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后十余年.我国经济能否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的支撑.取决于近几年城市兴起的消费热点能否尽快有效顺利地转换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挑战,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型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文章指出,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实现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制度性障碍,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强化国内需求增长的能力,我国经济今后需靠国内民间消费的增长来带动.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需求得不到适度增长,经济就难以回升,刺激消费是促进当前经济回升的重中之重。一、消费热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目前,消费市场相对疲软的背后,实际上正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我国国民经济正处于一个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结构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消费领域正酝酿着新的消费热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4.
黄耀樟 《现代商业》2020,(12):70-71
当前我国经济主要是由投资、内需和出口三个方面共同支撑,在投资与出口同时下降的情况下,只有提升内需,促进我国国民消费,才能够有效稳定GDP,这也是我国政府今年提出"以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让百姓受益"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背景原因。互联网金融自2013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从而促进消费升级与新消费的增长。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消费升级,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从而有效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使得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并有效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促进产业升级,使得我国经济模式由粗放型向高质高效型转变。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全球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出口增速趋缓、投资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现实途径。一、前景良好,新的消费热点增势强劲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6.
能源消费的增长常被作为判断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相关性减弱,为了探究中国各区域间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真正呈现脱钩趋势,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考察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构建基于区域差异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耗的影响更显著,经济发展刺激传统能源消费;中部地区处于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过程中;相对煤炭消耗,东部地区电力消耗受经济增长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决定生产再到“消费决定需求,需求引导生产,消费升级加快”,呈现出国内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特征。我国是全球消费比较活跃的市场之一1.实物消费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总量和总额也极大地增长。自1  相似文献   

8.
郝治军 《新财富》2010,(3):20-21
消费金融公司的获批,有望带动消费金融的总量与结构的全面提升,深刻影响中国的信用文化与消费理念,从而促进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经济深化改革、增长模式加快转变的背景下,旅游消费近几年成为国内消费的热点和亮点,探索我国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经济议题。在国内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4-2012年国内旅游消费、GDP的时间序列和其他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实证研究了国内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在加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旅游消费仍对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弹性,但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旅游消费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炼成 《消费经济》2001,17(5):64-64,F004
改革20多年来,我国已从计划经济条件下供给主导型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主导型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消费及消费经济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政府和经济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刘光杰  刘峻 《消费经济》2006,22(5):41-43,70
消费是一种社会经济行为,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政策的制约,也受社会文化和道德水平的制约。创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实现科学消费,是建立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是科学消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着挤出效应、挤入效应。本文在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引入凯恩斯主义中的当期绝对可支配收入研究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可支配收入占比之间存在阶段性的协整关系,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加强的挤出效应;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共生,互为Granger因果;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开始为挤入,后为更强挤出。如果在新经济增长阶段中国政府消费职能从推动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产品过渡,中国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作用也将从挤出变为挤入。  相似文献   

13.
论低碳消费发展与扩大消费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消费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人们购买并消费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减少浪费的一种节约型消费模式.发展低碳消费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矛盾,其契合点是低碳消费品或服务,它们统一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品市场,需要强化低碳产品认证,促进政府绿色采购,引导居民低碳消费;促进低碳消费有效供给,提高居民低碳消费能力;强化低碳产品市场监管,推行“碳足迹”标识制度;规范旧货市场管理,完善废旧物品回收体系.  相似文献   

14.
消费环境与和谐消费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消费环境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对社会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当前,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构建和谐、优美的消费环境,就要端正价值导向,树立环境友好的理念;要切实构建保护消费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和节约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要加速调整产业结构;要采取经济的、法律的乃至行政的有效手段治理消费环境;要加强消费环境的教育。文章最后还谈到了学科建设问题,认为应该恢复消费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5.
何炼成  王雯婧 《消费经济》2007,23(6):16-17,28
2007年11月25-26日,全国第十一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会议由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会议的主题为"消费和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八十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交论文近百篇。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下一期续登)。  相似文献   

16.
《消费经济》杂志创刊20周年之际,我首先想到的是,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难道不是吗?在市场经济改革前,人们只有凭计划票证获得最低生理需要的消费权利,那还有人们去研究消费从而建立一门消费经济学、创办一份《消费经济》杂志的必要吗?还需要我们去探讨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消费市场、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者保护、消费文化、消费环境和消费力等一系列消费问题吗?只有转向市场经济了,只有社会财富丰富了,才需要我们开展消费研究和建立消费经济学。记得几年前,我在当时的…  相似文献   

17.
18.
田堃  田银华 《消费经济》2006,22(6):12-15
消费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投资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居民消费迟迟没有提升的动静。单纯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本文通过对我国消费率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以消费信息成本为核心的理论模型,指出要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降低居民消费信息成本,政府应从构建信息平台入手,加快市场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为了刺激消费的增长实施了各种宏观政策,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消费结构升级受阻,消费需求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国外实践表明,完善、发达的消费信贷体系能有效地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当前我国应参照国外有益经验,加快发展消费信贷,以使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一、消费结构与消费信贷居民的各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额的比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构成居民的消费结构。根据居民消费层次的发展,一般可分为生存消费、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三个层次。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  相似文献   

20.
论消费监督     
余颂 《消费经济》2002,18(2):59-61
一、加强消费监督的必要性 消费监督就是国家或政府的职能机构、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以国家和地方制定、颁布的消费政策、计划、法律、规章、制度、指示和命令以及社会公德等为衡量准则,对消费领域中的各种事务活动和消费行为所进行的监视、检查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