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消费者协会对消费者进行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是提高国民消费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活动的开展形成了3·15宣传品牌化、普法教育常态化、媒体宣传经常化,但是仍存在着消费者消费观念不成熟、城乡消费水平不均衡、消费品供求不平衡等情况。结合黑龙江省现状,黑龙江省消协开展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有其特有的发展思路,参与新闻媒体宣传、电话一对一地解答、以及事后调解消费纠纷案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但这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未来发展的方向应是建立国民消费教育中心和综合性商品检测中心,以此提高国民消费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能源消费的迅猛增长,而伴随粗放式能源消费模式产生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基于3E系统模型,通过对我国能源消费现状、能源消费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的分析,谋求能源-经济-环境三个社会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常志芳 《北方经贸》2014,(6):169-169
随着信息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也随之不断的提升,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人民储蓄与投资不均衡、收入与消费不均衡、经济进口与出口发展不平衡等等。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况,可以通过银行自身的转型经营来改善这种现象,银行可以拓展业务面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变,提高自身的经济运行的稳定程度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东省1985年~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技术以及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了广东省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广东省的实际GDP与电力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一证据支持广东省的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内生性,并且这两个变量是互相联系的假说,为此,应积极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大力发展清洁、环保、安全、高效能源发电,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重视提高电力利用效率,促进广东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南的"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存在制度非均衡,不利于海南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在的盈利机会导致了新的制度需求产生,从而诱导了新的制度供给——国际旅游岛战略。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国际旅游岛战略是实现了制度均衡的新时期海南经济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53年至2008年的统计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数量分析后得出:能源消费、经济增长、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四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约有83%的原因可归于投资、人力资本投入、能源投入以及经济系统自身对前期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我国医疗消费存在费用增幅较快、均衡度很低和消费者权益易受损害等主要问题,国家财力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卫生财政政策的缺陷、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患者医学知识缺乏以及部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不高均是其原因。国家适时调整现行的卫生财政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调整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区域消费是收敛发展还是发散发展对一个区域整体社会经济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消费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增长的收敛理论为基础,对云南省16个州市内生消费的收敛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消费市场整体呈发散态势,在此基础上又呈局部区域性收敛,说明云南省区域消费水平不均衡发展,同时又因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出现了局部聚合情况。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资本运行的逻辑结果,其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必然阻碍社会的科学发展。从消费主义走向消费正义是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以消费正义促科学发展,一是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消费,坚持可持续消费;二是要实现公平合理的消费,重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三是要实现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平衡,凸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伟华 《中国市场》2011,(52):93-96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新疆政府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新疆政府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政府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对于政府消费有所促进,但对于城市居民消费的增长没有多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农村居民消费还存在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任大鹏  艾明华 《商业时代》2007,(29):103-104
随着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矛盾日益突出,明确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协方差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山东省1980-2005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山东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对于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等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一般均衡视角,通过构建包含金融模块的递归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重点考察了抗疫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等领域的跨周期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抗疫财政政策可有效对冲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且具备鲜明的跨周期特征,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提振效果不仅局限于疫情发生当年,其正面影响可持续至“十四五”期末。政策对于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于第二产业的提振效果较为突出,第三产业整体偏弱。政策对于投资领域的提振效果明显强于消费领域,且“十四五”时期消费、投资与仅考虑新冠疫情冲击时的增速偏差分别呈现“倒U型”和“L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消费支出的增长也拉动了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消费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中,德国经济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蓬勃健康的发展活力,"三驾马车"均衡前行,国内消费及投资增加,出口保持繁荣,就业稳定,物价平稳,预算平衡,公共债务降低。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研讨德国实体经济的活力源泉,确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贵州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消费水平逐步增加,贵州经济不断取得好成果,而这之中,居民消费对贵州经济增长起了什么作用呢?本文通过全量和增量的视角,研究发现,贵州省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贵州经济增长受到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购买的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声音+数字     
《中国海关》2011,(6):3-3
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平衡并不是中美两国贸易间的失衡,而是中国的价格红利补贴美国的消费红利,中国靠压低要素价格让美国享受着低廉的商品。——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说。中国"可能"要接受巨额外汇储备买不到什么东西的惨痛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贸导刊》2010,(1):109-110
宏观经济多目标需要多工具搭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中国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多重目标,目前要围绕通胀、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四大目标考虑政策制定。实际上,通胀、经济增长和就业是国内目标,而国际收支平衡是对外目标.但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往往是存在矛盾的,需要政策搭配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笔者通过对"十一五"以来河南省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河南省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同城镇差距较大;城市间消费水平差异也较大,服务业总量偏小,城乡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应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中原城市群,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9.
刘甜甜 《商》2013,(2):193-195
能源问题在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1990—2010年新疆工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新疆工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波动关系,但从长期来看,两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存在从工业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项因果关系。因此,必须采取新的能源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向集约化和能源节省性转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对各种新型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20.
李然 《品牌》2014,(10)
当前,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和公立高校发展的不平衡及有关政策的差异,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呈现非均衡现象。本文将均衡理论运用到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分析中,讨论推动民办高校特色发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