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春季以来,由于美国经济发展缓慢和美德两国利率间的差距,使美元汇率一直在下跌,从4月兑德国马克1.62左右下降到7月1.52左右。进入7月以来,美元汇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从7月初兑马克1.52左右急跌到9月初兑马克1.3860,跌幅达8%。同时美元兑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也全面下跌,兑日元汇率从125上下跌到122左右,兑瑞士法郎从1.37跌到1.23左右,兑英镑汇率从0.52跌到0.49左右。影响美元汇率在近期大幅下跌的主要因素有: 一、美国与德国等西欧国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梳理了马克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和各阶段特征,接着总结了上世纪末德国马克的国际地位及其国际化表现,最后又从理论上分析了马克国际化的推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德国马克国际化发展的特点是谨慎的、渐进的、有序的。其过程为:先完成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实现资本账户自由化;先开放资本流出,后开放资本流入。其表现为:德国马克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国际储备资产中和国际金融市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此外,德国马克国际化的推动因素可以简单总结为:稳步增强的经济实力、持续增长的贸易规模和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有利的贸易结构、对内极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对外稳中有升的汇率水平、健全完善的金融体系和谨慎开放的资本市场、德国货币当局的高瞻远瞩、欧洲货币合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美元、德国马克、日元三种国际货币,分析、比较三种货币国际化进程中汇率变化的特点,发现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主要国际货币在其国际化进程中都经历了升值过程,货币升值是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保持汇率稳中有升、维持经常项目顺差、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影响,并根据国际化的不同阶段灵活实施汇率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
2011年,美元指数持续走高;进入2012年后,则主要以区间震荡走势为主。2012年的走势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初到4月份,在78~82之间维持震荡走势;第二阶段为5月至9月中旬,呈先升后降态势:5月份后持续走高,至7月24日创出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84.09,随后持续小幅回落到78一线;第三阶段是9月份以后,继续在78—82之间震荡。2013年美元指数如何演绎?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走势如何?笔者拟对影响美元走势的市场风险偏好因素、政策因素以及经济基本面因素等逐一分析,据此对2013年美元走势加以研判。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特别是6月底至7月初,世界各大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剧跌,其中对日元的汇率已不到100日元。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两次联手进行干预,都没能挽回美元的颓势。一直到7月底,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始终是在100日元以下。有关专家认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进入两位数的时代似乎已成为定局。与年初相比,目前美元对日元已贬值12.9%,对德国马克贬值8.6%,对法国法郎贬值8.13%以及对英国英镑贬值2.73%。这说明最近美元对其它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已全面贬值。这次美元危机是在美国经济复苏的情况下发生的。美经济从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增长速度加快,其中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高达百分之  相似文献   

6.
根据各家银行人民币远期报价分析,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已开始由贬值转为升值(特别是本期外资机构的报价),但这并不能改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持续稳定的走势。G20会议中我国的优秀表现和近期中国一系列向好的宏观经济数据,使人民币走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乐观氛围增加。  相似文献   

7.
2012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偏弱甚至出现阶段性贬值,但从7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重显强势,特别是从9月下旬以来频创新高,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对中国经济继续下滑担忧得以舒缓、海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入,同时也是美国大选等政治因素叠加的结果。未来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的动力不足,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逐步趋于平稳,有升有贬将是常态。  相似文献   

