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都市圈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都市圈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型空间组织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结合哈尔滨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未来空间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都市圈的呼声越来越高。都市圈作为区域空间组织的一种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将都市圈理论中使用频率较高且易混淆的三个概念(都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群)进行系统回顾和比较分析,总结出都市圈常见特征、范围界定标准及形成的影响因素,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对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拓展都市圈理论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宗伟 《经济师》2006,(3):50-51
对于知识分子的界定是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立论基础。文章就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作一归纳和分类。文章分析了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界定,将其分为五种形式,分别是:侧重于从社会角色的角度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从社会职能方面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从阶级属性的角度作出的界定、侧重于与专业性的关系作出的界定、从场域的角度作出的界定。  相似文献   

4.
西方学者关于"经济霸权"的不同界定中,"能力"和"支配"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荷兰、英国和美国被一致认为是自公元1500年以来历史上出现的三个世界经济霸权国家。关于"经济霸权国家的更迭",西方学者的理论可分为单因素决定论和多因素决定论。从经济学的视角,更迭问题实质上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因此,经济霸权国家更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取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刘祥成 《经济师》2005,(11):33-33
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否应遵循一定的次序,中外学者存在很多理论上的争论。文章通过对中外学者三种观点的争论的分析,认为资本项目可兑换遵循内部次序的观点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在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方面,都市圈是优于城市群的.而中原城市群建设直接针对核心增长极的最终目标,又与远期的郑州都市圈是一致的.比较研究证明,郑州都市圈不仅符合日本对都市圈范围的标准界定,而且与东京都市圈的空间结构非常相似;郑州都市圈在区位、经济实力、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国家和河南省两个方面的有关政策支持,更证明了郑州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郑州都市圈的建设,也为郑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7.
立足武汉都市圈,引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作为比较对象,运用分形理论,从容量分维、覆盖程度、节点关联性三个方面多尺度比较分析了四大都市圈城乡路网的分形特征及其差异:城乡路网分布密度普遍形成中心—外围梯度衰减趋势,圈际城乡路网分形发育程度存在一定结构性差异,其中双核都市圈分维受测算中心变化影响不大,而多核都市圈分维测算受测度中心和城乡体系影响,表现异常;圈际路网线路覆盖度空间差异较显著,呈现一定的沿海向内陆的地带分异,且受圈域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交流强度影响明显,发育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空间共轭关系;都市圈城乡节点关联比较松散,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同时,空间尺度和城镇建制对城乡路网节点关联维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习惯法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者们基于自己对习惯法概念的理解提出了诸多不尽相同的界定观点。本文将学界关于习惯法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分为"国家法说"和"社会规范说",并通过对这两类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后提出自己的倾向性观点,即应站在国家法立场上界定习惯法概念。  相似文献   

9.
我国三大都市圈创新要素配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都市圈创新要素进行界定并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创新要素配置现状与都市圈内部联系强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从技术要素、人力资本要素和资金要素等方面分别对三大都市圈创新要素的配置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了三大都市圈在创新要素配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家族企业是近年来中外学者开始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然而中外学者们大多将研究重心置于对这种企业组织的合理性及其管理效率的论证上,往往忽视了严密界定家族企业的定义,通常认为家族企业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都归家族所有的企业.但这种认识过于笼统.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界定这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在严密性上对其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陆树启  陆玉麒  侯立春 《经济地理》2006,26(6):919-921,925
根据空间结构理论,运用空间作用原理,以江苏省新沂市为研究样本,对影响县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作了初步研究。指出新沂由于远离经济核心城市、并处于徐连双核结构的中点是其发展滞后的空间方面的客观原因,并提出实施“T”字型开发战略、构建宿新双核结构和新沂中心城市圈等有利于新沂及其邻近地区的空间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非农业人口为测度指标,运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常用分析方法———城市首位度及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对"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描述"一小时经济圈"城市规模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遥感影像和城市建成区图,运用GIS分析技术,以淮安市主城区为例,对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淮安主城区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特征,1965年以前,城市扩展缓慢,以北向、西北向扩展为主,1965—1979年,扩展规模较小,以西南向扩展为主,1979—1995年,扩展速度开始加快,以西北向、西南向为扩展的主导方向,1995年以后,城市空间加速扩展,以东向、东南向扩展为主。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可概括为扇翼缓慢扩展型、圈层式扩展型和扇翼快速扩展型三种类型。淮安主城区形态经历了由星形向块状演变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趋圆性特点,城市空间扩展的阶段性与各向异性对外部形态的演变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休闲产业合理规模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分析了作为特殊地域单元的城市休闲产业合理规模的内涵,指出其合理性可以通过它与国民经济协调状况、内部结构协调状况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测度进行反映;进而设计了“总量适合度”、“内部协调度”和“高度化程度”三个评价数学模型;最后根据上述数学模型提出了发展城市休闲产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地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陶伟  戴光全  吴霞 《经济地理》2002,22(4):487-491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研究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苏州作为国务际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代。更重要的是,苏州拥有先后两批申报成功的的世界遗产项目--拙政园等九处苏州古典园林,这使得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又呈现出了特有的规律。本文在分析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节点、通道和域面要素的基本上,提出整合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两个途径:整体整合与核心整合,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考察了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及其影响因素。近年来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不断增加,人口流动之后推迟了初婚年龄。实证结果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特征表现为男高女低、农业户口低于非农业户口、少数民族高于汉族的特点,且随着自身和配偶教育程度提高而推迟;新生代流动人口跨省通婚的,其初婚年龄高于省内通婚的。在就业特征方面表现为经济能力较强者可能会比经济能力差者初婚年龄来得低。此外,乡城流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更多受通婚圈、配偶教育等社会融合因素的影响,而城城流动的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多受自身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虚拟团队的关键活动与其演进的主要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元林  赵光洲  缪彬 《生产力研究》2007,19(22):140-142
虚拟团队作为一种崭新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引起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文章在阐述虚拟团队涵义的基础上,依据生命周期模型,探讨了虚拟团队的五个关键活动及主要的演进阶段。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城市青年的地域通婚圈作了研究。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城市未婚青年意愿通婚圈和初婚青年现实通婚圈的扩大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城市独生子女的通婚圈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小,但通婚圈不会因兄弟姐妹数量的增加而扩大。从通婚圈角度看,"二孩生育"政策应该成为我国生育政策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9.
基于体验经济背景的城市休闲产业集群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强 《现代财经》2008,28(2):46-49
本文从体验经济视角寻求休闲需求产生与发展的理论根源,分析体验经济背景下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特征,认为产业集群组织模式是城市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重点探讨了休闲产业集群的增长极效应及其构建理念,并提出基于体验经济的城市休闲产业集群构建要素.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业结构的演变在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极为显著。本文从时空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在时间上演进迅速;空间上圈层结构明显;工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改善。在变动机制上,政策、决策因素,资金的积累以及城市的扩散等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演变。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丰富资源,提高结构层次,加强规划力度,保护生态环境,以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