字塔形控股结构下的利益侵占问题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上市公司利益侵占形式主要表现为:关联方交易、担保、资金占用、股利分配政策调整等方式,而现金股利分配是股利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从现金股利政策来分析上市公司利益侵占问题,为规范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行为提出建议,并希望更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和完善中国资本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10.
闵超 《财务与会计》2007,(11):64-65,72
除英美外,在世界大多数大企业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大企业中,主要的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掠夺其他股东问题,掠夺的手段包括私下向特定股东高价回购股票、大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等。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来看,公司控股股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股利政策谋取私利的行为,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度里,控股股东利用股利政策时要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而在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度里,控股股东往往无所顾忌。那么,控股股东究竟是如何利用股利政策来侵害其他股东利益的,投资者的利益又该如何保护?  相似文献   

11.
徐婷婷  郭建利 《财会通讯》2010,(10):71-72,94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面临的主要代理问题是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选取2005年至2007年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A股的295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研究了控股股东属性和持股比例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日前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规范与发展大会”上特别强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假账,不能以虚假信息误导市场,欺骗投资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行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谋取非法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事情,不能让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违规担保等违法违规行为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3.
时代科技(000611)在现任大股东浙江众禾投资有限公司进入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关联方交易和资产重组,其均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的"恶意"掏空行为,系前后控股股东的利益共谋并体现出小股东控制的股权结构下民营资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等一系列特点。为抑制此类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应从制度环境、监管体制和声誉机制入手,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案例分析方法研究了借助反向收购国有股份而形成的家族控股上市公司宏盛科技被其控股股东龙氏家族掏空的过程。研究表明,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在两权分离度畸高、缺乏股权制衡、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既有动机也有条件掏空上市公司。本文建议从建立债权人治理机制和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入手,监督、遏制掏空行为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秩序。  相似文献   

15.
王文 《企业活力》2008,(1):20-21
<正>上市公司大股东占用资金,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损害了上市公司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其中既有大股东占用资金的主观需要,又有制度缺陷、监管不利、处罚不严等客观原因。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稳定与发展,对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预告为例,检验了控股股东行为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披露策略选择的影响。检验结果发现:总体而言,在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预告作用中利益防御动机与利益趋同动机同时存在,并随着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其作用也在利益防御效应和趋同效应之间变化。为了促使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在业绩预告披露中的利益一致性,我们需要以提高控股股东的独立性为核心强化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峻 《财会通讯》2009,(1):34-35
“掏空”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Johnson等,2000)。大股东掏空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下,中小股东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大股东可以通过直接占用资金的方式随意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控制下的掏空效应降低了公司价值和会计盈余信息质量,并将最终降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应该增加法律法规来加强小股东的权利。例如降低参与股东大会股东的最小持股比例,且增开股东大会,以此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关键问题是应将强制性法律法规尽快形成正式文件,产生法律效力。以加强股东间的制衡关系,尤其是提高第二、第三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力度。  相似文献   

19.
郭倩  黎尧 《财会通讯》2014,(9):71-74
本文以2008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并根据终极控制股东的产权性质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考察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间大股东资金占用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程度越大,企业财务风险越严重;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控股股东的存在会抑制财务风险与大股东资金占用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14—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行为出发,研究了股权质押比例、资金投向与上市公司履责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呈现显著负相关性;质押资金投向自身或第三方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之间的负向关系更为显著。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负向作用更加明显,资金投向的负向调节作用更加强烈。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可作为观测上市公司未来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