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济视角》2008,(7):37-37
“大风呼呼刮,平地起黄沙,无风三尺土,沙撵人搬家”,这是几年前吉林省西部地区荒漠化的真实写照。通过“生态草”建设工程,经过8年的艰苦治理,这里41万公顷荒漠重新变成了绿洲,当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经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治理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西部开发的成败。应立足西部现有的自然生态基础,使经济建设、生态治理同步进行,实现良性开发,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西部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水土流失严重,人口超载,耕地承载能力脆弱;土地沙漠化严重;干旱少雨,水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普遍,治理难度较大。造成这些生态问题的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失衡、层次低并存以及西部经济正的外部性的存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西部生态重建中农民生态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生态行为是影响西部生态重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西部生态重建的背景下界定了农民生态行为的涵义,分析了农民生态行为对西部生态重建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农民生态行为、促进西部生态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生态行为是影响西部生态重建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西部生态重建的背景下界定了农民生态行为的涵义.分析了农民生态行为对西部生态重建的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农民生态行为、促进西部生态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证据表明,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生态贫困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贫困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基于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现状,在分析西部地区贫困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剖析了生态贫困的形成机理,最终提出解决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的可行方案--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7.
水,是维系绿洲的生命线。然而,记者近日行程1万多公里,从沙尘暴源头的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经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河西走廊,到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南疆地区。一路采访发现,在生态最脆弱的西北风沙区,日益凸现的“水荒”正在加剧着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从消失的罗布泊到被流沙侵蚀的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江河源头区、水土流失敏感区、风沙源头区、生态屏障区和生态效益源区,这里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和周边广大地区,对我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的环境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生态产业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将其与农民的脱贫相结合、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使农民成为发展生态产业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同时,西部大开发必须进行观念创新,逐步树立生态文明观,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的主体产业--生态农业,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文彬  胡健  马艺鸣 《经济地理》2020,40(2):181-188
提高生态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准确评价生态承载力是前提。文章基于大气、水和土壤三个生态环境层面的自净能力和污染水平视角,采用生态支撑力和压力脱钩模型,测度和评价了中国生态承载力状况。首先基于生态支撑力和压力脱钩类型构建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框架,将生态承载力类型分为上升和下降两大类,每一大类有包含三个小类型。其次,采用脱钩模型对各地区总体和大气、水、土壤三个分类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整体生态承载力和分类生态承载力都呈现水平偏低,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明显和波动大的特征;西部地区的云南和新疆生态环境质量最好,而北京、湖南和四川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最后,文章从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差异性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政策方面提出了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芳 《时代经贸》2006,4(Z3):25
西部开发几年以来,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生态的破坏却是更大程度上的,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西部大开发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方面的保护,尤其财政需要发挥其调配作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下的对生态环境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2.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落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亟需解决的两大难题,也是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内容.能否将对经济贫困和生态贫困的治理结合起来,在现如今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出生态扶贫的新举措,怎样以精准扶贫来带动生态挟贫,实现减贫脱贫目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是现如今西部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1]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阿拉善盟在打造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和建设我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伟大实践中,立足生态,因地制宜,注重保护,强抓治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强大基础。历史的反思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土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有735公里的边境线,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全盟总面积中,沙漠、戈壁、荒漠各占1/3,适宜人类生存和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生态产品溢出效应的受益者,中东部地区理应对西部地区做出补偿,而我国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仍未能建立。因此,应尽快建立一套简单高效、责权分明、保障有力的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点和难点在西部地区.本文认为,生态贫困是西部贫困的根源,消除贫困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生态扶贫是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是我国西部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战略选择,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系统脆弱,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自然景观资源多样、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是加快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也是发展生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推动力和催化剂.西部地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首先要在多个层面上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网络立体化生态经济发展态势;其次要加强生态经济教育,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智力支持;第三,要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的多元化生态产业体系,确立生态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17.
绿色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力的复合。自然生态生产力的形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生态理性经济人协同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能力,是生态生产力的主体,这种主体的生产力是"生态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协同治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生产力,是包括多个环节的总和、全程和整体的协同治理的能力。生态理性经济人的个人生产力是社会生态生产力的主体。生态制度约束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核心。生态系统管理是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基础。生态技术对自然生态物质循化与工业经济物质循环平衡的维护:社会生态生产力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大陆桥视野》2013,(5):22-22
生态经济是以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陆桥沿线生态经济带,对于陆桥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作用。陆桥沿线生态经济带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交通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良好,发展生态经济潜力巨大。陆桥沿线西部区域,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地带,生态承载能力较低。长期以来“先破坏、后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致使该区域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陆桥沿线西部区域,土地广袤,类型多样,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矿资源和农牧业资源富集,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时,陆桥沿线区域是古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又有令人心旷神恰的自然景观。因此,构建生态经济带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西部开发只有遵循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将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并最终败落。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西部开发带来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对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并以此推动中国生态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这是西部开发最终收到实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经济观论小流域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治理是山区生态恢复,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本文从生态经济学观点,探讨了小流域及小流域治理的基本概念,小流域治理的作用机制和生态经济学根据、措施、效益形式,目前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应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