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现阶段我国亟须从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转变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的融合模式,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选取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构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且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增强创新链“推力”,从而推动我国“双链”融合模式转变;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增强东部地区创新链“推力”和中部地区产业链“拉力”,展现出良好的促进“双链”融合作用,但是在西部地区由于资源挤占问题会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厘清产业演进发展规律,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有效提升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知识创新—研发创新—产品创新”区域创新链,在“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开展评价,探究多要素驱动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提升的条件组态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各省份存在显著差异,且有效提升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的关键要素有2个,即数字化技术水平、市场化水平;提升路径为4条,即知识—研发—产品创新均衡型、研发—产品创新引领型、知识—研发创新引领型、产品创新引领型。上述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创新链研究视角,同时,对提升不同地区区域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能优化双链协同性和开放性,增强比较优势和创新链韧性,使得创新更容易发生,产业链分工更加紧密。双链融合内在驱动力主要得益于创新基础能力的强化、产业内创新与产业间创新的广泛开展。从创新基础能力、产业内创新网络、产业间创新网络3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数据和技术专利数据对中国及部分OECD国家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指数水平近30年来实现大幅提升,目前与日本相当,高于韩国及OECD平均水平,但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双链融合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为此,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不断完善高端要素体系,夯实双链融合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间融合创新和地区间互补创新。  相似文献   

4.
产业链是创新链、供应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内含链相互作用的集合体,能够体现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文章利用四个内含链构建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2000-2019年年度数据和2019年26个省份的高技术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 显示,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度小于空间链的影响,整体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2019年各省市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大致呈橄榄球形状,高分组省市是创新引领者,中间组省市比重较大,是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低分组省市虽然都有区域特色产业,但其优势并未发挥出来.因此,通过强化创新链,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发挥空间链区域优势,提升价值链能级,可以实现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不仅能够提高成员国间货物、技术、投资、人员往来频率,也可为域内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自主发展提供重要机会。然而,构建区域自主产业链存在技术创新资源、全产业链资源、大市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政策及市场资源组织调配能力发挥不充分,各环节价值累积减少等问题。为此,针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链建构的关键要素与实现路径,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东亚地区产业链建构过程进行研究,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企业培育及市场拓展角度分析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区域产业链建构经历基础技术攻关、国内市场及产业链培育、国内外区域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建立3个阶段;政策、创新链及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政策主导到市场主导、国内创新链到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传统产业到区域产业链的全路径。研究可为具有特定产业结构和产品特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区域产业链建构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行政审批改革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可以产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个方面的作用,进而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利用我国发明专利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分析表明,行政审批中心设立显著提升了城市每单位发明专利存量的经济产出水平,并增强了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对城市创新悖论的治理效应。同时,随着审批中心设立时间的增长、进驻部门和事项的增多,创新悖论治理效应不断增强。审批中心设立主要通过技术多样化和技术—产业匹配两条路径产生创新悖论治理效应,但未能有效地激活产业多样化这一路径。据此,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和优化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晨  王戈菲 《技术经济》2023,42(9):1-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和“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人才效能,使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议题。新型研发机构是科研机构的创新模式,是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重要尝试。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的七所新型研发机构为例,从价值链视角对新型研发机构内部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新型研发机构实践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动态协同模式。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给出具体指导建议,为人才链支撑双链融合的过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实践三链融合给出了具体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承载-集聚-行动-产出-辐射”5个子系统和“利润回馈-技术溢出-保障机制”3个循环动力机制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立指标体系并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水平。结果显示:2008—2018年系统运行处于低水平协同阶段,子系统有序度逐年提高,系统间耦合能力经历由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的蜕变。三地创新的马太效应、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不足、系统间联动机制不完善是制约系统协调的短板。最后,从构建要素平衡型流动机制、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9.
