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安全格局,探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土地管理中的生态用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安全格局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区域景观安全格局,并依此展开生态用地保护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低、中、高水平安全格局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为1445.31 km~2、327.87 km~2、171.09 km~2,分别占全县面积的58.34%、1.32%、0.69%。低水平安全格局下的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底线,应以严格的保护为主;中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是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缓冲地带,应以保护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高水平安全格局内可开展适当的开发建设,但应控制开发建设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发挥其生态隔离作用。研究结论: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生态用地保护有利于满足区域生态保护的综合需求,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贡献度等,定量分析2000—201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天津市“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用地面积增加,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面积减小,三种一级用地类型中,生产用地数量约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64.46%。(2)从土地利用转移来看,生态用地流出最多,城镇生活用地、农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流入最多,其中在2010—2015年生活和生产用地转入明显减少,开始逐渐向牧草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转入。(3)天津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340 3、0.329 6、0.316 0、0.314 1,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在减弱。农业生产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转换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各类型生产、生活用地向生态用地转换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县域尺度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情况,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以 重庆市荣昌县为例,采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选择了地形、社会条件和生态安全3大类8个指 标,建立了适用于浅丘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荣昌县中心城区生态景观格局和建设用地 生态适宜性分布。结果表明:荣昌县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生态景观指数差异较大,但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 均匀。荣昌县中心城区适宜分布建设用地的面积大,未来城镇建设开发潜力大,其中最适宜和适宜开发的 面积为1.288 55万hm 2 ,占中心城区面积的34.85%;可适度开发的土地面积为1.0 59 878万hm 2 ,占中心 城区面积的28.67%。因此,今后荣昌县应在生态环境许可的条件下,采取差别化政策对待不同区域土地 利用与保护,更加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构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农村与城市间过渡性区域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将厦门市集美行政区域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专家评分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集美区适宜作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土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1.7%、15.4%和1.6%,与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比较吻合。研究结论:构建的土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步骤可用于其他半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5.
流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研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系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尺度。流域土地利用特点:林地、耕地和水域用地类型比重较大;土地利用布局区域差异明显;利用功能受水因素影响较大;生态功能地位突出。流域土地开发产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污染普遍、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模式: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及水环境治理;开展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构建流域生态屏障;建立跨行政区的流域土地利用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 — 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开展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可以揭示土地环境敏感程度的空间分异状况,反应研究区域土地问题的严重程度。本文以酒泉市肃州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水域、植被覆盖度6个影响因子作为土地敏感性评价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再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按生态环境敏感度高低划分为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结果表明,肃州区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处于轻度与中度偏低水平,轻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63.89%,中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34.35%,不敏感区占总面积的1.34%,重度敏感区仅占总面积的0.42%,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地生态敏感性区域提出差别性的用地管控策略,为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数据和GIS技术,以龙江森工集团和伊春森工集团所属40个国有森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剖析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结合土地利用转移变化规模和方向的时空差异,探讨国有林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新形势、新问题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⑴2006—2019年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然林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林地面积增加了3.379 185万hm2,动态度达到29.48%;⑵2014—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最为频繁,除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外,所有土地都存在用地竞争;⑶2006—2020年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出面积约是建设用地向生态用地转出面积的2.10倍;⑷伊春森工集团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程度比龙江森工集团更稳定;⑸生态用地增加较多的国有森工企业总产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0.
浅谈西藏自治区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其他省区相比,西藏土地资源数量大,但存在未利用土地面积大,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开发治理存在较大难度等客观限制条件,以及在土地利用中缺乏统筹规划和迫于人口压力土地负荷过重等问题.新时期西藏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兼顾吃饭、建设和生态环境需要,发挥土地优势,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促进林、牧用地合理开发利用,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恢复工矿废弃地、合理开发旅游用地.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亟需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方法]文章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价1990—2018年流域生境质量变化;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两个角度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提取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地扩展阻力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分级后与“三生用地”相叠加,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从“点—线—面”架构生态网络,优化流域生态空间。[结果](1)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生境质量呈“U”形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其空间演变表现为低水平生境面积不断扩大,高水平生境范围有所萎缩。(2)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10.7万km2,与实际生态用地的空间叠置率为69.01%。流域共提取9个生态源地,识别一级生态廊道9条,生态绿心40个,组合各地理要素提出“一楔两屏三带四区多中心”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议。[结论]生态安全格局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在此基础上控制流域草原畜牧区载畜量,巩固流域农牧区产能优势,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农牧空间管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现状、分布、总量构成及特点,依据适宜性评价原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遥感技术识别诊断黄河源区矿山开发造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状况,以期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实地调研、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矿山露天开采,尤其是煤矿、建筑用砂采场以及煤矸石堆放是造成黄河源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损的主要驱动因素。源区范围内60.40%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持续威胁黄河源区生态安全。(2)矿业开发主要造成黄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受损面积占比51.59%,严重威胁源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3)矿业不合理开发造成黄河干支流两岸10 km范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受损,生态廊道效应减弱。研究结论:在查明黄河源区矿业开发现状特征基础上,识别诊断矿业开发造成源区生态受损和退化状况是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黄河三角洲为例,研究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在土地利用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近20年山东省来东营市的土地利用主导变化过程是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天然草地大量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湿地保护是不利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结论:将景观格局分析法和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结合,可以快速的对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进行定性理解和定量分析,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黄河故道区土地开发整理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境内黄河故道区为例,评价流域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安全.研究方法:生态安全评价法、Delphi经验统计判断法等.研究结果:土地开发整理后,区内10个县的生态不安全因素普遍降低.为相似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整理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土地开发整理后保持了粮食、水利、生境、水土保持等的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图谱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目的:分析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为开展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研究方法: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涨落势图谱分析。研究结果:(1)1990—2018年黄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04%和2.49%;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年均变化率分别为0.15%和0.17%。(2)土地利用转型图谱单元以草地与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为主,广泛分布在除阿拉善中部以外的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空间分布较集中;其次是耕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相互转换,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榆林市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南部以及黄河入海口附近,空间分布集中;(3)两个时序单元内,土地利用涨落势图谱中面积变化最大的均为草地,且上、中、下游地区涨落势图谱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较清晰地展示了黄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特征,能为摸清转型规律、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2年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做出动态评价,并诊断出主要限制性因子。研究方法:运用基于相对熵理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土地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1)12年来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逐渐上升,安全级别由临界安全提高到较安全等级,但目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属于低层次、不稳定的较安全等级,土地生态安全压力还很大。(2)从准则层看,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仍来自质量安全和安全保障两方面,其中土地退化的障碍度越来越大;从指标层看,最大障碍因子经历了由单位面积农林牧副渔产值、水土流失率到土地沙化率的变化。研究结论:基于相对熵权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结果符合陕西省实际。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SPSS、ArcView GIS软件整理、分析黔东南地区各市县近十五年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从林业发展、土地利用等方面对黔东南地区生态变化格局进行研究,并从农业、牧业及国民经济第一、二、三种产业的产值来分析经济发展格局,将黔东南州划分为西南工商业区,西北农牧业区,东部农林业区三个生态经济区,并分别提出各...  相似文献   

19.
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以阿拉善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展西北特色农牧业,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条件,增强西北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西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法]文章对西部农牧业整体分析和阿拉善盟特色农牧资源开发案例剖析。[结果]西北特色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从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体系创新以及完善理论和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合理谋划应对方略。[结论]西北特色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科技构建以生物农牧业和物理农牧业为主体的现代生态农牧业模式,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牧业"发展要求,形成动静脉产业联合体,创新农牧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