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影子银行内生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资产与负债相互交叉渗透,在会计账户之间形成风险传导,从而成为系统性风险发生和传染的重要渠道。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2010—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账户风险传导为基础,分析了影子银行部门的风险生成机理,测度了影子银行风险程度,在此基础上厘清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做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治理,根本上要加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及时识别、管理与隔离影子银行风险,建立一套适度、完整、有效的影子银行审慎监管框架,构建包含影子银行的广义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沿革、风险表现及国际监管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子银行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揭示了影子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稳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证明传统的微观审慎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体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足以实现其既定目标.需要找寻更为适用的政策框架,拓展监管边界,加强跨业维度宏观审慎是其中的重要方向。本文梳理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与发展沿革。总结了影子银行体系所引发风险的表现特征.总结了危机后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讨论进展.并就加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影子银行的市场功能、表现形式、业务特征、监管属性等四个特征,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概念以及国内外影子银行的区别,并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和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宏观调控与金融稳定的不利影响。在理清学界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误解后,本文提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将更多的影子银行纳入到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以加强信息披露,并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具体形式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鹏 《新金融》2017,(6):48-52
监管套利是我国影子银行过度膨胀的重要诱因。金融机构通过横向交叉套利和纵向资本套利达到了规避资本充足性监管、绕开信贷规模限制、逃避流动性约束和弱化存款准备金限制等目的。为遏制影子银行监管套利活动,本文建议在资本监管中引入预先承诺制,建立资本充足性区间管理的弹性机制,强化影子银行业务的微观审慎监管,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尽快从机构监管过渡到功能监管。  相似文献   

5.
杜晓旭 《时代金融》2012,(18):53+55
文章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归纳了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影子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期,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还在初级阶段。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主要表现出融资职能,在我国主要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及一些民间借贷性质的变异式影子银行等形式。由于影子银行在监管上几乎处于真空地带,因此文章在归纳了目前银监会对于影子银行采取的措施后,又对未来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强调要使影子银行"无影化",加强金融各个产业融合后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6.
杜晓旭 《云南金融》2012,(6X):53-53
文章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归纳了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影子银行在我国还处于萌芽期,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还在初级阶段。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主要表现出融资职能,在我国主要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及一些民间借贷性质的变异式影子银行等形式。由于影子银行在监管上几乎处于真空地带,因此文章在归纳了目前银监会对于影子银行采取的措施后,又对未来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强调要使影子银行"无影化",加强金融各个产业融合后的宏观审慎监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对安徽省铜陵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调查分析,指出影子银行发展主要存在经营不规范、风险管理不足和内控机制薄弱等问题,影子银行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向正规金融体系的传递金融风险以及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应从探索建立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外部监管、加强影子银行体系与正规金融体系的风险隔离以及完善自身内控风险管理四方面防控影子银行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正规金融发展不足,但也可能放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悖于宏观审慎原则。本文以《资管新规》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选择2015-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检验影子银行监管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影子银行监管优化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机制检验发现,影子银行监管优化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降低投资风险,进而促进企业创新,支持了“影子银行风险观”假说;异质性检验发现,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创新密集度和治理水平低的企业,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影子银行发展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本文不仅证实《资管新规》政策监管有效,还揭开了降低影子银行风险在微观企业创新层面的价值,为国家贯彻落实宏观审慎目标、引导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舒洛建 《征信》2014,32(11)
影子银行一方面满足了社会上日益增多的闲置资金对高收益的追逐,另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但由于其利率较高、杠杆率较高及监管空白等原因,影子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风险.要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增强影子银行相关产品透明度,削除利率双轨制,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旨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成为欧美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对我国而言,随着跨境贸易投资活动规模持续扩大,开展对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的研究和分析,对外汇资金流动的有效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外汇局在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定位和具体目标,阐释外汇局实施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提出适合我国银行外汇收支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宏观审慎监管: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由来已久。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坚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在对境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推进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对我国银行监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然而社会融资总量却居高不下,其中影子银行起了关键作用,由于整个影子银行体系处在监管盲区,给我国金融体系埋下了极大隐患。影子银行会引致什么风险以及如何充分识别风险,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规避、分散与化解对策,是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范应胜 《时代金融》2014,(11):250-251,257
当前,影子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促进融资,活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表外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加大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对传导货币政策、落实宏观调控措施,执行宏观审慎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然而,国内对于影子银行及其风险程度的认识却相对不足。本文在对区域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影子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规范影子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在现有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银行业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提出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梳理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创新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等角度,对如何在遵循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发挥银行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发展之势,其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逐步提高,影子银行在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同时,蕴含于其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指出两者的关联发展不仅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而且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经济泡沫化。为此,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发展之势,其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逐步提高,影子银行在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同时,蕴含于其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指出两者的关联发展不仅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而且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经济泡沫化。为此,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呈快速发展之势,其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逐步提高,影子银行在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同时,蕴含于其中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本文探讨了影子银行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相互关系,指出两者的关联发展不仅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而且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经济泡沫化.为此,要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9.
李娅  翟坤 《中国财政》2012,(7):69-71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有分析指出藏匿在危机背后的推手之一是影子银行。那么,什么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会引致什么风险,如何充分识别风险,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规避、分散与化解对策,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影子银行的内涵、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在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银行部门的资金来源继续保持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较低。对于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需建立综合宏观审慎框架以衡量并管理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亟需明确对于影子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等机构的监管法规以防范和管理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