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04—2021年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产业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链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绿色技术创新在产业数字化与农业产业链韧性之间发挥中介效应;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受产业数字化单重门槛效应的影响。对此,提出打造农村数字产业集群,完善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强化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力度,赋能农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发挥产业数字化资源配置靶向功能,驱动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产业链高端获得高附加值是摆脱“低端锁定”的必经途径。集成电路产业链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和研发需求,目前有关嵌入产业链后研发合作情况的研究不足。从产业链视角建立集成电路产业研发合作网络,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嵌入产业链前后的网络规模、小世界性、无标度特征及节点影响力范围和主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价值链研发合作特征,且围绕固定核心企业的合作网络展开,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对产业进化具有重大影响,但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链研发合作网络中尚未形成影响。最后,提出增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价值链的位置如何影响其创新绩效?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找到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绩效的途径。首先,从跨国公司基于知识的价值链分解方式入手,提出待验证的概念模型。然后,用结构方程调节性中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全球生产性服务价值链位置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链整合在全球生产性服务价值链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知识链整合的中介作用受到依特定情势协调的正向调节。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两类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回顾现有研究成果,对产业集群中不同创新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基于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与核裂变反应的相似性构建产业集群连锁裂变式创新模型,对产业集群内领先企业,特别是其中的高新技术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创新机理进行分析和解读,指出了保障产业集群连锁裂变式创新顺利实现的技术手段与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我国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产品转化创新3个阶段,运用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对各类创新活动进行收敛检验,研究结果显示:①空间自回归因子和扰动项的空间滞后因子对创新增长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创新水平增长在地区间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存在空间示范效应和外生冲击传递效应,同时空间面板模型拟合效果整体上优于普通面板模型,说明我国创新活动收敛中有必要考虑空间因素;②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创新水平存在稳定的绝对β收敛,科研创新水平不存在收敛,通过基尼系数时序图验证了我国科研创新活动存在“马太效应”,另外两类创新活动水平则朝着收敛的趋势发展;③高校资源、市场化水平分别对知识创新和产品转化创新收敛有显著促进作用,信息化水平对三大创新活动收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值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创新是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重要驱动力。现实中,不同企业的创新难度和创新效率存在巨大差异,探寻差异根源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创新发展模式。重构创新价值链定义,将其细分为3个模块,并进一步划分为短链、中链、长链结构,以此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长链结构创新难度最大,具有知识优势、投资劣势,短链结构相反,中链结构介于两者之间;创新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等特征,创新效率高的企业更适合采用较长的价值链结构;企业在体系化能力和企业家决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通用性创新模式和差异性创新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定义了用户创新社区,根据SECI模型,描述了用户创新社区中的知识创新过程。基于网络环境下知识创新和用户行为特征,构建了基于用户创新社区的企业知识创新价值链模型,分别研究了模型中提出的知识创新辅助活动和知识创新基本活动。以小米科技为例,指出了实施基于用户创新社区的企业知识创新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发展,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结构特征和协同作用,从协同效应出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的结构及其关键节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2013-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度较低,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最后,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TRIZ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链式创新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RIZ理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应用,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予以支持。在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应用TRIZ理论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界定了基于TRIZ理论的企业创新项目管理的关键域,并设计了基于TRIZ理论的链式创新管理方法,旨在为加强基于TRIZ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管理提供先进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8.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模式研究——以宁波海天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3种模式,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路径发展三阶段,以及各阶段中技术知识的传导方式。以宁波海天集团为例,说明了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技术链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梳理国内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外向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技术链的概念,分析了技术链的结构,并由此推导出技术链的整合程度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只有众多企业和政府齐心协力,才能促进技术创新的可持续进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技术链整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技术链整合对于个别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不仅要重视内部创新力量,同时需要依托外部力量,充分发挥外部知识资源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认知行为理论,采用多元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方法,分析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知识共享和供应链协同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结果发现: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对知识共享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知识共享在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与技术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供应链协同正向调节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共识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并正向调节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