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郧西县为例,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因素,参考研究区最邻近基本农田分等指标,共同构建了该区域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再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西县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最终将全县未利用地的耕地开发适宜性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郧西县的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分区,确定不同地域的未利用地的开发时序。本文对全县未利用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为全国其他同类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而土地整理规划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又是土地整理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以湖北省当阳市育溪镇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因子,并将GIS技术融合在土地整理适宜性评价中,以发挥GIS空间数据管理及分析方面的优势,增加了赋值的科学性,降低了主观性,取得了满意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4.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并借助GIS与数学模型对永商镇早熟梨用地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商镇适宜种植早熟梨的用地面积约435.28hm2,占农业用地总面积的25.21%.借助GIS软件和适宜性最小耗费表面模型对早熟梨种植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当最大拓展宽度达到56m时,符合农业规划中多目标模型要求的333.33hm2种植规模.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构建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安置区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陕南移民工程科学选址提供借鉴。[方法]以陕南汉中市勉县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共15个指标构建移民安置区选址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将勉县全域划分为安置区选址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等级,并对已建安置区的空间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最适宜区、一般适宜区、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270. 19km~2、499. 48km~2、894. 07km~2、742. 25km~2,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 23%、20. 76%、37. 16%、30. 85%;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青羊驿镇中西部,褒城镇、老道寺镇、勉阳镇、周家山镇等镇的南部,以及温泉镇和定军山镇的北部。一般适宜区多分布于最适宜的外围;现有的80个已建安置区中,有30个处于最适宜区,36个处于一般适宜区,11个处于较不适宜区,3个处于不适宜区。[结论]陕南移民安置区建设应在空间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做到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保障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移民搬迁后的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6.
县域农业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山西省原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并结合土地利用的角度对原平市农业产业进行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基于GIS空间分析和AHP方法,建立农业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刻画原平市农业产业适宜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得出适宜性分级图,进一步叠加原平市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农业优化布局分析。结果 原平市农业适宜性水平整体较低,只有14.82%的区域适宜和非常适宜农业生产,集中分布于中部平原地区;53.21%的地区基本适宜农业生产,主要分布于东部丘陵和西部山区;31.97%的地区不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同时,在不适宜农业生产的地区中约有15.3%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限制了该市整体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结论 与传统的土地适应性相比,该研究嵌入了社会经济因子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分析,使得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如何进一步挖掘更全面表征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构建更加全面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区域有别、因地而异的评价体系标准,是加强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以三亚市热作土地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GIS技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影响热带作物生长的主导因素及其权重的分析,利用GIS的空间操作功能,给每个因子赋以不同的分值和权重,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分等定级,为三亚市土地资源的含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的土地空间配置——以宿迁市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通过农用地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互斥性矩阵分类,将宿迁市区分为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和农用地重点保障区域等6种类型区.研究结论:基于宜农和宜建导向的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对区域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指导意义.由适宜性分区得到的类型区,从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到农地保护重点区域,分区引导方向由建设用地开发向农用地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研究——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综合评价,提出不同分值区域主要工程措施以及耕地、盐碱荒地、林草苇地和滩涂的具体整理措施.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GIS技术.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地生态质量偏低,生态综合分值在70分以上的有167.36km2,占垦利县总面积的7.59%;分值在55-70分的有284.89 km2,占12.93%;分值在40-55分的为681.36 km2,占30.91%;40分以下的为931.42 km2,占42.26%.研究结论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与生态环境约束和国土开发现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规划指标来表征国土供给与约束水平,构建多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系统。在国土开发约束、国土开发程度和国土规划政策三个层面,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比县级城市高,且两者差异明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与国民经济生产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对耕地非农流转进行管制区划分,总结各管制区土地利用特点和管制方向。研究方法:首先以标准粮产量指标为基础,考虑生态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影响,进行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评价,然后从耕地保护、土地承载、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管制压力出发构建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耕地非农流转管制分区。研究结果:长三角地区中北部多数城市耕地不适宜非农流转,特别是耕地质量较好的长江冲积平原及环太湖地区。长三角地区可划分为4个级别管制区,不同管制区应实行差别的耕地非农流转管制措施,以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研究结论:耕地非农流转适宜性区域和管制分区能为各地实行差别的耕地非农流转管制措施和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探讨应用空间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方法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思路后,以琼海市的3个乡镇作为试验区,选取了8个指标(影响因子)作为测试属性,共提取了67个样本,运用C4.5算法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树并进行了分析,表明所得规则符合实际且易于理解.然后运用规则对试验区土地进行评价,并与应用其它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不依赖于经验知识,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准确率,能够满足评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梁春玲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3):45-47
黄河三角洲除油气资源外尚未得到全面深入开发,定量衡量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选择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用生态足迹分析这一定量方法,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结果表明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的压力之下,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基本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结构亟需调整。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异规律研究--以垦利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分异规律.结果显示:垦利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86-2003年期间有几次波动:1986-1990年基本保持不变,但保持较高水平(0.6961),1990年之后逐渐收敛,1993年达到最小值(0.6862),之后逐步升高,至2002年达到最大(0.6965),之后略有下降并趋稳定.信息熵在空间的分布以东部沿海的红光办事处和市畜禽场的信息熵最小,而垦利县城及以西地区,包括垦利镇、高盖乡和胜坨乡的信息熵较大.根据同期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影响信息熵变化因素,并建立信息熵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5.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以主流GIS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LSES.该系统集数据管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评价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为土地管理、规划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空间分析和辅助预测工具.实例研究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探索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用地绩效评价方法,以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 效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基于新时期城市建设用地的基本功能价值,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生态维护、政治公平和 文化科技 5 个维度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 绩效评价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多功能绩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多功能 绩效评价模型,有效避免了传统绩效评价模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考核标准相同的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 靠;(2)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功能绩效整体水平较高,在空间上呈现以佛深为双核心向外递减的空间分布 模式,各维度功能绩效差异性明显,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论:考虑区域发展阶段差异的城市建设用 地绩效评价方法简洁、可行,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分布、总量构成及特点,依据适宜性评价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珠江三角洲的主要特点,提出土地承载力的新定义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的新思路。并据新近资料,对珠江三角洲9市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表明:各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高低不同,深圳人口超载,东莞、广州处在临界边缘,其他区域还有不同程度的剩余。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讨论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尾闾摆动、黄河流量减少、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不强等;从生态环境建设、水土整治、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实现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测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对比分析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发育情况。研究方法:加权平均法、调研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土地市场化水平分别为0.5571和0.5116;二者对应综合集体土地价格水平分别为2631.99元/m~2和851.17元/m~2。研究结论:(1)从市场培育环境看,珠三角地区治理结构和市场配置更具优势,长三角地区农村土地市场是一种混合层级制的市场形态,而珠三角地区集体土地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形态;(2)珠三角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程度比长三角地区略高,但是土地综合价格水平却比长三角地区高出很多,珠三角地区农村土地价值资产显化程度更高;(3)当前土地市场发育条件下,应将虚拟指标交易市场、出让/买卖市场(一级市场)和租赁市场(二级市场)纳入农村土地市场化测度的分析框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