8.
美元日元的长期汇率风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在美元对日元强劲走势的刺激下,东南亚许多国家的银行、公司以及中央银行似乎已经忘记了1985年至1995年期间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给其资产和债务带来的巨大外汇风险,不仅把本国货币紧紧地钉住美元,而且主要以美元作为其计价与收入货币,大量增持美元资产,并把日元作为弱势货币,增持其长期日元债务.这样的资产、收入与负债的币种结构安排,从短期看,无可厚非,但从长期的角度看,蕴藏着巨大的汇率风险.无论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财政部,还是一家商业银行或一家公司,对于长期债务和资产的币种安排,必须以汇率的长期走势、即未来的汇率为计算基础,决不能以短期的汇率走势或当前的汇率为计算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94年1月3日到2011年5月4日上证指数和美元指数数据,发现阶段一(1994年-2004年)上证指数和美元指数走势基本一致,而阶段二(2005年至今)两者走势相反.计量分析表明:阶段一中上证指数和美元指数并不存在协整关系,而阶段二中两者存在协整关系;从均值溢出看,阶段一中美元指数与上证指数基本不存在相互影响,阶段二中两者则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上证指数对美元指数的影响更强;从波动溢出看,阶段一中美元指数对上证指数波动存在较强影响,阶段二中上证指数对美元指数波动影响显著.从上证指数与美元指数联动的传导渠道看,人民币汇率只能解释次贷危机前美元指数与上证指数关系.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基本可以解释阶段一中美元指数与上证指数关系.2005年后美元贬值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膨胀加速,致使大宗商品的金融产品属性更加明显,上证指数和美元指数影响加剧,两者走势趋向背离.  相似文献   

10.
李骏  项薇 《云南金融》2012,(8X):114-114
通过对于2005年8月至2012年5月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将其走势分为三大阶段,将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也以此标准划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于其统计指标,对中国的汇改政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骏  项薇 《时代金融》2012,(24):114
通过对于2005年8月至2012年5月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将其走势分为三大阶段,将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也以此标准划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于其统计指标,对中国的汇改政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汇率的市场化特征日益显著,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大成为常态。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以及黄金价格之间高度相关,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美元持续走强,将影响人民币汇率和黄金价格走势。本文基于时差分析法判断美元指数、黄金指数、CFETS指数对人民币汇率的先行、滞后或同步关系,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动态关系,结合汇率制度以及当前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实证结果,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内某企业向美国出口一批货物。双方于某年3月1日签立合同,合同约定以美元支付相应货款,货款总额为500万美元,结算日期为同年6月1日。合同签立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8.0490。当时,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看法不一,美元对人民币既有升值的可能,也有贬值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梁建华 《新理财》2014,(5):24-26
201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突变.1、2月份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快速贬值,短短20多个交易日就将去年升幅的一多半抹去。  相似文献   

15.
美联储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编制美元有效汇率指数,作为美国货币当局,其编制的美元指数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美元有效汇率指数。本文系统介绍美联储编制有效汇率的方法,分析了近年来其权重和走势的变化,并说明了国际金融市场使用的DXY美元指数与美联储编制指数的关系,对我国编制人民币有效汇率及汇率政策决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温彬 《国际金融》2013,(1):54-57
2012年是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年。展望201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尽管当前美元兑人民币1年远期价格显示人民币贬值2%,但我们分析认为,人民币将继续小幅升值、且更加富有弹性。一、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主要特征和原因在内外多种因素作用下,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跌宕起伏,呈现出两大特征:1.汇率经窄幅波动、贬值再升值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美元汇率大幅度升值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鄂志寰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进入1997年以来,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汇率急剧上升。近一个时期,美元汇率收市价超过126日元,最高则触及127日元,创出56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此价位较1995年3月的1美元兑...  相似文献   

18.
在2015年我国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就呈现出相对贬值的趋势。本文简单回顾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从人民币贬值的原因出发,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之后的走势,并且为政府当局控制人民币汇率稳定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2008,(8):46-47
四、2008年黄金价格走势预测与基本投资策略 1.根据基本面情况对黄金价格进行预测 利率与汇率——黄金上涨的动力。毋庸置疑,美元走低是黄金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这在2007年的走势中清晰可见。预计,影响美元贬值的长期根源并未根本改变,因此在2008年的走势中美元仍将保持弱势;  相似文献   

20.
德日在汇率升值中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9月,“广场协议”以后,德国马克、日元对美元升值幅度都很大。但德国和日本的表现大不相同。德国在汇率升值过程中避免了金融动荡与危机;而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泡沫,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