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有两本旅游著作被学术引用超过1000次,其中一本即是吴必虎等著的《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2月)①。该书自2001年初版(时名《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赞扬,被誉为中国旅游规划研究领域"百科全书"式的大成之作(保继刚等,2001;刘锋,2001;邹统钎等,2009;张捷等,2011)。从初版到再版的21世纪头10年,中国旅游业从粗放扩张走向品质提升,踏上了建设旅游强国的征程2010  相似文献   

2.
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历程(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春晓 《旅游学刊》2003,18(4):52-57
文章回顾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中的市场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起步与旅游市场的简单研究阶段(1980~1991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发展与旅游市场的探索研究阶段(1992~2000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成熟与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阶段(2001年以后)三个基本阶段,以旅游规划研究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坎内尔(MacCannell)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内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规划的市场研究历程(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回顾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中的市场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出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起步与旅游市场的简单研究阶段(1980-1991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发展与旅游市场的探索研究阶段(1992-2000年)、中国旅游规划工作的成熟与旅游市场的系统研究阶段(2001年以后)三个基本阶段,以旅游规划研究国际先进水平为参照,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04,19(5):82-91
20世纪30年代以来,旅游社会学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学与社会学交叉且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领域,研究成果颇丰。文章综合考察了欧美英语国家旅游社会学文献,对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进行大胆梳理,把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即(1)早期的起源阶段(“二战”以前);(2)过渡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3)形成和发展时期(20世纪70~80年代);(4)系统经验研究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认为,尽管学科地位仍受质疑,但随着旅游社会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明晰、研究内容的丰富、研究方法的成熟,旅游社会学研究进入了系统经验研究阶段,旅游社会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毋庸置疑,旅游社会学作为广为接受的独立学科分支也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大众旅游"给旅游目的地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注,"负责任旅游"应运而生。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开始于1965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研究体系。国内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文章通过对国内"负责任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我国"负责任旅游"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凌 《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明显具有空间转向特点。  相似文献   

9.
孙业红 《旅游学刊》2012,27(6):10-19
城市旅游研究有长期的历史.文章从新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城市旅游这个并不新颖、但却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构架,并指出了未来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城市中旅游集聚造成的拥挤问题、城市遗产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中广泛存在的“复制与粘贴”问题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损害以及城市舞台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借鉴的一些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借鉴这些经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比较分析与提升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引入并分析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的测评指标体系,并选取"在国际主流旅游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编委的学者数量"、"举办国际性旅游学术会议的数量"、"出任国际性旅游研究机构专家的学者数量"、"出任国际旅游学术刊物审稿专家的学者数量"等5个指标,对中国(两岸四地)与韩国的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两岸四地、韩国这5个地区在旅游研究国际影响度方面的差距、差异与共同点.文章最后针对中国内地旅游研究的国际影响度现状,提出了若干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2月3日,第五届"9+10"区域旅游合作会议暨第7届旅游研究北京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区域旅游合作水平,并达成"北京共识"、成立"9+10"区域旅游合作四大联盟,以积极有效的举措深化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本届会议由"9+10"地区省市旅游局(委)主办,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为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2008年初,由北京倡议发起,环渤海地区5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环北京4省区(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信息科技与旅游业的协作进展显著,信息科技在旅游的运作和管理等应用上愈来愈普及.自1980年起,国际旅游研究的学者一致认同信息科技的出现将改变旅游业的惯例、策略和整个行业的结构(Buhalis&Law,2008).随着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计算机预订系统(Computer Reservation Systems)、全球分销系统(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s),以及互联网(Internet)在旅游业的逐渐普及,更进一步奠定了"旅游信息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旅游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能完成,而是由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多学科研究。随着旅游业在中国的发展规模、重要性、普及程度和研究深度的增加,任何一个希望在旅游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的人,会感到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根据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以及对未来一段时间(10年左右)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态势的预测,估计在两个不同甚至相反的领域里会出现较为突出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个理论评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薛莹 《旅游学刊》2004,19(2):50-54
