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着国内竞争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加之家族企业先天条件的不足、相关外部环境的欠缺和扭曲,使得其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企业风险日益突出。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了上市家族企业特有的公司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股东价值导向的公司治理不是最优的治理模式。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在新的导向下,“平坦”的管理者补偿计划,正确导向的经理人市场,非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契约性保护条件下的股东专一控制权是利益相关者导向公司治理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涛 《生产力研究》2005,(1):154-156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理论中的一个新分支 ,对各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契约理论角度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 ,指出其存在的缺陷 ,提出股东优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观点 ,说明应重视股东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特征 ,认为国企改革必须改变国企经营者控制下的治理结构现状 ,重塑企业价值追求 ,恢复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共同治理中的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应用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治理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日德的内部监控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由于我国的历史国情以及利益相关者模式本身的缺陷,注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当前我国公司利益相关者最重要的三极是股东、经营者与员工,所以公司治理需要在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三者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越来越突出以及人力资本作用的加强和地位的上升,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偏离"股东至上"的逻辑,而越来越青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雇员等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是利益相者利益最大化而并非股东财富最大化。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探讨,提出其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并据此模式对现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上市银行内部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是维护所有股东及相关者的利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绩效、防止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的制度保障.本文从股东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监督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五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现状.  相似文献   

7.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的主体,即谁参加财务治理。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财务治理,其主体应是代表企业利益的相关者,具体来说包含大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公司职工、中小股东(主要是公众投资者)、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经济文献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主要是增加股东的利益,在公司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审计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公司治理不应该仅关注股东的利益,而应该同时关注全体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应该站在全体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上给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定位。  相似文献   

10.
国美控制权之争集中反映了家族企业上市走向公众企业过程中的公司治理困境,引发人们再度思考公司治理的若干经典命题。克服家族企业土市走向公众企业过程中的公司。治理困境,要重点解决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闻的利益冲突、完善股东大会对董事会的授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随着公司的发展演变,“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诘责,“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开始为人们所青睐。“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传统“股东至上”逻辑的质疑;其实践常见于德国与日本的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面临着进一步演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股份制理论强调,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保护股东的利益。但过于强调股东利益,最终可能会使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丧失;而利益相关者模式主张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公司治理,又可能会出现"搭便车"行为。S-O-E公司治理模式依然强调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提出员工应作为公司治理的主体之一,而且强调经营者不应仅仅被看作是治理的对象,更应该被看作是治理的一个主体。公司治理需要在三者利益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3.
股东治理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司治理结构争论上有倾向于以保护股东利益为重点和以保护相关者共同利益为重点两种学派。两种治理观各有其优缺点,股东治理观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但利益相关者治理观代表一种趋势,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喆夫 《时代经贸》2009,(12):101-102,100
会计信息能够影响公司价值创造和分配的进程,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能降低资本提供者(股东与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创造公司价值。公司治理应从维护股东利益向维护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转变,实证会计理论受到实证代理理论的很大影响:在会计实务的研究中也反映了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所有权边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认为 ,企业所有权由股东及其它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 ,但如何界定企业所有权边界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入手 ,阐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企业所有权的分配原则 ,是以股东为主导的所有权分配模式 ,股东分权策略是以分权为其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零作为所有权分配的极限  相似文献   

16.
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君宁  洪炜 《经济师》2004,(4):171-171,173
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传统的股东中心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诘责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文章通过对公司所有权主体的再确定讨论了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重构问题 ,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17.
成长期是家族企业生命周期中最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阶段,家族企业中家族、企业和股东三者利益的协调及其对家族成员的管理和约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治理问题。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模型包括企业协商委员会、家族理事会及相应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应努力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资本市场公司上市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框架下双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一是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表现为管理机会主义,即管理者在企业利益的幌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并非最有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从其目标本身来看,是无可非议的。但该模式通过管理层的广泛任务和分享控制权来内部化股东行为的负外部性,容易产生管理层激励设计难、融资和决策效率低等问题。本文认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并不是保护其利益的有效制度安排,而应该在坚持股东价值的范式下,通过契约和法律形式实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股东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之争、控股股东与小股东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公司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就我国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