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互动性关系,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应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山东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县域经济与农民转移就业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仍需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最坚实的力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中都会遇到的共有现象,是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新常态经济的提出,同时各种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选择的聚集与碰撞,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更是涌现出大量深层次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数量有限,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过量的农村劳动力如无法得到有效的转移和安置,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阻碍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就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给出现实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近年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非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由2003年的21.7%上升到2004年的26.8%,提高了5.1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以来,与全国性的农村工业化同步,吕梁地区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流动转移,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工业及其他大城市非农产业部门转移,而且转移的总量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认真研究分析并着力解决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加快吕梁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对重庆的调研表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偏低和现行的土地营理政策等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采取完善农民工外出就业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现行土地流转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以及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涛  宋德勇 《南方经济》2006,94(8):77-84
通过引入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本文提出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任何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这一过程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所带来就业结构变动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现代经济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会减少单位土地劳动力的绝对量,更重要的可以减少过剩在农业内部的滞存量,减少制约土地集中使用的因素,有利于今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无形而巨大的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发展了农村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满足了非农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富余劳动力承载能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也将是今后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中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并分成两个子样本,对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就越强。  相似文献   

11.
马昊  董杨  都沙 《特区经济》2006,(12):247-249
重庆传统部门劳动力数量多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转移速度变缓,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制度工资的提高推迟了转折的拐点出现,最终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在劳动力转移中呈现倒“U”型趋势。为此,我们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积极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有序发展,以期为加快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2.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凸显了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问题的紧迫性。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线入手,对加快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措施进行初步探索,为促进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3.
胡华文 《重庆经济》2004,(4):16-17,24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目前还存在一些缺陷,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健康有序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障碍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凤英 《特区经济》2006,(5):118-120
在分析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效应基础上,剖析了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进而提出了加快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了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总量巨大,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由1987年的4414%,增加到2005年的52.5%,与全国逐年呈下降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有,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增强,以就地转移为主。2005年末,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为3714%,辽宁省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就地转移占已转移总量的79.6%.异地转移仅占2014%。[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就地就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凯 《广西经济》2007,(3):42-43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关键又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化水平。广西是一个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农业省(区),现有总人口4925万,其中农业人口3984万,农村劳动力2275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并转移就业,为加快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民工荒"的进一步加剧,"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都迫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本文拟从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比中,试图探索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邓宗兵 《重庆经济》2004,(6):32-35,37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问题,还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确为“建设长江经济中心”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与其它地区相比,平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独有的特点。近年来,平凉市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于本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之路,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