在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的已有基础上,评述两个基本问题。从城市地域对城市旅游的限定上来理解城市旅游的涵义;从产业一城市理论、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理论来理解城市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后提出对城市旅游研究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境外团体套装旅游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团体套装旅游是亚洲许多国家及地区的主要海外旅游形式,本研究探索性地研究了海峡两岸境外团体套装旅游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通过对台湾(台北)与大陆(北京)两地共30家经营境外团体套装旅游的旅行社高级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后,通过分析得到419项类别目(台湾214项;大陆205项),归类过程信度值均超过0.8.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海峡两岸的境外团体套装旅游发展具有相似性;第二,海峡两岸旅行社将朝"大者恒大、小者转型"的方向发展;第三,海峡两岸团体套装旅游产品的包装及营销手段将更趋向消费者导向;第四,在定价趋势上,大陆将朝"参考同业定价"与"需求导向"发展,台湾将以"低价竞争"发展,等等.本研究结果从应用价值上,可为海峡两岸经营境外团体套装的旅游管理者提供重要参考,从理论价值上,可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系统性市场调查与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坎内尔掀起的"真实性"研究热已逾30年,其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这既反映出真实性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凸显旅游主体—游客体验的重要性。然而,就研究者日渐褊狭的视域来看,旅游客体真实性对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影响从松散到几近断裂,旅游主体甚至以"悦纳万物"的信仰姿态视一切"存在"为真,从而收获真实的体验。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究竟是谁决定或影响了谁?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旅游客体之"虚假"的重新界定和对旅游体验之"真实"的再度好奇,并因此形成旅游真实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外真实性研究做一番缘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研究与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江金波  龙云 《旅游学刊》2022,37(2):142-154
该研究构建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模型,基于双溢出渠道研究视角,分析2000—2019年中国旅游研究国际化转向中的学术知识生产规律。研究发现:(1)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两类知识生产特征存在差异,学术期刊为主流渠道,选题重视理论,属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研究主体重视合作,成果溢出效应较高;学术会议为大众渠道,选题偏向实践应用,符合后洪堡知识生产模式的特征,研究者倾向独立研究,成果数量丰富,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认可度较低。(2)两种类型知识生产演变规律相似,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2000—2006年),数量较少,基础研究较多,但相关议题延续性强;中期(2007—2013年),数量逐渐增多,热点议题较为丰富,关联网络复杂,议题纵向延伸;近期(2014—2019年),数量增速放缓,质量层次提高,新兴议题增多,研究更具时代性、探索性。通过对比分析学术知识生产-溢出价值链中会议及期刊知识生产规律的异同,有利于国内旅游学者清晰认知国际旅游研究中的"中国特色",呼吁促进产学研"三重螺旋"合作,完善知识溢出及反馈渠道监管。研究建议中国学者扩大旅游学术知识生产视野,承担更多国际学术责任,提升知识生产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学术界积极推进会议评级标准及数据库建设,优化知识创新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三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张波 《旅游学刊》2006,21(7):69-74
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理论并实地考察国内许多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案例的基础上,从中选取3个典型(案例)的社区参与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从实证的角度更深入地探索和解析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内在本质、特点、内容或方式,进而探索和寻求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更有效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儿童参与的旅游,无论是"以乐为中心"的家庭旅游模式,抑或"以儿童为中心"的亲子旅游模式,均具有鲜明的成人主义性质。文章试图从儿童的视角/声音对儿童旅游认知进行探索性研究,核心命题聚焦儿童如何定义旅游,旅游与游戏/玩有什么区别,旅游之于儿童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旅游的"儿童版本"与"成人版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研究方法采用结构化的妈妈语式访谈法,研究案例地为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和玄武湖公园,研究对象主要为4岁以上、12岁以下儿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儿童)。研究结果显示:(1)"小小人类"远超成人的想象,多数儿童能够通过空间、速度、数量、比较、因果、抽象、逻辑以及感觉、情感类语言来描述旅游、认知旅游",旅游感"十足。(2)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变换到旅游环境,儿童旅游认知呈现出4个鲜明的主题,分别是旅游与"玩"、旅游与"爸爸妈妈"、旅游与"学习""、喜欢"与"不喜欢"。(3)旅游是比"玩""更好玩"的游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离开家、去外面不一样的地方、开心尽情地玩。理解旅游的"儿童版本"将会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同样有助于回答旅游的"成人版本"。儿童研究具有趣味性,研究者需要具有童心。妈妈语式访谈法是研究早期、中期儿童相对有效的方法,但需严格遵循儿童研究伦理和实施要领。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以"遗产"和"旅游"为主题检索,从年代、期刊、作者、作者机构、研究对象、研究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遗产旅游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10年得到飞速发展,形成了核心刊物群,但尚未拥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研究机构上以北京、广州、南京等大城市和遗产资源集中区域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中国遗产旅游的研究对象趋向多元化,在研究地点上以国内研究为主,且集中在长江中上游、东北等区域,缺乏国际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新方法和手段仍有待加强;在研究主题上,中国遗产旅游关注的问题较为多样,但主要表现为五大内容,即价值属性、旅游发展、产业经济、游客及社区、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