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符加林  王炳志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2):24-27
声誉本质是一种隐性契约,它传递了行为主体的行为偏好的信息,这种信息对博弈参与人的策略选择有导向作用,产生声誉效应.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不能确定地方政府行为的真实动机,地方政府就有违规圈占耕地等机会主义倾向.基于声誉效应理论,文章认为中央政府声誉影响着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中央政府声誉越高,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就会越少,从而土地监控的效果就会越好.  相似文献   

2.
宋健 《湖北经济管理》2014,(23):138-140
本文用2009-2013年A股上市的887只股票,研究了承销商声誉、需求、政府管制和其他发行特征等因素对IPO抑价的影响,发现需求对IPO抑价的影响最大,需求越大,IPO抑价率也越高,承销商声誉几乎不显著,政府管制显著,且有正向的影响.其他的发行特征表明:发行价格越低,IPO抑价率越高,承销商选择认购也会提升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3.
证券管制效率与声誉缺失:一个基于博弈框架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热 《南开经济研究》2005,(4):81-86,94
证券市场管制效率问题,可以从“上市公司—投资者博弈”这一常常为学术界所忽视的视角中取得一定的理论解答。本文发展了一个无限期重复模型和一个简化的KMRW声誉模型,从上市公司声誉缺失角度入手,认为声誉的建立与维持对于证券市场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证券管制政策能否有效的有力指针。并且,由于投资者投资心理作用以及博弈双方局中的战略特征,声誉一旦缺失很难重建,管制当局有必要在教育投资者以及建立企业声誉测量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声誉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有声誉理论对企业家声誉的研究远未成熟。为此,本文简述了声誉理论的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家声誉结构和企业家声誉驱动机制的认识发展进行了综述和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企业家声誉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探索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声誉问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但却一直比较缺少正式的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问题,声誉理论的发展为此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尝试对商业银行声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回答"为什么商业银行需要声誉、商业银行声誉如何形成及变化和声誉视角下的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监管的分析"等问题为主线,建立商业银行声誉形成、作用、影响因素等的分析框架,并落脚于对现实经济中商业银行声誉视角的风险管理分析,进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新思路——基于声誉管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何宏金 《特区经济》2006,(11):252-253
良好的声誉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它能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由于缺乏必要的声誉管理意识和措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此,本文通过对企业声誉、声誉管理及企业声誉管理重要性的阐述,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声誉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对中小企业如何加强声誉管理,实现声誉管理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松林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9):92-94
企业声誉的评价是企业声誉管理的基础工作.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观点,分析了企业声誉的特点,论证了企业声誉评价的价值,重点讨论了企业声誉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周期和评价方式等,最后讨论了这个体系在企业自身声誉建设规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海冰 《开放导报》2006,(1):98-100
本文试图通过非对称信息博弈理论的思想说明,在转型经济背景及大部分国有企业的预期业绩缺乏吸引力的条件下,要发展证券市场,政府必须在初期通过隐性制度的形式,承诺投资者一定的投资收益率,而这种隐性承诺制度主要是靠声誉机制维系;但是,随着完成上市的国有企业数量增多和市场规模的扩大,政府兑现其承诺的潜在利益降低,成本却在急剧扩大,最终到达某一临界时点,政府将背弃其承诺,逐步撤销其对投资收益率的控制;在政府隐性承诺撤销的情况下,市场必将陷入一段长时期的低迷。  相似文献   

9.
田新国 《北方经济》2010,(16):50-51
企业声誉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之一,也是企业成功的最重要驱动因素之一。本文对企业声誉的定义、企业声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和我国企业声誉管理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声誉的好坏,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并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有重要的影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声誉管理意识和措施,致使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声誉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从对企业出资者、企业运营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小企业声誉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邝金丽 《特区经济》2007,(7):171-172
文章从市场细分、知名度打造、美誉度提升、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和品牌传播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国内旅行社品牌营销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周骏宇 《特区经济》2006,(11):47-48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关系网的社会资本特征、关系网的投入产出、关系网运作的声誉机制、回报机制、扩散机制、关系网存在盛行的经济史渊源及现实公共资源诱因、体制效率诱因等、并阐述了关系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及主要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3.
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常州地方文化享誉全国,常州的高职院校在传承创新常州地方文化中地位重要,应从教育、科研、辐射等多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在促进常州地方文化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Atlanta ha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a city of opportunity for blacks. However, in Atlanta, as well as in other cities across the nation, the nexus of racism and economic discrimination has resulted in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housing status of blacks and whites. This article examines racial disparities in the Atlanta housing market. It begins by tracing recent trends in the Atlanta-area economy and by provid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local housing market. It then discusses the roles of the federal Home Mortgage Disclosure Act of 1975 and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 of 1977 in the efforts of local groups to reduce racial disparities in the housing market. The final section discusses recent local developments that might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the housing status of black Atlantans.  相似文献   

15.
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顾客衡量企业声誉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社会化媒体下,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作用日趋明显。文章从网络舆情演化视角出发,分析了产品质量舆情对企业网络声誉的影响,建立了顾客感知的产品质量舆情与企业网络声誉的关系,基于两者间的相关性,以天涯论坛为例运用产品质量舆情量化了企业网络声誉值。结果显示,运用产品质量舆情的时间衰减特性、帖文内容影响分布、舆情演化高潮期等特性比仅仅依靠帖文数量测度企业网络声誉更具有合理性,为企业提升企业网络声誉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Chesbrough提出的开放式创新基础上,文章运用高技术产业1998—2008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内部和外部获取途径对我国本土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研发、国外技术引进、出口学习效应、用户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DI技术溢出在激励企业创新的同时,也存在负面效应;购买国内技术并没有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了若干加快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 firm reputation is well developed, few empirical studies exist that quantify the importance of reputation effects.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impact on price of current product quality and reputation using data from the market for Bordeaux wine. A model is proposed in which price is a function of current quality and expected quality, where the latter depends on reputation. Equations determining price and expected quality are estimated jointly.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that the price premium associated with a better reputation far exceeds that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s in current quality. The impact of reputation on price is disaggregated into individual firm and collective (or group) reputation effects,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magnitude of these effect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types of reputation are important, and that in general, the market values collective reputation indicators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useful predictors of product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