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推动中国金融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将日趋加快。在国际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十分发达。中国只能加快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步伐,利用金融创新,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企业的业务创新步伐逐步加快,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占比和风险也日益加大,面对股票、期权等一系列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非常需要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衍生产品会计核算理论来指导、规范各项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本文在此对传统会计理论与IASC会计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金融衍生产品会计的作用,并提出加快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分业经营制度下,中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受制度障碍,主体缺乏创新动力,市场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深化基础产品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审慎发展衍生产品市场是中国金融产品创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是重视金融产品创新。7月21日以前,各行的外汇金融衍生产品主要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8月2日央行允许开办不涉及利率互换人民币与外币间的掉期业务后,银行应尽快推出以人民币为基准货币的金融衍生产品。各行原有的外汇衍生产品一般要通过美元做一个汇率转换,增加企业成本。通过人民币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方面满足企业锁定汇率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能充分反映市场上人民币供求关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外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发达金融市场最为活跃的重要市场之一.我国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汇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急为迫切的要求.本文在对广西外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实例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广西外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广西涉外经济、金融间的关系,探讨了目前制约外汇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市场基础建设、创新外汇金融衍生产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融衍生产品是在金融基础工具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基础上派生而来的,主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品种。近年来,金融衍生产品一直是国际金融界引人注目的焦点。由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导致的风波不断发生,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的巨额亏损以及一直以经营衍生产品交易著称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1998年出现43亿美元亏损导致的濒临破产。更加引起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关注。在我国1995年也发生过万国证券公司炒作国债期货交易损失达10亿元人民币事件,使我国政府当年关闭了国债期货市场,使这一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新生事物出生不久便夭折。一系列交易风波使国际社会对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愈加重视,但衍生产品的交易并没有因此停止,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操作工具的对冲基金组织日渐活跃。随着我国加入WTO步  相似文献   

7.
操作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中的核心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延超 《深交所》2007,(7):53-5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成为金融发展和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衍生产品品种层出不穷,成为了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企业的业务创新步伐逐步加快,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占比和风险也日益加大,面对股票、期权等一系列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非常需要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衍生产品会计核算理论指导、规范各项金融衍生产品业务。通过对传统会计理论与IASC会计理论的比较分析,提出加快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人们对金融产品创新心有余悸。在我国,一些新出现的金融衍生产品让人们心惊不已,如一些香港投行机构在内地推销一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少国内民营企业家把几十年的心血都赔得一干二  相似文献   

10.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2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商品交易所推出包括英镑、法国法郎、日元、加元和瑞士法郎等六种外汇期货合约以来,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交易品种迅速增加,据国际金融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衍生产品已高达1200多种,这些衍生产品在原生金融产品基础上组合再组合,衍生再衍生,形成了全球巨大的衍生产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条件下,中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存在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必要与可能。从战略步骤看,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必须政府导向,立法先行,严密论证,构建统一的运作架构,建立一流的市场文化,加快金融创新并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董如楠 《时代金融》2013,(24):146-147
在当今21世纪,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在介绍衍生产品发展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主要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来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最新发展趋势。国际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美国衍生产品发展趋于稳健,场外交易的衍生产品发展迅速,交易电子化飞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中国衍生品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金融衍生产品监管进一步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国际化加快。  相似文献   

13.
金融衍生品监管:挑战与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晗 《上海金融》2004,(7):27-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金融衍生产品的迅速发展已经给传统金融监管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监管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参与程度正日益加深.因此.探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投资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规避风险和价格发现功能,无论时一个国家经济和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风险.那么在经历过金融海啸后,中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银行要继续开展金融衍生业务应该如何控制其风险,又如何实现营销模式创新呢?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制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收现状,比较了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的税收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从三方面完善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税制: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金融衍生产品税收制度;降低签发和交易环节税负;完善所得环节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6.
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监管机构对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也不断创新,2010年,"中国版CDS",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在银行间市场推出,这是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发展,未来必将成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金融衍生产品的含义入手,逐步分析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者,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企业在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信用衍生产品自问世以来在分散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完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本次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的发展特点,肯定了基础信用衍生产品对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国应推动金融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8.
美国自1999年以来,取消了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限制,这刺激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全球金融资产呈现了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但当次贷危机像核武器一样炸毁了全球金融体系时,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这些经过无数包装打扮出来的创新产品,竟然能在全球的金融市场上畅行无阻,华尔街的精英以及各国的金融才俊,竟然对其中的风险视而不见,金融衍生交易的风险监管是否需要及如何变革和完善,究竟在金融市场和产品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提升监管能力,成为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初昌雄 《新金融》2009,(12):43-46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向全球扩散,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对危机的扩散和演变起到了助推器和放大器的作用。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既要吸取危机的教训,同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鼓励金融创新、完善有关场外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监管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的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20.
《上海金融》2006,(4):1-1
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金融工具,其价值依附于其他更基本的标的变量。其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但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几个世纪,相对成熟。2005年12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透露,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将很快推出,表明加快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金融创新改革的新目标。金融衍生产品主要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在国际上能够得到迅猛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