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中国地区间财力差异的度量及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以人口为权数的加权变异系数对地区间财力差异进行度量可发现:对财力差异起主要作用的是财力的初次分配即财政收入,起次要作用的是财力的再分配即中央转移支付,其中,将营业税划归地方税、税收返还等保持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是造成地区间财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完善财政体制、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的对策应是:扩大增值税范围,减少营业税对财力不平等的贡献率;重新界定中央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逐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相似文献   

2.
转移支付制度是现代财政体制中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最为规范的制度模式,自分税制改革后建立的中央—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最直接的目标是缩小和消除地区间的财力差异,以实现地区间财力的均衡.虽然,中央—省的财政转移规模越来越大,对均衡地方财政支出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然而,地方政府间的财力在收入方面是不断拉大的.因此,了解我国财政转移的运行情况,剖析不同类别转移支付在地区间财力均衡中发挥的作用,以充分发挥转移支付在实现地区间财力均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分税制改革后1997~2006年31个省级辖区的财政数据,运用Lerman和Yitzhak(i1985)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算了转移支付及各具体项目对省际间财力不均等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现行的转移支付不但不能有效发挥平衡地区之间财力差距的作用,反而拉大了省际间的财力差异;税收返还、各种补助以及专项转移支付三种转移支付形式是引致省际间财力不均等的主要因素;旨在调节地区间财力差距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未能从根本上实现预期的政策意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财政再分配工具,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在中国的不同省份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1999到2004年的县级数据,测算了中部五省的省内县际间初始财力差异、最终财力差异及其构成。研究结果表明五省的县际间初始财力差异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移支付后的县际间最终财力差异分布也处于比较平均的状态。为进一步缩小省内县际间最终财力差异,中部五省应采取三项主要的政策措施:减少保护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降低专项转移支付的配套要求;增加和改进因素法转移支付的分配。  相似文献   

5.
转移支付作为一种财政再分配工具,其产生的均等化效应在不同的省份有所不同。本文收集了1999~2004年西南三省的县级数据,计算并分析了三省省内县际间初始财力差异、最终财力差异及最终财力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三省的县际间初始财力差异有扩大趋势,但转移支付后的省内县际间最终财力差异总体上得到了控制。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缩小省内县际间最终财力差异,贵州省应提高因素法转移支付的标准合理性,四川省应在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中尽量向欠发达县倾斜,而云南省则应进一步缩小保护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  相似文献   

6.
转移支付作为一种财政再分配工具,其产生的均等化效应在不同的省份有所不同。本文收集了1999~2004年西南三省的县级数据,计算并分析了三省省内县际间初始财力差异、最终财力差异及最终财力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三省的县际间初始财力差异有扩大趋势,但转移支付后的省内县际间最终财力差异总体上得到了控制。因此,为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缩小省内县际间最终财力差异,贵州省应提高因素法转移支付的标准合理性,四川省应在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中尽量向欠发达县倾斜,’而云南省则应进一步缩小保护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际间财力分配差异与转移支付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应用基尼系数计量模型,对中国1992~2005年省际间财政收支差异,从总量与人均角度进行计量,并从总体上分析了转移支付制度在调节省际间财力分配上的效果。结果表明,中国省际间财力总量分配总体表现较为公平,但不公平趋势在加大。如果考虑地区人口因素,中国省际间财力分配极为不公平,在调节效果上,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地区间财力不均衡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改革财政体制中长期形成的某些既得利益,成为解决我国地区间财力分配不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引入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的概念,根据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了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型,并对2000—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结论是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一贯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根据模型所测算的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分配的模拟结果,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要想实现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应考虑进行横向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建设客观上要求各地居民享有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以财政支出量为指标的财力差异决定的。我们测算了地方税收入各项目和转移支付体系各项目对地区间财政支出差异的相对贡献,以期为缩小地区财力差异和优化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引入人均财政收入指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指数、人均财力指数的概念,根据公平与效率原则构建了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模型,并对2000年-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适度性进行了检验,得出河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一贯遵循效率优先的结论。根据模型所测算的2008年河北省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分配的模拟结果显示,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要想实现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应考虑进行横向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05年的各省数据,通过变异系数衡量省际间的财力差异,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财力均等化作用,但其自身存在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编报不完整、中央转移支付资金脱离人大监督、税收返还偏离均等化目标、专项转移支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应压缩税收增量返还、界定均等化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制度、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公共领域服务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尼系数对整体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各项转移支付制度的均等化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一定的均等化效应,但反映地方既得利益的返还性收入和反映部门既得利益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超过了均等化效应最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从而限制了转移支付制度均等化效应的实现。就此提出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及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两方面考察影响小学教育投入的诸多因素,通过建立小学教育投入模型分析财政转移支付各种形式对小学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最强,但由于地方政府缺乏将财力性转移支付用于小学教育的动力,通过法律约束是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小学教育投入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计算了我国1998~2003年间各地区宏观税负,并利用塞尔指标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之间及其内部税负差异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税负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税负水平最低,且各经济区之间税负差异逐年递增;就各经济区内部税负差异而言,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最低,西部地区内部税负差异虽然逐年下降,但相比中部地区仍较大。本文将从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状况、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三方面分析造成税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税制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创新,它对于完善我国的财税体制、规范政府间的分配秩序以及提高中央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通过左右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以及支出偏好而对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产生影响。通过测算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支出的变异系数和均等化系数来分析各省市由于分税制带来的财政能力不均等所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建议通过采取改善我国转移支付体系、重新划分共享税与中央税和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等措施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却持续拉大,究其原因有历史、政策、市场等因素。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采取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促进农村经济行为给予税收优惠和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财政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前后西部12省对中央财政依赖性的变动情况,把中央对西部12省的转移支付以及西部上缴中央的税收构建一个依赖指数,对依赖指数的组成部分的分析,可发现:西部地区从中央获得的转移支付逐渐减低而地区上缴中央的税收逐步增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西部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性日渐改善。  相似文献   

18.
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实现。一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该国的财权集中度与事权重心定位所决定的,可称之为分税制管理模式。该模式的选择需考虑一国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具备实施大规模转移支付的制度条件以及权衡各种分税制管理模式的优势与局限。 鉴于我国目前短期内尚难以制定与实施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作者建议通过调整分税制管理模式适当缩小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以便提高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国定扶贫县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对这一特殊群体财政收入行为的变化。文章从国定扶贫县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税负的变化以及财政努力度的变化,分析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行为的关系。从实证结果来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确对国定扶贫县的财政收入产生了负向作用,地方政府并没有因为转移支付的增加而积极组织自有财政收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必须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激励机制,减少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