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的教训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又一次重要调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共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西部开发,即“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这两次西部开发是以地区均衡发展或国防需要为宗旨。建国初期,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一五”时期工业建设重点转向内地;“三线”建设时期,为了国防安排的限额以上项目有68%分布在内地,投资额有48%投到了内地,其中“三线”地区1投资额占投资总额的30%以上。两次西部开发的基本方式,一是在内地投资新建,一是沿海地区老企业向内地搬迁。其中“三线…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前,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下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以平衡为目的、以投资向内地倾斜为手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开放度的提高,区域经济利益的作用逐渐增强,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也日益扩大,区域经济发展逐步转为以发展沿海经济为主的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实施手段的这  相似文献   

3.
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杨开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如何在全国统一市场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快沿江以外的内地、特别是其中最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是...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各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东部地区面向太平洋和西部地区深入欧亚大陆内陆深处的陆海分布的自然地理格局,迎合国际产业大尺度向东亚特别是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空间转移的趋势,使中国向沿海倾斜、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实现了从内陆发展为主向沿海发展为主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腾飞.进入21世纪,“三大地带”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形成了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阶梯形态分布格局,客观上要求各区域发挥优势,缩小差距,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也具备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不可避免地迎来转型时期,砥砺多年的“4+3战略”日臻成熟,同时以经济发达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为导向制定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进入发力期,促进协调发展成为区域发展转型的基本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统领性战略.  相似文献   

5.
中央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构想,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带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国家决定实行西部大开发,促使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中央从全国大局出发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由于考虑西部与其他区域环境上的差距,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上决定实行五十年的发展政策。针对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环境较差的现状,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为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6.
1999-2005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活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缩小我国沿海和内地的差距,是我国区域发展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又相继实施了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但这些战略的实施,始终无法使内地的经济赶超东部。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沿海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是其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内地由于工业结构调整的被动性以及不适当的专业化,限制了其工业的增长。内地经济要赶超沿海,必须采取新的思路,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这是振兴内地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国有工业企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从全球产业发展趋向和布局出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转化.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国有工业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土地面积占全国70%,人口占全国近30%的西部地区,面对客观存在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如何制定发展战略,奋起直追?本文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思考讨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政策因素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寻求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与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在地区发展战略上,中央政府实行的是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对东部沿海地区在计划、投资、财税、信贷、外贸等方面的政策集中倾斜。它在推动全国宏观经济效益提高和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客观上也拉大了东西部发展差距。众所周知,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得到一定释放,区域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就在这一令人鼓舞的局面下,东西部发展差距却有所扩大。尤其引人关注的是,80年代末以来,在全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又有所加剧。如从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来看,“七五”时期东西部增长速度分别为14.3%和10.9%,相差3.4个百分点,“八  相似文献   

10.
增长极理论的非均衡发展观与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增长极理论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由落后状态向某种发达状态过渡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形式,而平衡发展则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要求和所达到的结果.为解决非均衡发展所造成的区域差距悬殊的问题,增长极理论主张用战略性区域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即在落后的边缘区域构建新的"诱导性"增长极.许多国家正是运用增长极理论这一政策主张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在加快落后地区开发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对我国解决中、西部与东部的区域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当前应加快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战略高度统筹中、西部发展,按着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原则,分区域确定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四大增长极作为中、西部区域增长极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依然实行沿海率先推进,再由沿海向内地逐层递推;还是国家大幅度修正其投资倾斜度,大规模增加对内地的投入,使内地迅速赶超沿海。这两种实际上都是片面发展的抉择。 (一)“梯度推移论”和“反梯度论”两种抉择的局限性 根据梯度推移论的观点,依技术经济水平的高低,我国分为发达的东部、欠发达的中部和不发达的西部三个地带,即三个大的梯度。据此,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由东部向中  相似文献   

12.
衡 阳是我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称为“弹性”地区,又地处湖南经济发展“五区一廊”的中部,衡阳的经济发展和工业的振兴对整个湖南的经济发展和全国的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衡阳工业又是衡阳市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它的发展对衡阳市整个经济发展起着支柱作用。因此,工业的振兴是强市的根本。衡阳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振兴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确立名牌战略,提倡名牌效应,要围绕名牌大做文章。 一、依托名牌效应创造群体优势 企业是生产名牌产品的母体。政府应重点扶持企业发展名牌产品战略。衡阳要根据工业企业的具体情…  相似文献   

13.
西部正在朝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前进。自从国家制定了经济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正在逐年加快。西部地区的能源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在相当多领域中的人才优势正随着交通、通讯的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渐发挥出来,西部地区的资源正在就地转化为商品走向全国以至更多地走向国际大市场。人们已经注意到这种趋势,一些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早已开始在西部地区投入并取得了成功。例如中国包装总公司控股的华西包装集团、万事达公司等都地处西部,他们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西部的“绿洲”。另外还有成都的瓦楞…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加速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战略,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则是“梯度推进”与“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区域发展既要坚持梯度推进,又要重视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又要重视“点轴”开发,既要考虑区域分工,又要重视特色产业的培育。西部大开发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采取过两种战略和布局。50~70年代,区域平衡发展的战略居主导地位,并按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大区布局经济。80年代,区域倾斜发展的战略居主导地位,并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布局经济。从实践的情况看,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路子,强调加快内地发展以逐步消除沿海和内地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现重大的转折,形成了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支柱的区域经济理论,特别是梯度推移理论影响巨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被提出并开始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8.
合理调整地区结构,加快中、西部包装工业的发展丁元,周树高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经济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国家政策倾斜和主观努力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拉大。“八五”期间,...  相似文献   

19.
日前,国务院召开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会议指出,西部地区仍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重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胜新兴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20.
一、对原有战略的反思 在整个80年代,中国区域布局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明显地向东部倾斜。这种地域倾斜的发展政策是建立在“梯度发展理论”之上的。在80年代初期,人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地带,形成一种梯度发展态势;中国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应当在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梯度基础上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梯度差的经济势能,首先改造东部地带的老工业基地,带动中部地带的发展和西部地带的开发,采取有重点、多层次、呈阶梯状的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