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了国际媒体热门话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本无可厚非,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企业并购“好吃未必好消化”,并购谁、怎样并购等细节和技术问题,中国企业心中没数。日韩海外并购教训不得不汲取。其实,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路,不但需要明确的战略和充足的资金,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心急不得。  相似文献   

2.
《对外经贸财会》2005,(4):50-50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了一连串“大手笔”并购行动。然而专家指出,中国企业整体上远未发展到能实施大规模海外并购的阶段,对此不能操之过急。  相似文献   

3.
一个海外并购的时代 在泡沫经济破灭和大公司财务丑闻的双重打击下,全球经济在2002年陷入紧缩的泥潭。但是,在此形势下中国经济却“独树一帜,出人意料”,在投资和外贸两个车轮的推动下,很快走出了颓势,成为全球经济的唯一亮点。 美国第五次并购浪潮悄然退去,全球跨国并购大幅度下降。在中国,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协助企业“走出去”提供许多更加宽松的政策的前提下,却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浪潮。  相似文献   

4.
海外并购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渠道。文章以紫金矿业海外并购为例,分别采取事件研究法与财务研究法对其海外并购的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进行分析。从短期来看,紫金矿业四次并购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呈上升趋势,有利于企业短期经济效益的积累;从长期来看,连续并购后,紫金矿业在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升,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最后对矿业企业海外并购提出合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7-2014年2790起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本文运用Logit模型实证检验影响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因素,并重点探讨了企业所有制对并购成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所有制与海外并购成功率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成功率低;而并购控股比例、东道国产业保护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也会负面影响海外并购,企业并购经验则能显著提升并购成功率。关于与企业所有制相关的交互项检验表明,东道国产业保护水平、经济发展程度的负向调节效应会进一步增强企业所有制对海外并购成功率的负面影响;而企业并购经验、高控股比例的正向调节效应则会减弱企业所有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巍 《北方经贸》2006,(8):23-25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如今中国企业国际化主要表现为“海外并购”的形式,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存在着一些问题。事实证明企业并购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源因素,而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不乐观。虽然中国人力资源的总量多,但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困难。要想缩小中国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并购的影响,中国企业则要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企业并购后人员的整合及并购企业双方的文化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海外并购机遇,许多中国企业欲通过海外并购加速成长壮大.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逆势而上,在海外并购市场上频频出手,金额之大,频率之高,令世界刮目相看.次贷危机下的世界经济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风险,中国企业应理智、冷静、谨慎地对待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8.
创新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较为活跃的组成部分,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与技术的进步,企业的技术创新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的技术创新,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技术既有助于加快我国创新型企业国际化进程,又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差异,海外并购的风险明显高于国内的并购行为。众多的海外并购案例显示,财务风险直接影响创新型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成败。通过选取华为海外并购案例进行研究,总结其海外技术并购成败经验,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创新型企业进行海外技术并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并且向实体经济延伸.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机.截至2009年2月,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并购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金融危机下实施海外并购存在比平时更大的风险,中国企业只有选择好相应的并购策略才能在危机下获得海外并购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跨国并购是指企业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一种海外投资行为。跨国并购不仅能为企业获取海外的资源、技术和管理能力,也能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所以跨国并购直接反映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绩效。但是,海外并购选择的行业和国家对获取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企业实行海外并购行为前应充分考虑并购行业、并购国别特征和趋势,并明确选择的这些行业、国别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目前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第二、第三两个部分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特征和并购特征的驱动因素,第四个部分针对我国目前的海外并购现状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和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海外并购风险控制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海外并购风起云涌,并购数量和交易规模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然而由于海外并购经验的不足以及缺乏相关的国际并购的人才,导致海外并购屡屡受挫。并购交易的达成只是并购的开始,日后的经营管理又会出现中国企业水土不服的现象。有鉴于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积极培养国际化人才,政府应该配合企业做好宣传。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支持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海外并购实施国际化战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海外并购比例逐渐增加。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海外并购不成功的案例,其中盲目定价是主要原因。针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定价的困境,本文梳理总结了海外并购定价的理论与方法,并结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实践,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定价问题,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房地产业进入白银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房地产企业需要主动实施战略调整,尤其在区域选择上,一些大型房地产企业在努力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海外,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拓展业务范围。本文首先对海外并购进行概述,分析我国房地产企业海外并购现状,最后对房地产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我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历史,并简要分析了海外并购特点,分别从并购时机、公司经营战略和目标企业选择、并购风险评估与掌控、并购模式、谈判公关技巧、并购整合、以及与专业咨询团队的合作等七个方面总结了中国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教训,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海外并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关注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并购的同时,我们也要对中国企业开始的海外并购给予关注.本文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后金融危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势头迅猛。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失败的案例。究其原因,主要是“走出去”时缺乏清晰的并购思路,缺乏长远的并购战略规划,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不足。中国企业应从战略高度思考并购,应不断提高动态能力,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改善国有企业占主体的投资结构,加快支持海外并购的金融体系建设,逐步解除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政策壁垒、融资额度、融资利率等多种约束,大力芡展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8.
周文鹏 《现代商业》2014,(8):129-129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正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发展阶段。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也逐渐增多。本文将围绕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找合适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以及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海外"试水"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辛:一方面,遭受各种阻碍和风险,多数企业并购过程一波三折,以致无法完成并购;另一方面,少数企业并购完成之后,由于对整合风险估计不足,导致最终并购失败。因此,海外并购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体系,规避风险、注重整合,减少并购盲目性、提高并购成功率,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地"走出去",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大公司。  相似文献   

20.
融合不同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的第一道门槛,特别是在收购初期业绩不佳的时候,这种困难显得尤为突出。而地域上的距离、语言以及管理理念恰好成了堆积这道门槛的“基石”。在海外拓展、并购达到“白热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家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