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海珍 《西部大开发》2011,(12):114-114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思想发展的最佳形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多动笔,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他们不拘形式地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郭志娟 《魅力中国》2014,(15):120-12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笔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芳 《魅力中国》2009,(5):146-147
本论文从小学作文的教学实际出发,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探索出一条作文教学生活化、个性化、辐射化、评价的多元化的新思路。从作文教学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作文教学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呼唤人文精神,充实学生的作文,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为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展示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贾瑞环 《魅力中国》2010,(15):101-101
小学习作教学历来是师生的一大难题。要突破这一难题,教师要为学生拓宽写作空间,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亲自去体验与感悟,使其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自由表达;并及时捕捉学生情感的变化,激发写作兴趣,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5.
陈西波 《魅力中国》2010,(27):116-1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应是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可是许多学生作文时时常感到生活范围狭窄,无事可记;生活单调枯燥,无情可抒;思想苍白,思维贫乏,无理可议。写作时只得“一读、二记、三抄、四套”,甚至胡乱编造,这怎能文从字顺地写出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6.
李文峰 《魅力中国》2013,(34):121-121
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进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同样的,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口语交际的教学。任何人在社会中生活都离不开口语表达,掌握口语表达技能不仅仅能够增加自己对别人的第一印象,而且容易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从而产生继续交谈下去的可能。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教学工作,这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一种语言表达的技能,而且还教会了学生社会生存的技能。由此可见掌握口语交际技能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针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应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郑俊红 《魅力中国》2013,(13):213-213
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这样以来,解放了老师,也锻炼了学生,实在是两全其美的一件事情。那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胡姗 《魅力中国》2011,(7):136-136
语文是门交流应用性强的学科,“听、说、读、写”是基本要素,也是循序渐进教学的方法。语言表达的好坏再与学生写作文的水平,看他们是不是能顺利的把自己所想所看表达出来。文章好的文章都是在不断的修改中产生的。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梅留平 《魅力中国》2013,(26):129-12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赵小萍 《魅力中国》2013,(19):186-18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思维的重要渠道。然而传统作文的批改,以及学生作文的自改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好自己的作文呢?笔者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发。  相似文献   

11.
宋秋萍 《黑河学刊》2011,(7):124-124
小学的作文,从认识水平,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来说是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作文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所以在小学阶段让学生爱上写作,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丰富小学生写作素材的引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文  王道生 《发展》2007,(12):128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对于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孟丽君 《魅力中国》2009,(12):72-72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和综合能力体现,是培养学生各科能力、素质的基础。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学手段,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注意学生感悟的形成、学生基本素质的积累,并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勤思多练,形成良好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郭生艳 《魅力中国》2011,(21):398-398
初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这种在知识性获得的基础之上,调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原则,也是新形式下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丽嫔 《魅力中国》2013,(32):248-248
“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又通过感悟来促进朗读。  相似文献   

16.
王海兰 《发展》2009,(3):111-111
一、“读改”是基础 学生在完成作文后,教师应提倡学生进行“读改”。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教师听,主要是学生利用已形成的语感,针对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如:漏字、语句不通顺等问题进行修改。这时教师的“听”,只是在学生“读改”过程中起陪衬作用,不用对其听到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王坤 《魅力中国》2014,(17):187-187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师要引领学生到生活中观察,丰富习作素材,在活动中体验。激发写作动机,在实践中感悟.写出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8.
张应萍 《魅力中国》2010,(16):241-24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对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较完整地进行讲述,会与别人交流。因此,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就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孟样华 《魅力中国》2011,(10):69-69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倍感作文教学的艰辛和困难。初中生疏于写作,害怕写作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感到生活平常,无东西可写,或心中有话不知道从何说起。每次写作不是随心草就,就是应付了事,或者抄写书报,哗众取宠,真正能够写出点内容.写出点文采的实在很少。事实上学生心中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难就难在不知道如何去发掘。怎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变老师“逼”我写,为我要自己写;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让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敢于表达,并且有创意有个性地去表达呢?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作文教学的理解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并且感悟、获取、愉悦.然而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愿意自己读,总希望听老师讲,而且缺少感悟,较少获得,产生不了阅读的愉悦和冲动,不能很好地实现个性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和学生互动,以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