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次贷危机再次暴露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困境,即现行信用评级机构发行人付费收入模式存在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问题。信用评级机构以声誉机制辩解,但存在重大理论缺陷和失败的经验事实证据。现行评级机构法律监管体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模式利益冲突的矛盾。信用评级机构未来的改革出路亟需解决利益冲突之困,可能的方案包括设立公共评级机构、恢复订购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承担法律责任、政府付费购买评级服务等。  相似文献   

2.
内生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利益冲突导致信用评级机构背离其债券市场“看门人”的职能。本文在梳理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的内涵、表现及根源,总结分析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具体情况,剖析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现实障碍,最后提出提升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姜楠  希莫 《征信》2014,32(11)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4.
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三家专业信用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以及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正在经受信用危机的考验。①市场不断质疑评级机构信用的主要原因在于评级机构在相关金融产品评级上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5.
蒋丽敏  李宇翔  唐剑 《征信》2021,39(3):47-51
自2017年起,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开始加速对外开放,我国信用评级市场间机构竞争格局必将产生新变化,信用评级水平必将得到有效提升。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信用评级监管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重点关注监管法治建设层级不足、金融安全风险、利益冲突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各地《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信用评级机构整合管理;强化声誉约束机制建设,发挥市场选择作用;构建多样化付费模式,缓解利益冲突问题;推动信用评级监管跨境合作,强化评级流程合规管理。  相似文献   

6.
宿昕  谢金静 《征信》2011,(5):7-10
针对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等一系列事件中的非正常表现,从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视角对信用评级提供的信息价值、评级结果公正性和问责机制等争议问题进行剖析,得出以下结论:评级程序和信息来源不透明使得评级结果与事实不符,导致评级信息的价值大打折扣,提高评级透明度是大势所趋;发行人付费模式引发的利益冲突使得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大受...  相似文献   

7.
金融市场评级失信的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金融市场信用评级服务的灵魂,也是信用评级机构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资产。金融市场市场信用评级失信破坏经济与金融安全,助推金融风暴,消灭社会财富,摧毁评级信誉。因此,必须通过牢固确立发展信用评级与构建评级信用的国家战略地位,切实提高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的信息透明度,积极培育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信用评级机构,根本扭转外资控制并垄断我国评级市场的被动局面,努力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评级法律制度,加速打造尽可能避免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评级立场、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大力强化金融市场信用评级监管等手段措施来加以防范和矫治,倾力铸造我国金融市场的评级信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信用评级市场与监管变迁及其借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信用评级业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市场高度垄断、严重的"顺周期"现象、利益冲突、金融市场及监管当局对评级的严重依赖是当今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四大问题。目前美国信用评级业形成了以行业自律为基础、NRSRO注册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直接监管相结合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美国信用评级市场发展及监管变迁对我国的启示是:应逐步打破国际评级市场完全由美国评级机构垄断的现有格局,必须逐步构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本土评级体系,并将本土评级体系的培育与国内债券市场建设、"走出去"战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结合起来,降低国内监管部门及市场主体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评级机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尚未建立明确的上位法依据,对于利益冲突、信息披露等方面缺少相关规定.本文对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框架进行研究,并与我国评级行业的监管框架及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评级机构独立性、加强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文  王腾飞 《征信》2016,(3):58-63
在回顾国际评级机构监管改革与演变的基础上,对比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主要措施与改革思路及存在的不足,分析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历程和监管现状.提出为促进我国评级行业持续发展,应明确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思路,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优化监管框架,建立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则,建立全国性的信用评级行业自律组织,强化公司的内部治理,限制利益冲突、加强信息披露,建立评级机构问责机制及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1.
许美婷 《金卡工程》2010,14(4):149-150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失灵,深感绝望,于是,改革与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欧盟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经济体,对于信用评级的倚赖不言可喻,危机后也加快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2009年REGULATION(EC)No 1060/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6 September 2009 on credit rating agencies的出炉,就信用评级的监管机构及登记制度有了明确规范,且就信用评级的监督、发行与利益冲突的避免均有严格的规范,本文即就此加以说明,期该法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徐小茗 《中国外资》2012,(18):232-233
自美国次债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如何发展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且科学完善的现代主权信用评级体系,使其为我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服务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我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更多地是处在自主评级的阶段,面临我国主权信用评级缺乏市场话语权,收费经营模式存在缺陷和监管和规范评级机构行业的法律法规滞后等问题,因此本文建议应从提高主权信用评级的评级质量,加速改造目前存在利益冲突的商业模式和建立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其风险隐患也不断暴露,信用评级业务由此备受关注。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出现许多对信用评级制度的改进做法,可供我国借鉴。未来我国金融创新信用评级制度的完善需从加强监管、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防范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引入内部信用评级及强化法律责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介绍信用评级机构付费模式的种类,主要为“投资人付费”模式和“发行人付费”模式,指出本轮金融危机暴露出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分析美国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文件及其内容,研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最后提出应借鉴国外经验,应该着重关注信用评级机构付费模式产生的利益冲突,根据我国发展状况采取多元化的付费模式.  相似文献   

15.
信用评级作为风险评估机制和信息披露的手段,功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给信用评级行业带来的发展困境。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模式,有效平衡和协调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质与其享有公共管理职权之间的矛盾将是评级监管改革主要内容。探讨当前评级监管和评级收费模式改革趋势,有助于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国际监管组织1.国际证监会组织发布消息称信用评级机构合作机制建立2013年11月5日-6日,国际主要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的监管部门美国证监会和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在纽约召开了首次联席会议。双方达成共识,将会构建一个信息共享与讨论机制,处理以下问题:(1)信用评级机构遵守地方或区域法律法规的程度;(2)信用评级机构对国际证监会组织出台的行为守则的遵守程度;(3)评级模型和方法、内部控制、利益冲突的管理措施以及重大非公开信息处理程序的建立及运作,以更好地了解国际活跃信用评级机构面临或导致的风险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如何识别和控制上述风险。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司法部决定以欺诈罪名起诉标普,既是对全球遭受其害各个经济体多年质疑呼吁的回应,也是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暴露出的次贷危机中利益冲突、评级方法缺陷、评级过程不透明、缺乏竞争,投资者遭受巨额损失等问题引起美国政府关注的结果。全球许多经济体由于受到信用评级级别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冲击较大,对信用评级实施有效监督纳入日常监管议程,并出台相关法案制约不法行为的发生。对美国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历史影响和改革方向进行了详尽分析和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申盛  陈言 《新金融》2017,(6):36-42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能力不够;在信用评级为AA的情况下,两种付费模式下的差别最大。为此,我们对未来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惠娟 《金融纵横》2007,(9):55-56
一、基本情况无锡市的信用评级主要包含两大类,一是对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二是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无锡市现有正常开展担保业务的各类担保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简单评述的基础上,对信用评级的公共产品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信用评级是纯公共产品,信用评级机构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同时也拥有了相应的公共权力,信用评级市场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强烈的国家政治性与国际政治性并具备“准金融监管功能和准监管权力”.从信用评级市场的本原来看,要打破信用评级市场的国际垄断霸权,必须由非特定国家控制的超主权的非盈利性的组织机构来提供信用评级服务,彻底厘清信用评级公共产品性质与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之间的纠结.在具体操作中,则应明确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